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战略定位研究
2014-04-14王大勇张爱林
王 超,王大勇,卓 力,张爱林
(北京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北京 100124)
地方高水平大学是指,全国“211工程”建设中的地方大学或省部共建大学,这些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区域影响突出、且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初步统计,这一类高校全国大约有三四十所。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实力与水平,是地方高校的排头兵,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中央高校争创一流,地方高校你追我赶,高校之间竞争加剧的局面下,以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为发展战略的定位,是这类高校突破重围,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关键所在。
一 地方高水平大学战略定位与一流大学战略定位的联系与区别
虽然地方高水平大学与一流大学都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同属于5A类,但是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地方性决定了它的战略定位应兼顾地方发展的需求,较之一流大学更偏重于应用创新性,对应于国际标准分类中的5A2类,但又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一流大学需要承担国家科研水平争创国际一流的重任,定位上更偏重于基础性学术型研究,应定位为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5A1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术人才。[1]它必须面向国际,以西方一流大学为参照,在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赶超国外一流大学。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高水平地方大学由于其本质上的地方性,使其在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能够用较宽较深的知识和方法应对和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不断出现的前沿问题,能将高端知识运用于实践、创新性地解决新问题,引领某一领域的生产实践。而一流大学以其学科建设长期积累形成深厚性特点,强调学生能够用更宽更深的理论创造新的理论知识,解决世界前沿问题。也就是说,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倾向于培养博学多识的研究型人才,在教学中较多地强调高深知识的学习,以现有的知识来生产出更具前沿性的知识或理论。前者是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上来反映学生解决前沿实践问题的能力,后者是在科学的内在规律上反映学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偏重于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弄懂科学的原理是什么,而且明白有什么用以及怎么用;而一流大学的教育重在讲知识的原理性问题,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原理的局限性和怎样发展。
从培养模式看,地方高水平大学以社会需要、生产的前沿技术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学科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结构和整体的培养方案,以“高素质应用型”为主旨和特征构建学科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该专业则特别强调学生以工程平台为基础,产学研联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而清华大学的机械工程系首先强调学生深厚知识基础的训练,培养的主要是学术型人才和骨干。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地方高水平大学与一流大学同样重视科学研究,都需要遵循知识发展逻辑,以高水平、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引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前者的科学研究要关注和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引领区域发展,成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引领者。后者更关注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要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研究水平要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肩。
从师资队伍建设看,地方高水平大学更重视“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有一定的工程背景,以培养能够及时灵活、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 地方高水平大学战略定位与一般性地方大学战略定位的联系与区别
地方高水平大学与一般性地方大学的发展中都具有一定的地方性,都需要兼顾地方的发展需求与特点、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是不同的层次目标和类型的区别。地方高水平大学由一般性的地方大学发展而来,二者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前者以高水平应用研究为特点,后者以实践应用性见长,对一般地方大学起着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带动着地方大学的整体发展。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地方高水平大学较之于一般性地方大学更强调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水平,其核心学科基础理论水平应达到中央部委高校教育水平。在社会生产中不仅是技术骨干,更是技术革新与创新的先锋,同时,也可以从事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
从培养模式看,地方高水平大学整合多学科师资和设备力量,搭建学科共享平台,在产学结合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和实践。一般性的地方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更强调产学结合、校企结合,是一种边生产边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需经过进一步的学习才能够从事一定水平的学术研究。
从科学研究角度看,地方高水平大学注重技术原创性研究,解决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高,引领经济发展。一般性的地方大学,更倾向于教学中的研究,科学研究关注更多的是解决技术应用难题,为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更新服务。
从师资队伍看,如前文所说,地方高水平大学不仅需要工程背景的教师,能够满足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需要,也需要具有相当深厚的学术背景,能够从事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一般性的地方大学则以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主,需要更多的教学型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三 实现地方高水平大学战略定位的途径
“以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作为战略定位是近年来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面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迅速发展的一个清醒认识。这一战略定位的实现,决定着这类高校能否继续承担引领地方大学发展、承担区域创新主力军的地位。但是,如何实现这一战略定位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学科建设上,学科布局与调整要在宏观层面上形成学科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和特色鲜明,能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结构,引导高校走创新型、开放型和特色型的科学发展道路。传统的强势和优势学科需要优化调整,不断强化学科特色,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重点突破;其他学科需要合理定位,交叉融合,培育发展特色;其中的关键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内涵发展。
在人才培养定位来上,分层次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本科生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即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国际视野、勇于创新、通用能力素质较强、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和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硕士研究生应以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博士研究生应以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
同时,国际化是地方高水平大学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在国际化上,地方高水平大学应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办学目标,大力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在国际合作办学、国际智力引进、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国际科技合作、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继续搭建具有一定层次水平的全球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加强学科和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
四 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2010—2020)》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但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的一流大学,为数不少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将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些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历史沉淀,但是在一流大学与地方大学迅猛发展的“围追堵截”中,必须准确定位,科学制定规划,找准自己的发展道路。否则,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2]
总之,无论是一流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一般性的地方大学都应该按照自身的发展定位,科学地规划发展方向,从不同的层面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1]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EB/OL].[2013 -09 -18].https://my.bjut.edu.cn/detach.portal?.pen=bulletinBrowser&.pmn=view&action=bulletinBrowser&bulletinId=20e6bc4c-1410 -11e1 -bb22-dda578f98860.
[2]蒋树声.关于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2):5-10.
[3]王瑞祥,陶春莉.地方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5):58-60.
[4]韩旭东,杨韬,李俊鹏.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