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名信誉的交通行为评价模型

2014-04-15周庆忠

中国储运 2014年8期
关键词:评价模型公路运输

文/王 冰 周庆忠

基于实名信誉的交通行为评价模型

文/王 冰 周庆忠

摘 要:目前的交通管理和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对交通行为的无缝监控,导致不文明交通行为屡见不鲜。为有效约束和监督不文明交通行为,本文首先引入并分析了小社会圈子下的散在实名信誉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实名信誉评价的交通行为评价模型,然后对模型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互联网络来建立和加强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约束关系,将公众作为交通行为的评价主体,能够帮助交通管理部门拓宽信息搜集渠道,显著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形成对不文明交通行为的长效威慑态势,近而普遍提高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素质。

关键词:公路运输;评价模型;信誉评价;交通行为;小社会圈子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满足,从2000到2010年的十年时间,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625万辆跃升至5939万辆[1],增长近10倍。尽管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新建和扩建,但交通拥堵问题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中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例如中国香港、德国柏林,它们在人口密度、机动车保有量和道路状况等方面与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分别具有很高的相似度[2],但是,它们城市的交通明显比国内大多数城市畅通。根据交管部门及国家统计局数据, 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2.3亿驾驶员[3],而该年度上半年被交管部门查处交通违法案件就达1.71亿起,交通违章行为发生频率之高,交通参与者的遵章守纪意识普遍之淡薄与我国目前发达的城市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明显不匹配。我国交通参与者的个人素质亟待有效监督和提高。对此,我国交通管理部门引入了大规模的技术防御力量,建设了先进的电子警察系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威慑作用,但收效有限:当前绝大部分电子警察系统还无法实现智能跟踪监测,例如在限速的道路上,一旦避开雷达摄像系统,司机仍然超速。纯粹依赖技术手段判断和处理缺乏灵活性,甚至会出现错误。另一方面交通管理部门也在探索从社会层面进行交通秩序的管理。例如宁波交警支队为应对频繁发生的不文明交通行为,在市级各大媒体上设立曝光台,对市区八类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新闻曝光,警示驾驶员文明行车,力图实现“通行有序、停车有序”。重庆也开展了“DV鄙视:交通恶习网络大行动[4]”活动。鼓励市民用DV、行车记录仪或手机等拍下交通恶习并上传曝光。纵观交通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这类拍摄、曝光活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交通违法行为,强化了市民文明交通意识。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其一,以开展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曝光,影响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其二,民间自发的组织形式,没有执法权利,也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其三,公众所拍摄的违章证明材料零散,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除了继续在交通基础设施上进行合理投入,还应该深入研究如何监督和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个人素质。为此,本文以交通管理部门开展的社会层面的交通管理活动为实践基础,以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为技术支撑,引入小社会圈子下的实名信誉评价机制,整合零散分布的社会资源,研究建立基于实名信誉的交通行为评价模型。通过网络建立并强化交通行为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交通行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加大交通违章的压力,营造良好的交通文化氛围。

2. 基于实名信誉的交通行为评价模型

一般说来,在由陌生关系组成的大社会圈里,个人行为以匿名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在监管的盲区,自私自利、违反纪律的行事方式并非带来社会声誉的损失,于是在公共场合也就出现了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各种不良行为。但是,在一个由同事、朋友、邻居等关系组成的小社会圈里,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其所接触到的人观察、评价和记忆,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声誉,并由此建立了一个散在的实名信誉评价机制。在该机制约束下,小社会圈子里的个体大多都会自觉遵章守纪,以免因损害他人利益而影响自己的社会声誉[5]。

2.1 建立散在实名信誉评价机制模型

社会圈子S,由n个成员组成,表示为:

其中Pi表示第i个社会圈子成员。

aij表示圈子成员Pi对圈子成员Pj的看法,即信誉评价。假设理想情况下,信誉评价最好可获得1分,信誉最差的情况下获得-1分,那么-1<aij<1。

Rij表示圈子成员Pi与圈子成员Pj的客观关系的相关度。如同学关系、亲戚关系、同事关系等等。如果Pi与圈子成员Pj的客观关系足够使得Pi完全了解Pj,那么对Rij赋值为1。反之,如果Pi与圈子成员Pj的客观关系使得Pi完全不了解Pj,则对Rij赋值为0。由此,Rij的取值范围为[0,1]。

在一个圈子中,由于形成圈子的关系比较单一,要么单位里的同事圈子,要么学校里的同学圈子,故在一个圈子的两两成员熟悉程度相似,假设某一圈子形成并稳定之后,其Rij值相同。的理论信誉用每个圈子成员对的看法之和来表示:

