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贤教育拯救危机
——《群书治要 》的圣贤教育思想与民族复兴中国梦

2014-04-14韩丽华

关键词:群书圣贤道德

韩丽华

(泰山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21)

一、《群书治要》的来源及主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四库全书》,而早在唐朝编纂的《群书治要》为中华传统文化浓缩的精华。《群书治要》是唐初著名谏臣魏征及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经、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群书治要》的特点,简而言之,“博而要”。魏征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征的高尚道德与卓越的史识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1]4 ,[2]2

《群书治要》这部在中国失传1300年多后重现的珍贵古籍,集中了中国古圣先王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是最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读本,是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和治国安邦的经验汇编。《群书治要》包括经、史、子三大部分,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以儒家经典为主,包含《周易》治要、《周礼》治要、《孝经》治要、《论语》治要、《孟子》治要、《孔子家语》治要、《孙卿子治要》、《老子》治要、《庄子》治要、《尚书》治要、《晏子》治要、《列子》治要、《淮南子》治要、《吕氏春秋》治要等儒家、道家、历史学经典,包含了修身、齐家、为政、官德、用人、教育、道德、民本等修身治国之道。

《群书治要》作为唐太宗李世民令学者们编撰的盛世宝典,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是留给后世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当时中国没有雕版印刷术,此书宋初在中国失传。此书在唐朝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后,成为德川家康幕府的治国宝典,但流传不广。 1781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日本用活字刊印《群书治要》,此书得以传世,成为日本历代天皇和大臣学习中华文化的经典。1796年,中国嘉庆帝时,此书由日本人传到中国国内,但是并未得到重视。直到1990年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套天明时期出版的《群书治要》,交给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此书再次从日本传到中国,受到重视并得以出版。2011年,《群书治要考译》在中国出版。2013年5月,《群书治要译注》出版。这部唐太宗时下诏编撰的匡政巨著,在中国失传一千三百多年后,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得到重视,重现于中国,可见此书的极为珍贵和得之不易。[1]2,[2] 3-4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创建贞观盛世施政指南的《群书治要》,是古圣先王和历代明君贤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精华,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浓缩。作为一部中国文化的珍贵宝典,《群书治要译注》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多位领导干部以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领导、学者、教授的关心和指导。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魏礼群、当代佛教大德净空法师、国学大家纪宝成等担任顾问、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主编。

当今时代,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汇总本主要有《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四部丛刊》、《国学治要》、《群书治要》等。《群书治要》虽早于《四库全书》,但浓缩了《四库全书》的精华,是当今世人尤其是领导者修身治国的宝典,也是所有世人修身齐家的宝典。《礼记·大学》指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3631《群书治要》作为唐太宗李世民令学者们编撰的盛世宝典,是留给后世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创建贞观盛世施政指南的《群书治要》,可以说是今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极佳读本,果能落实,必定能够达到君学可以治国、臣学可以辅政,商学可以治企,民学可以齐家的效果。《群书治要》一书是古圣先王和历代明君贤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精华,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浓缩。在复兴中华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构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今天,这部书对现代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可以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群书治要》这部书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为最适合当前领导干部的传统文化学习读本。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同志于2001年2月为《<群书治要>考译》题词:“古镜今鉴”。中央党校已将《群书治要》一书作为中央党校学员的必读著作。前总理温家宝在多次讲话中引用《群书治要》精华语,马英九将此书作为礼品送给台湾地区民意代表的。佛教大德长老净空法师倾力推荐此书,称此书能帮助世界化解灾难和战争,实现世界和平安乐。

由于《群书治要》是近两年刚刚在中国面世并得到中国高层领导的重视,对这部珍贵古书的研究刚刚开始,还缺少从学术角度对其研究的专著和论文。由中国书店出版的《群书治要译注》为全注全译繁体竖排版、五十卷完整本、全28册。《群书治要译注》一书,在《群书治要》原存的四十七卷上,又从原书中补录了亡佚的《春秋左氏传》(上)和《汉书》的首尾两卷,弥补了《群书治要》不全的缺憾,同时,对原文做了详细的注解和白话翻译,是迄今为止对《群书治要》注释、翻译最为详尽的一部书。

