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4-04-14文德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1期
关键词:尿激酶肝素溶栓

文德生

(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四川会理 615100)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文德生

(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四川会理 615100)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81例对象,皆为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门诊及住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经临床确诊。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组41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上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LVEDD(室舒张末期内径)与LVEF(左心射血分数)水平进行观察对比及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95.12%(39/41)、2.44%(1/41),对照组则为82.50%(33/40)、15.00%(6/40),两者患者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LVEDD与LVEF水平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少,同时心肌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指的是部分性心肌坏死,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产生病变所致,造成动脉供血的不足或者中断,使得患者的心肌出现比较严重且持续性的急性缺血症状,最终引发心肌梗死发病[1]。总的来说,AMI发病快、进展迅速,病情较重且致死率极高,对患者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传统治疗方式效果不理想,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加上心肌功能恢复差,故而逐渐被抛弃。这些年,溶栓治疗不断应用在临床中,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尿激酶溶栓治疗,在近几年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基于此,我院针对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了相关研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展开了分析,现将结果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门诊及住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1例,全部经临床确诊,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与美国心脏病协会发布的关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本次研究81例患者全部符合其中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诊断标准[3]。在本次收入的病例中,排除既往发生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且三个月中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可疑主动脉夹层、恶性颅内肿瘤、活动性出血等患者也排除。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1~79岁,平均为(57.4±9.3)岁;梗死部位包括10例前间壁、15例前壁、10例下壁、3例后壁及2例右室;合并症有16例高血压、8例高血脂症。研究组:41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43~79岁,平均为(58.1±9.5)岁;梗死部位包括12例前间壁、14例前壁、9例下壁、4例后壁及2例右室;合并症有18例高血压、9例高血脂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性很强。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治疗,常规治疗方式包括静滴硝酸酯类药物与口服阿司匹林等,低分子肝素钠(0.4ml)行皮下注射,每天进行两次,连续注射一周,同时积极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镇静止痛与降脂药处理等。研究组治疗方式则在前述治疗上加用尿激酶溶栓处理,将150万U尿激酶加入到100ml生理盐水中,行静脉滴注处理,尽量在半小时内完成滴注。两组患者治疗疗程皆为连续治疗两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LVEDD(室舒张末期内径)与LVEF(左心射血分数)水平进行观察对比及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的疗效评价标准[4]为:1)痊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血清酶恢复正常,并发症得到控制,心电图稳定(仅有异常Q波),生活可以实现自理。2)好转: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与并发症得到基本控制,血清酶恢复正常水平,心电图基本上得到稳定(存有T波改变与Q波异常);3)无效:前述各项指标无任何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此外,总有效有痊愈+好转计。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疗效与不良反应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95.12%(39/41)、2.44%(1/41),对照组则为82.50%(33/40)、15.00%(6/40),两者患者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分析可见表1所示。

2.2 LVEDD与LVEF水平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LVEDD与LVEF水平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分析见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与LVEF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与LVEF水平对比(±s)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例数41 40 t P LVEDD(mm)56.72±4.69 52.43±3.72 4.554<0.05 LVEF(%)57.67±2.94 49.32±2.81 13.061<0.0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发病机理在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在破裂之后,血小板激活与聚集后形成血栓,造成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最近有研究[5]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斑块易损性而不是传统理论上的斑块大小,换句话说只要斑块稳定性被破坏,就极易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出现。基于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则应给予积极与有效的早期、完全及持久再通引发梗死的冠状动脉,最大可能恢复患者的心肌组织有效的血流灌注。总的来说,心肌梗死坏死的范围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的范围、持续的事件、缺血的程度及及时再灌注治疗等,早期的再灌注治疗能将梗死相关血管开通,使得血流恢复,而且还能挽救濒死的心肌,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包括常规治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其结果不太理想,主要在于不良反应较多,而且在改善患者LVEDD(室舒张末期内径)与LVEF(左心射血分数)水平也不显著。随着溶栓治疗的广泛应用,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出现了极大的转机,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加用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比常规治疗更为明显的疗效,并且能降低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6]。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积极采用溶栓治疗,除了能起到溶解血栓的效果,还可以再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及减少梗死面积,这对于抢救濒死心肌细胞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尿激酶溶栓治疗,尿激酶属于外源性纤维溶解系统激活剂,能将纤维蛋白溶酶原直接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将新鲜血栓内的纤维蛋白酶溶解并将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及凝血酶原等消耗。尿激酶基本上没有抗原性,并且价格十分便宜,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中比较广泛。

总之,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采用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少,患者心肌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1]郭木恭.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8):75-76.

[2]何斌.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9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08(24):52-53.

[3]郭秋花.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1):212-212.

[4]景占聪.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9):202-202.

[5]薛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7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67-68.

[6]蔡德印,杨海涛.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3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8):32.

猜你喜欢

尿激酶肝素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