APP下载

微时代的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及其治理

2014-04-15李炎芳郭明飞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信息

■李炎芳 郭明飞 杨 磊

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微时代的到来,并衍生出与之相对应的传播方式——微传播。一个“微”字就足以突出微传播的特点:传播的内容精炼、新颖、私密;传播的方式简单、便捷;传播的对象多样化、个性化。这些特点使传统的国家意识形态认同出现了危机,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对解决我国目前出现的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实现“网络强国”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微传播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微传播是向特定用户进行一对一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受众明确、需求清晰、有较强针对性的精确传播形式。与大众传播相比,微传播的内容更精确、对象更精准、渠道更精细,其本质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口碑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旨在提供国家和社会稳定所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微传播既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着社会思潮多元化和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减弱等挑战。认真分析和研判机遇与挑战,才能提高人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微传播的特点、表达和传播

微传播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是指以微博客、微信、手机短彩信、QQ、MSN、户外显示屏、出租车呼叫台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仅是指以微博客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1]由于微博的交流互动功能最强,所以深入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工具的特点和效果意义重大。

微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微”。具体表现在内容、方式、载体和受众四个方面。微内容就是传播的内容简单而丰富,可以是一段话、一个表情、一个符号、一张图片或一段小视频等。微方式就是通过手机和平板触屏或电脑的鼠标点击就可以浏览信息、发布评论等。微载体就是指手机、平板或笔记本电脑等体积较小而功能强大的传播介质。微受众是指需求个性化的小众型传播对象。

微传播是一种极其便捷和灵活的传播方式,较之传统的传播方式,其最大的创新就是受众的个性化以及传播的双向性。微博作为微传播的代表工具,在过去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创新了传播的内涵。通过微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单向的传播变成了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并且每一个受众都可以成为新的传播者。

(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内容

意识形态(Ideology,也写作“意识型态”)是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或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反应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思想和观念体系。而主流意识形态则是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是被多数社会成员实际接受并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心理倾向的意识形态。它在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竞争中形成,是某一国家和社会广泛认同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认同即价值认同。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赞同、接受和遵从,其基本内容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具体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的认同);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认同;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的认同。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中国梦的实干精神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动力与信念,它们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科学性与整体性的完美统一。

(三)微传播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关联

微传播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微媒体就其实质而言,是现实社会发展的一种技术产物,是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形式,本身并不包含某种预定的价值,但它可以承载人和社会赋予的任何价值形式从而产生效用,进而会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造成影响。微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新的元素和活力,为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创新提供契机和途径,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会努力利用微媒体进行有效传播。

然而,微博媒体的价值实现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现实社会,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人和人类社会依然是微博的决定因素。“实际上,技术依然由人来控制和设计,规定它要承载的价值,可能技术会带来技术和社会的互相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和社会的主体地位。”[2](P70)即是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也能够影响微传播的发展,正确的指导方针能够促进微传播和发展,而错误的指导方针则会抑制其正常发展。只有正确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发展方向,才能充分发挥微博的传播优势,抑制其社会负面影响,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二、微时代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呈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3](P275)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社会。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人类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微博使每个人都变成自媒体,变成传播者,这是划时代的变化。而传统的意识形态认同传播方式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传播方式的这种变化,导致意识形态认同出现危机。