《群书治要》富含了极有价值的伦理德性思想。《群书治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君道(修身)、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等方面。君道( 修身)思想包含戒贪、勤俭、惩忿、迁善、改过、敦亲、反身、尊贤、纳谏、杜谗邪、审断等方面的内容;臣术思想包含立节、尽忠、劝谏、举贤等方面的内容。贵德思想包含尚道、孝悌、仁义、诚信、正己、度量、谦虚、谨慎、交友、学问、有恒等方面的内容;“为政”思想包含务本、知人、任使、至公、教化、礼乐、爱民、民生、法古、纲纪、赏罚、法律、慎武、将兵等方面的内容;“敬慎”思想包含微渐、风俗、治乱、鉴戒、应事、慎始终、养生等方面的内容;“明辨”思想包含邪正、人情、才德、朋党、辨物、因果等方面的内容。[4-5]

《群书治要》的伦理思想还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修身齐家、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的忧患思想;德治为主、法制为辅的治政思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思想;重本轻末、去奢崇俭的经济思想;齐家治国、女德为要的女德思想;崇善即昌、为恶必报的因果思想;仁义忠恕、真诚慈善的仁义思想;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的礼制思想;以民为本、注重民生的民本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教育思想;匡正人心、以德化灾的抗灾思想;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天道思想;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乐治思想;举贤任能、孝为德本的孝廉思想;齐家治国、修德为本的修身思想;偃武修文、以德服人的军事思想;虚心纳谏、忠言直谏的纳谏思想;考功按绩、励精图治的吏治思想。[4],[6]等等。

此外,《群书治要》还包括以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齐家治国、修德为本;以德治国、孝为德本;以道治国、顺应天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仁义为本、法度为末;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教学之道、仁孝为要;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任用贤能、远离奸佞;偃武修文、以德怀远;虚心纳谏、知过善改;厚德载物、以德化灾;善恶有报、注重因果;信而好古、解行相应等等。[4],[7-8]

二、当今社会危机及根源

当今世界,危机重重,突出表现在道德危机方面。道德危机尤其表现于诚信危机、诚敬危机,道德危机的突出表现在于礼义丧失、良知缺乏、人性堕落,自由主义泛滥,肆意僭越。天人感应,自然宇宙为一体。《尚书》曰:“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4]21道德危机带来的自然界运转失调,礼制的丧失带来自然灾难、天灾人祸。地球危机表现在粮食危机、气候危机、战争危机、灾难频发。

究其社会危机、地球危机的根源,在于失去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老子》云:“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9]23失去了道、德、仁,而有礼为道德的最后底线。失礼,则天下大乱。现在的社会就到了失去礼的道德最后防线的危机时期。《春秋左氏传》曰:“人弃常则妖兴”。[10]397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管子·牧民》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4]405世人作恶的共业来源于人们不善的心识,就是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要减少或者化解重重劫难,政治、经济、科技、军事都不能解决,唯有教育可以解决。而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智慧的教育、向善的教育。人性本善,由于人们的心识被妄念缠缚,纯善的本性被遮掩。唯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教育人们抛弃私利,断恶修善,恢复人们本善的本性。

若要救治社会危机,必须从恢复圣贤教育开始。《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3]3296中国古代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圣贤经典,教我们做懂得仁义忠恕、诚敬谦逊之人。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不重视中国古代经典,例如对于《论语》、《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等古圣先贤的经典不以为然,认为其中有很多腐朽的东西,必须抛弃。这些不重视中国古代经典的人认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后世必然胜过前世。其实这些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虽然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但是世风却是日益堕落,各种不道德的事件日益增多。佛经讲因果报应,世人作恶的共业感召了天灾人祸的日益增多。古代圣贤给我们留下的经典是教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教人修行的圣贤经典,正因为其内容至善至美,才被古人列为经典,其中并无糟粕。现代人不识其珍贵的伦理价值,把很多教人向善的内容视为糟粕,认为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很多极有价值的内容视为糟粕而抛弃。而现代人所视为糟粕并欲抛弃的,正是经典的精华。正如儒释道经典和中医在中国的命运。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现代人对圣贤经典的轻视则导致了社会道德堕落,人们我行我素、肆意作恶,直接结果就是因共业招感感应天灾人祸。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及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慈悲的佛教大德净空长老在《老人言》一书中所讲:“劫由业成,业由心生。欲回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回。苦因不拔,苦果难出。经云,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五恶五痛,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敢有犯此,当历恶趣。痛哉可伤。”[12]1-2因为,“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人们忽视伦理道德教育,作恶无度,则感应恶的果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因果报应、天人感应。《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4]4荀子云:“积善成德,圣心备焉。”[4]505若要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危机,必须复兴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恢复诚敬教育。荀子讲,“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4] 506

