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4-04-14王胜杰
王胜杰
(解放军装备学院,北京 100091)
毛泽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胜杰
(解放军装备学院,北京 100091)
毛泽东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幸福、重塑大国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它产生于青年毛泽东立下的远大志向,即改变中国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为全天下痛苦的人免除苦难,谋幸福;形成于毛泽东为民族复兴所进行的艰辛的理论探索过程中;体现在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功业、著作和文章中。毛泽东精神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溶入每一位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人的血脉中,激励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毛泽东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志向;探索;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在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的不朽功勋永载史册,他对中华民族的不朽贡献是多方面的,如果要问,贡献最大的是什么?人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那就是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国内外一切强大的敌手,克服了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作为一位重振华夏民族的英雄,他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以崭新的面容屹立于世界东方”[1],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道路,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奋斗,一举改变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悲惨局面,一雪百年国耻,找回了失落已久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重塑了大国尊严。
“毛泽东的名字已不仅仅是个人的称谓,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1]毛泽东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宝贵财富,凝结在他的奋斗、功业、著作和文章中,形成了光耀千秋的毛泽东精神,这就是为全天下痛苦的人免除苦难、谋幸福的崇高志向和价值追求;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奉献和终生奋斗精神。其核心就是为人民谋生存、重塑大国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毛泽东精神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溶入每一位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人的血脉中,激励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一、志向:为全天下痛苦的人免除苦难,谋幸福
毛泽东精神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体现着近代以来,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解救深重的民族危难、复兴中华民族而不断探索出路的奋斗历程。
毛泽东诞生时的中国如同一盘散沙,任人宰割,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凌辱瓜分。被割占的大片领土、巨额的赔款、万里山河的断壁残垣、租界这个国中之国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警告,都无奈地记录着民族的屈辱。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清政府颜面扫地,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荡然无存,中国劳苦大众遭受了人类罕见的苦难。中国的出路何在?中国的农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中国的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呼吁学习日本,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认识到中国一盘散沙的根源在于民智未开,缺乏民族意识,因而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理论纲领,喊出了“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
大厦之将倾”、“恢复中华”、“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然而,这些奋斗与探索,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时代呼唤着更优秀的志士仁人,承担救国救民的重任。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自觉地承担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一生的努力和奋斗,就是为苦难的中国开启复兴的光明之门,为穷苦的中国人民打开幸福之锁。
(一)对苦难人民的深厚感情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虽然身在山村,却有胸怀天下之志,同情苦难的劳苦大众,痛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现象,追求平等、美好的理想生活,体现了非凡的气度。当他看到父亲不顾兄弟情分,购买了堂兄弟家里七亩活命田时,非常愤闷,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多次对堂弟毛泽连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的七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2](P8)