现实生活中,在一个社会圈子里,一个人的信誉并不是一下子建立起来的,一个圈子成员真实信誉的反映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方面被评价者要让其他人真正了解,另一方面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假设在一个成熟的圈子S里,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度为,则该圈子对Pj的真实信誉评价为:

在一个社会圈子里,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信誉评价的最大化。

即求函数maxCj。

其中Rij是由社会关系及圈子大小客观决定的,圈子越小,成员关系越紧密,其值越大。一旦社会圈子设定,Rij就作为一个常量存在。那么圈子成员Pj在追求自己信誉最大值的时候,必然考虑付出和回报的比例。

对于大型的社会圈子,成员之间关系比较疏远,那么Rij→0,即使Pj很严谨诚恳地处理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每个社会成员对他的评价也很好,理论社会评价,即最大值,但是Pj的真实社会信誉。反之,即使Pj很粗糙地处理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理论社会评价,即每个人对Pj评价很差,但Pj的真实社会信誉。所以,在大的社会圈子里,无论社会成员如何表现,他的真实社会信誉都是近似一致的,所以大社会圈子下的个人行为会普遍比较随意和自私。

然而,对于小型的社会圈子,成员之间关系比较紧密,那么Rij→1,如果Pj很严谨诚恳地处理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每个社会成员对他的评价也很好,理论社会评价,即最大,同时Pj的真实社会信誉。反之,一旦Pj很粗糙地处理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理论社会评价,即每个人对Pj评价很差,此时Pj的真实社会信誉,那么Pj很快会被该社会圈子所遗弃。所以在一个由相对紧密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小型社会圈子里,每个成员都会谨小慎微地行事,以免损伤他人利益。

2.2 基于散在实名信誉评价模型的交通行为评价模型。

在大都市的公共交通环境下,公众参与交通活动时,在由交通秩序联系起来的社会圈子里,交通行为人之间是一种陌生的、没有约束的松散关系,因此Rij→0。任意交通行为人Pj的行为都会被相遇的任意其他行为人Pi所观察和评价(内心评价)产生评价值aij。所以根据基于散在实名信誉评价模型,交通行为人Pj的真实社会信誉。表明,其参与交通活动时的社会信誉与其交通行为优劣无关。所以,对于不文明交通行为人来说,只要没有被交通管理部门监管到,他们自私自利的交通行为只会给自己带来便利而不会有任何损失。而对于那些发现或受到不文明交通行为影响的人,他们内心会不自觉产生倾诉和发泄意愿,但都会因为缺少关系约束、缺乏反映途径,无法对不良交通行为形成抑制,只能听之任之,默默忍受,久而久之,不文明交通行为就会泛滥,交通文化就会恶化。

如果能够引入小社会圈里的实名信誉评价机制,建立基于实名信誉的交通行为评价模型,使得交通行为人Pj的真实社会信誉能够确切反映其理论信誉评价,那么该机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最终形成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文化氛围。

图1 基于实名信誉的交通行为评价模型图

图2 评价意愿问卷调查

首先需要拉近交通秩序联系起来的社会圈子St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Rij,使得成员之间形成相互约束。然而,如何能够加强大都市的公共交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无约束的游离态关系呢?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约束纽带。近几年,基于互联网的社区、论坛、博客、微博等个人信息发布平台的日趋流行,一部分人开始通过网络将侵害自己或者他人权益的不文明交通行为的相关照片、视频等证据资料公示曝光,寻求网友的围观与声援,甚至“人肉搜索”。最终形成对于不文明交通行为人的强大舆论压力。整合微博、博客、论坛、聊天群等多种网络工具建立专门的交通行为记录及评价平台,能够更加紧密地提高社会圈子St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Rij。

其次,需要集中采集交通秩序联系起来的社会圈子St下成员之间的评价值aij。为此,研究构建基于实名信誉的交通行为评价模型,该模型提供快速便捷的证据资料发布途径,确立规范的交通行为信息跟踪处理流程,从而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翔实可靠的执法依据,并由此提高不文明交通行为的风险和成本,鼓励广大公众参与交通行为评价,形成对交通不良行为的无缝监督、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压力。

(1)发现违章或不文明行交通行为 传统交通管理活动中发现不文明交通行为或违章行为的监督主体为交通管理人员(交通警察)。模型赋予社会公众以监督、公示和评价能力,广泛拓展了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信息采集途径。

(2)采集证据 一旦公众发现交通行为有违章或者违背交通道德的迹象,就利用手边的信息采集设备,开始记录不文明交通行为。信息采集设备包括个人手机、手机、便携DV、行车记录仪等

