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路农村养老(上篇)

2014-04-15彭纳摄影廉钢

四川党的建设 2014年11期
关键词:西充县敬老院新农

●本刊记者/彭纳 摄影/廉钢

寻路农村养老(上篇)

●本刊记者/彭纳 摄影/廉钢

据联合国预测,1990至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而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比重,中国老龄化速度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照此推算,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约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24%,届时全世界每4个老人之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

如今在中国的农村,60-65岁的老人俨然成了主要劳动力,过快的老龄化已经将老年期的界定打破。而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快,被打破的将不仅仅是老年期的界定,中国的养老方式也正在随着这场人口的变化而变革着。本文将以提取关键词的方式,分别以上下两篇剖析变革之下农村养老的出路。

模式

传统的家庭养老遭遇困境

中国的养老自古以家庭为单位,在农村,这样的养老方式更是代代相传。一栋房,一座院,几亩土地,一大家人,这是农村家庭普遍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以及老龄化势头的加快,农村原本的家庭结构正在逐渐缩小化、核心化,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正在逐渐向三口人或者四口人为单位的小家庭模式转变。再加上经济转型期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家庭养老功能退化的现象在农村日渐凸显。

现在到农村,你会发现,年轻人的身影少了,田间地头劳作的都是头发斑白的老人。赵文忠,是土生土长在西充县太平镇乐河寺村的村民。今年77岁的他有5个子女,3个儿子、两个女儿,如今5个子女都去广州打工了,家里就剩下他和老伴儿两个人。老两口身体还算健康,所以平日地里的农活基本都是自己打理。说起远在广州的孩子,赵文忠有些骄傲又有些落寞,每年能见到儿女和小孙子的时间只有春节那短短的几天;但转念一想,儿女在外打工也不容易,老人也只能把自己的那份孤寂深埋在心底。赵文忠的情况并非个案,村支部书记范均成介绍,村里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选择到外地打工,少数留在村里的,也都不是以种地为生,而是做些小买卖挣钱。

一方面,村里少了青壮年,家庭养老的支柱缺失。另一方面,农村的养老体系严重滞后于城市,依靠社会养老取代家庭养老的想法在农村实现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那么在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双重模式之下,农村的老人应该如何“养”?

“以老助老”新模式的探索

在西充,虽然社会养老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县上已经有3所民办的养老院,每个镇也都有敬老院,但是社会养老还是无法取代家庭式养老。

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范均成介绍,首先是老人对自己家的眷恋感特别强,多数老人还是希望守着自己的家业;另一个阻止社会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则是养老院每个月收取的600-700元的费用,对于村民来说还是不小的负担。在乐河寺村只有少数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老人选择住到养老院,绝大部分村民仍然坚持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还有一些老人本来已经住到养老院了,但是因为不习惯养老院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而选择回到家里自己住。因此家庭养老,还是农村老人的首选。

西充县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农村的养老仍然要以家庭为根基,但是对“家庭”的概念有了新的定义。如今在西充,每个乡镇都成立了老年人协会,互助式的养老正在农村悄然兴起。

所谓互助,就是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在乡里乡亲的投票下,选出村里身体健康又有责任心的村民担任老年人协会的负责人,这些稍微“年轻”的村民要担负起为村里所有老人服务的职责。村里老人有了病痛找上他们,小病在村里医疗室看,大病由协会负责人联系村干部安排到大医院就诊。因为是邻里乡亲,大家彼此熟悉,所以现在的农村家庭养老的支柱由儿女亲人变成了邻里乡亲。

“以老助老”的模式为家庭养老找到了新的出口,虽然这种模式只是养老环节中最为基础的,还没有形成护理、照料等一套完善的养老体系,但这无疑是农村养老的一次有利尝试。

关键词:资金

从“有名无实”到“有名有实”的农村养老金

养老不光是有了模式就能顺利开展的,资金是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在城市的养老体系里,养老保险是城市人口养老的重要资金保障,而城市人口是在缴纳了相应的养老保险并且满足年限以后,才能够享受养老保险金,所以城市养老金是由政府和市民共同承担的。而在农村,情况却不同,2009年,我国开始在农村试点“新农保”,“新农保”在筹资模式和养老金待遇上都做了重大调整。筹资模式上,“新农保”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养老金待遇上,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一方面,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 元, 地方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和加发。另一方面,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这一次的“新农保”探索,在国家补助及养老待遇上更加明确,逐步由“有名无实”走向“有名有实”,也更能体现其互助共济的社会性。“新农保”的试点,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的重要一步。

在西充县,“新农保”已经做到全覆盖,44个乡镇的老人都已经纳入“新农保”范围,而且地方财政也将每人每月55元的养老金标准提升到了每人每月60元。如今西充县村子里年满60岁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取60元养老金。

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

与养老金的发放相比,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显得捉襟见肘。

西充县仁和镇大湾头村,为了给老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村里建起了一个日间照料中心,中心虽然不大,但是休息室、医务室、厨房、活动室、娱乐室等一应俱全。中心建立之初,政府划拨了10万元的资金,但由于建房和购买电视、冰箱、床等基础设施的投入,10万元显得杯水车薪。而且照料中心建成以后,老人们到这里休息、吃饭、娱乐都免费,运作经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由于政府能够划拨的资金只有10万元,那其他的费用如何解决?没有资金照料中心将面临夭折的可能。这时候,村干部想到了以募捐形式筹集资金的办法。在中心开始动工建设后,村里给外出打工的村民每人发了一份倡议书,将照料中心的建设规划、今后的作用告知给这些村民,希望村民自愿捐赠一些资金,作为中心建设和后期运作之用。

收到倡议书,了解到照料中心的具体作用后,立即有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响应,捐款从200元到10万元不等。大湾头村老年人协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和村里达成的一种默契,他们为村上捐钱,而老年协会将钱用在老人身上,这也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多一份安心。

而在西充县太平镇敬老院,政府投资500多万元来为敬老院建新房、配备运动器材等,但敬老院仍然组织身体条件许可的老人靠着养殖业和种植业,为敬老院每年创收20万元。“不能只等着政府的投资来运营敬老院,20万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太平镇敬老院赵院长说。

募捐、自给自足这样的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资金不足的经济压力,也算是在无奈中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老有所养”并不是一句空话,农村养老虽然还在起步阶段,每一次的改革都显得“步履蹒跚”,从养老模式、养老资金到养老权责、政府购买养老等都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改革在进行着,变化也在发生着……(敬请关注下篇)

(责编:雷怡安)

猜你喜欢

西充县敬老院新农
西充县: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推进“温暖人社”建设
3-6岁幼儿日常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充市西充县东风路幼儿园为例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爱心送到敬老院
提高西充蚕茧质量的建议
火场救人
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土地二次调查成果的西充县耕地质量评价更新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