1910年春,毛泽东看到,中外反对势力对走投无路而奋起抢米的长沙民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无数的人被枭首示众。这深深地震动着毛泽东的心灵,影响了毛泽东一生。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穷的这样穷,富的那样富?为什么财主、贪官作恶多端得不到惩罚,而勤劳善良的百姓却不断惨遭欺压和屠杀?这种对苦难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无比同情,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激励着他去思考怎样免除他们的苦难,使他一生都牢牢地站在苦难人民的立场上,成为“人民救星”。
(二)对救国使命的自觉担当
毛泽东对苦难人民同情的同时,认识到要救民必先救国,没有一个自立、自尊的强大国家,就没有幸福的人民。面对列强瓜分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严酷现实,他开始觉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给自己取名为“子任”,意思是要担当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以此强烈的使命感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各种本领。他在走出韶山冲,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时,立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诤诤誓言。在入学考试中写下的《言志》一文中,联系当时农民的痛苦、国家的危难、民族的前途,抒发了立志救国为民的远大抱负。校长和国文老师看到这篇文章后,连声惊呼学校来了一位建国才。文以载道,书以言志,他们从毛泽东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深深的忧国忧民情怀,预见到了毛泽东将要成就的丰功伟业。毛泽东也不负老师的期望,以救国、创立独立自主、建设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三)对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
毛泽东在辛亥革命中,积极参加了新军,投身到武装推翻清王朝的斗争实践中。在此期间,他从报纸上第一次知道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虽然对社会主义还知道得不具体、不准确,但对它颇有兴趣,他兴致勃勃地和士兵们讨论起社会主义来,憧憬着中国美好的未来。不久,毛泽东离开军营,到湖南图书馆自学,他发现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幅世界地图,从地图上,他惊奇地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大,感到救国救民的责任无比重大,青年应该担当这样的责任。建国后,毛泽东回忆说:“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在韶山冲,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3]同时,毛泽东也认识到:“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3]
这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自古成大功业、大学问的人必经三重境界:一是立志,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远大志向;二是苦读,耐得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寂寞;三是领悟,获取“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真知灼见。毛泽东超迈前贤的远大志向和胸怀,为全中国、全世界痛苦的人谋幸福的高尚抱负和追求,成就了毛泽东,成
为毛泽东精神诞生的动力之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值得每名中国人永远铭记和发扬。
二、探索:为民族复兴寻找可靠保障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的大地上,新思想与旧传统激荡起伏,变革的思潮风起云涌。毛泽东的思想也经历着巨变,这个时期是毛泽东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是他把远大的志向付诸行动,探究中国问题的病根,为民族复兴寻找可靠的理论和组织保障的艰辛探索时期。
(一)分析“一盘散沙”的根源
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一盘散沙”,其根源在于上下分离,上层统治阶级官僚腐败,漠视国家存亡、人民生死,下层广大民众思想陈旧愚昧。他在给感情甚深的历史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道:“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盖二者之势力,无在不为所弥漫也。思想道德必真必实。吾国思想与道德,可以伪而不真、虚而不实之两言括之,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4](P7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毛泽东经过深入思考认为,中国历史上存续的各个封建王朝,其共同的特点都是舍基础而筑层楼,统治的基础都建立在沙堆上,统治阶级和下层的老百姓离心离德,建立起来的王朝都是空架子,只好用大规模、大办法,表面上装饰得气势雄壮,追求宏大的场面以粉饰太平,结果“上实下虚,上冠冕堂皇,下无聊腐败”[4](P440-441)。上层统治阶级只想着维持自己的统治,对一切有碍于统治秩序的人,手段就是一个:无情地镇压,通过杀人流血,制造恐怖氛围维持统治。下层民众没有组织,在高压和愚民政策之下,国民性惰,虚伪相崇,奴隶成性,思想狭隘,大多自私自利地活着,没有尊严地活着,没有尊严地死去。直到大多数民众再也活不下去时,才会奋起反抗,结果也只能是再一次的改朝换代,进入新一轮的循环。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历史发展的轨迹呢?如何从“一盘散沙”到“炼沙成钢”呢?毛泽东要追寻大本大源的真理。
(二)寻找大本大源作为理论武器
毛泽东认为,中国数千年历史造成的“民智污塞”的局面,实在是“开通为难”,必须寻找“大本大源”,只有“大本大源”才能成为改天换地的理论武器。他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4](P83)可见,此时的毛泽东找到了改变旧中国局面的逻辑思路:寻找大本大源,才能动其心,动天下之心,才能改变天下现状。那么,什么是“大本大源”呢?