(3)证据公示 信息采集者将记录到的证据资料上传到基于实名信誉的交通行为评价平台,进行公示曝光。

(4)公众评价与个人申辩 在不文明交通行为公示曝光阶段,所有公众都可以读取不文明交通行为的证据资料,然后进行主观评价,同时当事人也可对个人的行为进行申辩和解释。

(5)道德问题 在公示期结束后,如果评价人数足够,而且超过一定比例的公众认为被评价者仅仅违背交通道德,那么就给予道义谴责。

(6)公众谅解 在公示期结束后,如果评价人数足够,而且超过一定比例的公众认为被评价者的申辩存在合理性,那么该行为就被公众所谅解。

(7)违反交规 在公示期结束后,如果评价人数足够,而且超过一定比例的公众认为不文明交通行为人违反交通法规,那么就给予违反交规的评价。

(8)道德评分与记录 对与被公众认定为违反交通道德的行为要给予道德计分。

(9)交管介入与处理 对于被公众认定为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要将相关资料提交交通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在接到相关的信息后开始对该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

(10)结果展示 对于被公众认定为违反道德的行为,在进行计分的同时,要将信誉等级标识在相关车辆和个人信用记录上。例如新加坡交通管理部门会定期将车辆的交通行为表现标示在车辆上,收效良好。

对于被公众认定为违反交规并被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交通行为,将在基于实名信誉的交通行为评价平台公示处理结果。同时也要将信誉等级标识在相关车辆和个人信用记录上。

3.模型讨论

3.1 公众评价意愿分析

一方面要明确成员之间是否有意愿公开表达对他人的评价。即所构建的模型是否能够体现公众交通评价意愿?为把握公众对于不文明交通行为的心里反应,确定参与交通行为评价的意愿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进行网络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有正常行为能力的人在公共秩序受到挑战或者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都有维护公共秩序、表达个人不满情绪的诉求,而评价可作为寻求心理或物质补偿的一种途径。

3.2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在信息采集方面,适用于不文明交通行为信息采集的技术和手段日臻成熟:目前大多数公众使用的手机都具备拍照和摄像功能,便携DV、公众摄像头、电子警察、车辆行车记录仪,在清晰度、存储空间、信息记录触发机制等方面都能很好地满足信息采集要求。

在信息的上传方面,即拍即传的“微信模式”已经成功推广,这些快速上传手段的运用能够将采集不文明交通行为信息的时间和难度降低到极小程度,进而很好地支持公众在目睹不文明交通行为后立即表达不满情绪。

4.总结

利用互联网建立和加强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约束,以此模拟小社会圈子下的人际关系,进而建立交通行为的实名信誉公众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将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从长远来看,该模型的运用将有助于提高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质,建立良好的交通秩序。

参考文献

[1]国家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O L],(2013~10~25)[2013~10~25]http://data.stats.gov.cn/search/ keywordlist2 [National Dat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OL],(2013~10~25)[2013~10~25]http://data.stats.gov.cn/ search/keywordlist2]

[2]朱伟明,梁兆亭,孙建新. 完善和提高地方道路交通法规质量的思考[J].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62~65. [ZHU W M, LIANG Z T, SUN, J X. Thoughts of Improving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ocal road traffic regulations[J]. Journal of Shanghai Public Secarity Academy,2003(6):62~65.]

[3]国家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O L],(2013~10~25)[2013~10~25]http://data.stats.gov.cn/search/ keywordlist2?keyword=驾驶员[National Dat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OL],(2013~10~25)[2013~10~25] http://data. stats.gov.cn/search/keywordlist2?keyword=驾驶员]

[4]DV曝光交通恶习网络大行动受热捧“违章停车”最受关注[OL],(2013~10~25)[2013~10~25]http:// news.163.com/11/0411/12/71C1VIAB00014AEE.html[The network campaign—exposing the traffic bad habit by DV is very popular[OL],(2013~10~25)[2013~10~25]http://news.163. com/11/0411/12/71C1VIAB00014AEE.html]

[5]罗家德. 关系与圈子——中国人工作场域中的圈子现象[J].管理学报,2012,(2):165~171.[LUO J D. Relationship and Group—the Chinese Group Phenomenon in the workplace[J].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2):165~171.]

〔基金项目: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cstc2012cx~rkxA30004)〕

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公路运输
西安公路运输与区域物流分析
基于DEA的汽车上市公司相对效益评价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有效性评价模型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如何加强公路运输企业质量成本核算
我国收费公路企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试论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