(一)主流意识形态舆论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微博等新媒体结构的多元化、分众化和立体化,强化和扩大了文化价值的多元特征,微博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和“主义”。各种意识形态在网上相互激荡,导致不良思想、邪教和迷信活动在网上蔓延,微博等新媒体在体现个体存在价值、带来多样化景观的同时,也削弱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破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与此同时,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主流的传播方式,由单一的电视广播等单向传播逐渐发展为以微博为代表的多向交流互动传播,微博信息发布和接收主体的多样性及其发布信息的自由性、随意性,在微博空间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自由言论空间;微博信息的发布、传播和舆论导向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监管部门的控制;人们对官方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不再是单一而被动的接受或拒斥,而是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是反对意见。传播方式的这种深刻改变,导致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教育作用大大减弱,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极大冲击。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降低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4](P785)毛泽东的这一阐述是很有远见和现实意义的。西方国家至今仍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如今,他们利用微传播攻击主流意识形态,愈演愈烈。微博上亲西方势力异常活跃,并占据强大的话语权。一些网民通过微博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民主、政党体制、社会管理、言论自由、媒体管控,将中国社会转型中存在的消极腐败、贫富差距、官僚主义、道德失范等问题无限放大,严重冲击着我国的意识形态认同。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即是这种社会现实的思想折射。由于微博客传播信息的门槛较低,成本低廉,传播过程容易操作,在信息没有得到公开与证实、思想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广大网民的集体无意识,往往被“网络推手”与“网络水军”利用,使谣言与各种错误思想肆意蔓延。微博中不负责任的言论和恣意妄为的宣泄,不仅误导了民意,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也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执政理念以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度。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加大

信息流变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进入微时代后,许多信息以微信、微博为载体,海量的信息尤其是网络“微信息”流变具有碎片化、表面化、大众化、情感化以及变化快、性质杂等特点,容易淹没核心的主导价值,冲击意识形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必须通过对社会规律和本质的冷静且理性的思考,整合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但是,信息流变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也没有给主流意识形态留下足够的理性思考时间和空间。因此信息流变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加大。

保罗·赫斯特指出:“新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使国家放松了对其领土控制的排他性,削弱了它的文化控制和同质能力。现在人们感到不足为奇的是,数字化通信、卫星、传真机和计算机网络使国家已经不可能对信息媒介发放许可证并进行控制了,这不仅削弱了意识形态上的独裁,而且破坏了国家用强有力保存文化同质性的一切企图。”[5](P336)“微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存量,但增加了意识形态控制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我们可以从微博的大量流变信息中看到这种现象。微博可以发表140 字以内的文字信息、图片和视频连接,但由于微博友们人员庞杂,动机各异,发表的内容千差万别,各种真假好坏的信息都在其中,这使意识形态认同工作的难度加大,尽管政务微博已经推出,权威微博已经介入,但作用仍然微弱。

(四)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微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步性、互动性、匿名性,在充分尊重普通人的表达权、自主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第一时间传递信息、传播思想、交流观点、倾听民声、反映民意、监督社会、守望文化、记录生活等方面,都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博对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渗透力也日益增强,并快速地向思想理论、社会政治等领域渗透,形成了特殊的社会政治景观,如“微政治”、“微革命”等。微博140 字的传播上限使微博内容简短,容易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提高了消息传播的速度,但只言片语式传播也容易导致内容过于简单与片面,使对问题的思考变得单一化,缺乏理性思考与判断,其真实性也难以考证。微博“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呈现多样化,一定程度上使大众社会正分裂为个别化、差异化的小型群体,集体主义意识进一步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依靠组织权威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有组织的“认同”实现起来难度更大。微博中的一些颓废、有害的碎片化信息,容易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混乱,动摇社会指导思想和社会政治信仰,进而影响党和政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构建。

三、微时代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治理

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在微时代条件下表现出了新特点,要解决危机问题,必须结合微时代的特点,利用微时代的传播方式。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结合微时代的新特点,创新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改进意识形态认同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时俱进,使意识形态认同工作更人性化和生活化,更能为大众所接受。

(一)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微思潮

在微时代下,要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微思潮,抢占“微”阵地。有了阵地才能展开有效的工作。微博是微时代下最强大的微工具,我们应该抢先占据微博的有利阵地,加紧开通各地区各部门的政务微博。宣传部门更要创新微博服务平台,合理引导民众的思想,切实解决民众面临的各种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微信也有六亿多用户,抢占和做好这块阵地的工作也非常重要。我们要以微信公共号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几个权威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思想引导微信公共号,把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做到贴近生活。我们也要抢占微电影、微拍等其他微工具,拍出几部贴近群众生活、抓住群众心理的意识形态公益微电影,并且与网民交流,不断改进工作做法,使群众真正喜欢和认同。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微时代下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微思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宣传者同时也是接受者,接受者同时也是宣传者,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位置可以互换。教育者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百姓地位平等的引导者,甚至是群众批评的虚心接受者,这是互联网精神和微时代发展的潮流。只有抓住这一根本的方法,才能有效推进我们的工作。