“大本大源”是能推动思想解放、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要想从九重冤狱得见青天,必须打破封建专制思想和文化对人们头脑的禁锢,争取思想解放,自觉地追求真理。他说:“现在的中国,可谓危险极了。不是兵力不强财用不足的危险,也不是内乱相寻四分五裂的危险。危险在全国人思想界空虚腐败到十二分。……迷信神鬼,迷信物像,迷信运命,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4](281-282)他热情地鼓励人们大胆冲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破除对强权的迷信,树立自觉、自立、自强的意识,主动追求真理。如果都能这样做,就会在全国造成思想解放的潮流,这种潮流将浩浩荡荡,“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
“大本大源”是动员民众觉醒和行动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4](P270-271)。毛泽东认识到,解决广大中国苦难劳动人民的吃饭问题,就会促进人民的觉醒,人民一旦觉悟了,就能动员和组织起排山倒海、改天换地的无穷力量。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和中国有志青年们的肩上责任,当仁不让地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满怀信心地预言:“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4](P359)
“大本大源”是作为一面旗帜的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使毛泽东觉悟到,
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才行,“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4](P359)选择何种主义为指导呢?毛泽东在对当时流行的各种主义的比较和思考中,最终选定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底,毛泽东在第二次到达北京后,看到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这三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从此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此,毛泽东后来回忆到,“有3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5](P234)。
毛泽东经过艰辛的探索,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后来,他回忆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6](P796)马克思说过,理论只有彻底才能掌握群众,所谓彻底就是抓住根本。马克思主义作为抓住根本的彻底理论,为毛泽东观察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毛泽东兴奋地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7](P1516)
(三)聚合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坚强组织
毛泽东在探索道路的征途中,认识到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与志同道合的志士为友。1915年,他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公开征友,希望结交有救国救民志向的朋友,一起讨论国家前途命运问题。经过努力,在毛泽东的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不屑于议论琐事、一心探讨天下大事的师友。在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影响下,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经常畅谈改造世界的宏图大志。在反复探讨中,毛泽东认识到,有必要成立组织更加严密的组织,形成更加凝聚起来的力量。1918年,在毛泽东等人的主张下,新民学会宣告成立。这个学会意在通过新民,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增强和提高民德、民智、民力,走自新、自救、自立的道路,以培育广大民众的爱国心,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伴随着毛泽东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他对组织建设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他以极大的热情,组织新民学会的研究工作,创办文化书社,成立俄罗斯研究会,这一切汇入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组织的准备工作中。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异常兴奋地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开始焕然一新了。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红旗不倒、信念坚定、勇往直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奋斗:以行动实现民族解放和复兴的梦想
民族解放和复兴是靠不懈的奋斗才能实现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写下了豪情万丈自勉词《奋斗自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体现在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越挫越奋的行动之中,用行动证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最终赢得了全中国劳苦大众的衷心拥护,战胜了国内外的一切敌手。毛泽东所提倡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怕压、不信邪的革命精神,把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毛泽东精神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一)要奋斗就要唤起广大民众
民族复兴的希望在于唤起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如何唤起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那就必须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觉悟,为创造一个美好社会共同奋斗。为此,必须用行动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是
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正如当年列宁所说,一个实际的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中国共产党以及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宗旨和使命。广大的人民群众正是从一个个党员的具体行动上,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由衷的信服,形成了无比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又反过支撑着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最终战胜了国内外一切强大的敌人,创建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要奋斗就要不怕牺牲
毛泽东亲笔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写碑文,纪念自1840年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牺牲了多少人民英雄,没人统计得清,仅毛泽东一家就牺牲了六位亲人,爱妻杨开慧牺牲在军阀何健的刀下,两位亲弟毛泽民、毛泽覃,堂妹毛泽建,侄儿毛楚雄牺牲在国民党的屠刀之下,长子毛岸英牺牲在鲜朝战场上。毛泽东本人也是屡遭危险。但正如毛泽东所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没有这种牺牲奉献精神,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三)要奋斗就要实事求是、不怕曲折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为中国的革命斗争应由中国同志从实际中探索,强调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反对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为此,毛泽东饱受来自共产国际的误解,也受到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打击,多次被排挤出红军领导的行列,但毛泽东毫不动摇革命意志。从1931年赣南会议到遵义会议三年多的时间内,毛泽东的正确理论被批判为“狭隘的经验主义”、“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失去了发言权。建国后,毛泽东回忆说:“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除过党籍,撤销过军职,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我就在一个房子里,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8](P113)失去了毛泽东的工农红军,在教条主义者的瞎指挥下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最后被迫长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毛泽东在困难曲折面前,始终保持不懈奋斗的精神,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曲折中寻找出路,在困难中奋起,从不气馁,从不退缩。对此,他总结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点精神在困难和曲折中尤为可贵,也正是困难和曲折才彰显出了精神的可贵。他痛感教条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的危害,在延安时期,他从哲学上对教条主义作出系统而深刻的批判,撰写《矛盾论》、《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名篇,阐明要奋斗就必须从认识上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坚持正确的奋斗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理论武器。