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断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等国家担心中国崛起称霸世界,故不断挑起事端,对中国严加防范。其实,中国的崛起,决不是以武力或政治经济科技等成称霸,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弘扬。汤恩比博士曾说:“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他的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若要解决世界争端和天灾人祸问题,必须恢复中国古代的圣贤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圣贤教育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爱与和谐”的文化,它是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为核心的人性本善的文化。“五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常”是永远不能失掉的。“四维”是礼义廉耻,这是做人的基本德性。“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弊端在于,只教知识,不教智慧,只学知识,不学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满腹经纶之人若没有诚敬心,他所学的知识只能是世间知识,不是智慧。真正有智慧者,不一定占有很多的知识,但是他有诚敬心和仁爱心,他能一心向善,心无恶念,这样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所学的知识就是智慧。中国古典传统儒释道知识本来是教人向善修行的修学宝典,是学儒、学佛、学道,但是现代中国人将其变成了儒学、佛学、道学,把修学的人生智慧当成了世间知识。这样,学者们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照样可以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事,照样贪嗔痴蔓延。这便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世风日下、人心日益堕落的原因。

中国古人治学,要求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他们注重把所学的落到我们实际生活、工作中,将仁义忠恕落实在日常的处事待人接物中,这就是笃行,能笃行才是真智慧。如果没有笃行,那所学的只能是世间学问、知识,不是真智慧。所以中国古人所讲的知识就指道德实践的原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现代人所讲的知识、教育,只管知识,无关智慧。现代社会,教育变成了科技、知识的代名词。知识不再是教人向善的智慧,教育不再是教给人做人的学问,而变质成为理性与科技的代名词了。由于现代人失去了诚敬,失去了仁义忠恕、真诚慈悲,失去了善,人心堕落,所以感应世界混乱、地球灾变。世界的灾异、混乱,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出了问题。人们失去了虔敬、忠恕,贪嗔痴盛行,从而引发人性危机、诚信危机乃至地球危机。

现代人注重科技和知识、理性,把古人最初的做人智慧丢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存下来而没有灭亡。但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理性科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崇尚科技和自由民主,丢弃了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和圣贤文化。理性科技教人怀疑一切,怀疑则没有诚敬。自由民主教人失去诚敬,我行我素,贪嗔痴慢疑盛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来,理性科技和自由民主向中国的传入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老的做人智慧、圣贤教育频遭厄运,频临灭亡。近些年虽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注重研究国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大多学者将其作为知识和学问来研究,而不注重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地去笃行。修身做人的知识不能笃行,就不是做人的智慧,只能是世间学问。世间的学问与修身做人的智慧无可相比。

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他指的是“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纪”。中国能够拯救全世界,不是依靠政治、军事、科技、经济贸易,而是依靠中国传统文化。地球上曾出现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历史文明没有中断,其它都出现了中断。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民,教人民百姓懂得仁义礼智、孝亲尊师。因人民崇礼尊贤,本分向善,所以没有出现大的灾异。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执政,她抛弃了儒释道传统文化,使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中断,人心不善,国运衰微,社会动乱,从而导致了清朝被外族入侵及清朝的亡国。贫穷不是清朝亡国的根本原因。社会动乱、国运衰微才是亡国的真正原因。如果文化被灭掉,这个民族永远不会复兴了,也就灭亡了。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复兴,并逐步在全世界推广,这样才能拯救中国、拯救世界。

三、《群书治要》的圣贤教育可为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道德支撑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体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提到,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要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保障。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体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人心堕落的倾向日益严重,这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制约民族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总根源。所以,当前,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道德滑坡、世风堕落、诚信缺失的问题,这个道德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实现的全局的根本和重大的问题。实现中国梦,以德治国,以德教化人民是根本途径。世风堕落、诚信缺失的根本在社会价值标准出了问题。抓道德建设,最根本的是树立正当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因果教育。而这唯有靠圣贤教育,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担当起这一教育教化的使命。