(二)推动互联网管理和微博治理法制化

加快完善互联网行业制度性立法,加强行业外部管理,切实保障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我国互联网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快制定一部关于我国互联网络的基本法,并完善相关配套法规,以此规范各种网络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行政管理。制定和完善与法规配套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我国互联网的内容分级制度、网站注册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制定相应的互联网服务规范和互联网业务的互联互通标准,确保不同经营者的同类产品和服务能够实现互通和相互可操作,防止处于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利用技术壁垒和用户规模形成垄断,建立企业竞争行为的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加快制定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执法机制,建立专门的信息安全执法机构,提高信息安全执法人员的素质。

对微博的治理,必须加快出台专门的“微博治理条例”,把治理和监督微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快培育微博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政务微博,成立微博24小时不间断举报和监督平台,对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不法分子,实行有奖举报,并且引导公众舆论向理性、客观、公正的方向发展,免费为公众提供理性博友的视频和培养方案,详细告知公众在微博上的权利和义务,培养理性守法的合格网民和博友,确保微博主流舆论的健康。

(三)推动微博传播自律机制和技术机制建设

微博媒介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微博媒介的自律机制,既不能过分增加微博运营商的成本,超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又要符合社会道德秩序的需要,只有这样的机制才是科学、可行的。微博传播的自律机制建设需要微博运营商与用户共同努力、协同推动。一方面,微博运营商要加强微博治理,完善监管体制,提供一个自律的微博传播环境;另一方面,用户要提高行为自律,文明使用微博。新闻从业人员要严守新闻道德的底线,不哗众取宠,不为了吸引关注量和粉丝发布一些虚假内容。[6]“官方微博”代表媒体形象,在发布消息或转发评论时,都要考虑自己“官方”的特殊角色,建立与传统媒体相同的信息把关机制。网站是微博业务的经营者和维护者,应建立一套自治性机制,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在微博上成立一些专门辟谣的自治组织,由专业人员纠正微博谣言,及时发现虚假信息并予以澄清,促进微博信息的自我净化;微博传播过程中用户要“自我把关”,加强自律。受众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理性对待微博平台上发表的内容,用正确的传播伦理规范自己。

随着移动多媒体终端时代的来临,微博作为移动终端上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对治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可以说,微博治理的各方面都与技术配套紧密相关,如果没有技术保障,治理将成为空谈。因此,通过建立海量数据架构和统一数据处理平台,综合运用搜索引擎、文本检索、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分析等技术,对海量微博信息进行自动获取和分析,提供面向微博的不良信息监测、分析、挖掘、溯源以及报表展示等功能,满足微博舆情监控和不良信息追踪工作。

(四)建构体现时代性和国际化的文化话语和文化形象

从语言风格和文体来说,微博场域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应以文化活动、日常管理服务和热点话题为载体,着眼于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氛围,发布消息和讨论话题应以社会热点、时政议题和与广大网民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为主。博文形式除新闻体外,要注重使用语录体、评论体、段子体、小说体等丰富多彩、幽默诙谐的文体风格和流行的网络语言,使“硬”理论“软化”,增强广大网民的兴趣和共鸣。

[1]薛芙蓉.“微”传播“巨”影响——网络微传播特点及效果浅析[J].今传媒,2012,(1).

[2]程宇.虚拟技术与政治[D].长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英)保罗·赫斯特,(英)格雷厄姆·汤普森.质疑全球化——国际经济与治理的可能性[M].张文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曾建辉.微博假新闻的产生与防范[J].新闻爱好者,2012,(4).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信息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订阅信息
现代木刻与中国艺术传播方式的革新
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方式
展会信息
当代俄罗斯政治信息传播方式及特点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