(四)要奋斗就要不怕强敌
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始终处在以弱小的力量去战胜强大的敌人的情境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围攻,毛泽东指挥若定,率领弱小的红军,横扫千军如卷席,不仅总结形成了战无不胜的毛泽东军事思想,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这让历史上多少所谓的名将为之汗颜,也让多少后来者为之神往。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重掌兵权的毛泽东指挥几乎陷入困境的红军神出鬼没,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留下了军事史的神来之笔。在艰险异常的大渡河边,蒋介石日夜期待着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会成为石达开第二,但毛泽东决不是石达开,英勇的红军也决不是太平天国起义军,这不能不让踌躇满志、渴望一举歼灭红军的蒋介石再次失望,毛泽东把濒于绝境的中国革命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把队伍胜利带到了陕北,谱写了长征这一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史诗般的奇迹。在日军全面侵华时,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出了“中华民族危险”的呼喊,与国民党捐弃前嫌,携手对敌。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全面溃败之际,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以无穷的民族智慧创造多种战争形式,打击日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精神,奋起挽救民族的危亡,为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解放战争中,面对国民党数百万军队的进攻,毛泽东轻蔑地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只要动员起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强大的反动派就会在人民革命的狂风骤雨中,被清除出历史的舞台。在飞机大炮武装下的国民党军队,被毛泽东率领的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迅速打垮,蒋介石被赶到了台湾小岛,毛泽东完成了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站立”两字,包含着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多少仁人志士的梦想,也蕴涵着多少中国人的豪迈和自豪。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根本没有注意到毛泽东所说的“站立”两字的涵义。他们气势汹汹地纠集了15个国家,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干涉朝鲜半岛的统一,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使刚成立仅一年的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毛泽东作出了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次决策,出兵朝鲜,抗美援朝。这次出国作战,志愿军以低劣的装备,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殊死较量,把对手赶回了北纬38度线,迫使对手签订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彻底涤荡了百年国耻,激发出空前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举治好了存在于诸多中国人身上的“软骨病”、“恐美病”,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也使世界认识到,中国再也不是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而是“东方巨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满怀豪情地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9]20世纪60年代,对于美国的封锁、印度的挑衅、苏联的霸权,毛泽东没有一丝一毫的屈服,即使是拥有威力无穷的核武器的美苏等国,在毛泽东看来也只不过是“纸老虎”。
毛泽东的心与渴望独立、解放、富强的中国人民的心相联,借用他评价鲁迅的话说,就是“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6](P698)伟人长逝,精神永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毛泽东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又具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凝聚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巨大力量,激发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地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胡为雄.毛泽东精神与中国及世界同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3).
[2]高菊村,陈蜂,唐振南,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3]周世钊.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几个故事[J].新苗,1958(9).
[4]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9]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3-09-13.
M ao Zedong Spirits and the G 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WANG Shen-ji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Beijing 100091,China)
The core of Mao Zedong Spirits is incessant struggles for people's lives,nation's dignit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It originated in young Mao Zedong's great ambitions to change China's disintegrated and humiliated state and to relieve suffering people from pains;it formed in Mao's har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it is embodied in Mao's life-long struggling,achievements, works and articles.Mao Zedong spirit ismore than reflection of national spirits.It enriches Chinese national spirits with new elements which dissolved into the vein of every Chinese people who longs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motivates them to unremitting struggle for the goal.
Mao Zedong Spirits;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ambition;exploration;struggle
A84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3.009
1674-8107(2014)03-0052-06
(责任编辑:韩曦)
2014-01-04
王胜杰(1973-),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