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仁义忠恕、真诚慈悲、清净淡泊、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刚健自强、民为邦本、整体思维、戒奢宠俭、仁义礼智信等以道德至上为本的中国传统思想。当代社会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恢复,重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教化人民向善的媒介。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革破四旧运动把中华传统文化加以无情鞭挞、破坏、抛弃。中华传统文化的抛弃,使我们的民族丧失了诚信、仁爱、忠恕等美德,人心异化。虽然近些年随着社会上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现象的出现及国民的反思,中华传统文化被重新拾起,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没有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被很多人错误地视为糟粕。很多被人们视为糟粕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其实是教育人们真诚向善的精华。纯粹的道德说教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敬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作为对道德说教的补充,以其因果教育可以起到使人产生敬畏之心的作用。人心向善,人民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了,则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问题都好解决。

以仁义忠恕、真诚慈悲、清净淡泊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可以以圣贤教育拯救中国道德危机,亦可以起到化解世界纠纷、促进世界和平的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集的《群书治要》一书的重现,适应了时代道德建设的需求。《群书治要》的圣贤教育可以挽救当前的道德危机。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所在。

《群书治要》虽然诞生于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但是,书中的治国思想实为中国古圣先王治国教民之集大成,其治国平天下之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几千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作为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卷,唐太宗以《群书治要》为鉴,以“圣贤”为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用于为君、择人、施政、教化,此书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群书治要》理所当然地成为唐太宗之后,历代君王乃至辅臣和各级官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当今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也认为,该书可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大唐‘贞观之治’的施政指南,当今领导干部的从政参考,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读本”。[1]

中国传统文化教人谦让、宽恕,但是现代的教育教人竞争。竞争便会产生自私自利之心,竞争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竞争使人贪嗔痴慢疑。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信任与诚敬,从导致信任危机。竞争的结果是自私自利之风盛行,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斤斤计较,人际间缺少关爱和仁义。长此以往,人心的恶念感召灾异和无序,共业招感的结果便是出现了人性危机、战争危机、地球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教人虔敬,儒家教人仁义忠恕,佛教教人真诚慈悲,道家教人清净淡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放下自私自利,互相体谅,互相尊重,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样人心向善才会感召善的有序平和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是培养贤德之才的圣贤教育。《群书治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就是培养圣贤之才的教材。《中庸》讲:“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3]3548唯有圣贤之人能做到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唯有贤达之人才能够才能做到诸恶不做、众善奉行,才能以善的心识召感世界的宁静和谐。

中国古人治国治世的原则是以德化灾,注重因果教育。《群书治要》中有很多注重德性、以德化灾思想,强调天人感应、因果报应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既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因必有果, 因果报应规律是宇宙人生的发展的真实规律。而这一规律被精明的现代人忽视了,视之为迷信。殊不知,自古以来世事变化发展都逃脱不了因果感应的规律。这不是我们承认不承认的问题,是宇宙亘古自存的自然法则。由此,人心之善感应宇宙之善,感应风调雨顺、灾异不起。人心之恶感应恶,使宇宙失序,因而导致天灾人祸的灾难。古人的治事经验和认识是对我们的有益警示,不可不重视。

当代社会需要重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教化人民向善的依据。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要学习和研究《群书治要》思想,最重要的是要以诚敬心学习并落实在实际生活中。中国古人讲:“至诚感通”。《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3548“诚敬”是学习和研究《群书治要》等圣贤书的根本态度。诚敬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态度。研究《群书治要》,目的不是为做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学习研究《群书治要》是为了古为今用。具体的学习方法就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首先,阅读《群书治要》原著,解析原著中的经典文本,探析其中的伦理价值。其次,联系现实道德状况,经典解析与现实剖析相结合,以经典中的伦理道德解决现实道德问题。再次,以探求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核心,从经典阐释中寻求解决当前社会道德缺失弊病的方法,并且付诸于实践。唯有弘扬以《群书治要》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参 考 文 献]

[1] 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群书治要考译:第一册[M].吕效祖、赵宝玉、张耀武等主编.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2] 魏征,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群书治要译注:第一册[M].《群书治要》学习小组译注.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

[3]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魏征,褚遂良,虞世南等.群书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5] 魏征,等.群书治要360:2013卷[M].《群书治要360》编辑组选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6] 萧祥剑.群书治要心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7] 萧祥剑.群书治要五十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

[8] 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9] 《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 魏征,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 《春秋左氏传》,《群书治要译注》第二册[M].《群书治要》学习小组译注.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

[11] 《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 释净空辑.老人言[M].霍熠梅、雷雪敏注.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群书圣贤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卢文弨《群书拾补》考述
境随心转是圣贤
谦虚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群书治要》的传奇
修身
高群书:爱是最真实的化学反应
喝茶聊天聊“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