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质量两级/两元协同保障体系探讨

2014-04-14张阐军杨孝伟

中国储运 2014年8期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文/张阐军 杨孝伟

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质量两级/两元协同保障体系探讨

文/张阐军 杨孝伟

摘 要:本文考虑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质量安全保障特点,从大物流体系角度提出了基于质量安全的政府与市场两级协同决策保障体系框架;规划了其决策与控制两元指标体系,探讨了其一体化协同决策保障模式和体系特征;最后,展望了新经济社会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要点。

关键词:快速反应配送;质量保障;生鲜农产品;体系

一、前言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列为要点内容。作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我国目前蔬菜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环节腐损率达到25%以上,而发达国家则在5%以下,由此带来高成本和连带质量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多,质量控制因素复杂多变,可控程度差,导致在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后相互推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化发展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和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更需要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现实基础创新管理模式,从体系角度在整个流通过程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二、现状与思路

国际经验表明,农产品主要有长距离批量型和短距离速传型两种流通策略,而生鲜农产品流通往往采用后者,即以快速反应配送来保障质量安全以满足小批量、多样化和个性化物流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出现了各类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专业配送中心等新兴农产品经营主体,带动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创新性发展,比如“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全产业链管理等,缩短流通环节,提高物流效率,保障物流安全。袁雪妃(2012)提出了基于需求拉动的物流产业整合路径,强调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将成为物流产业主体;韩喜艳(2013)将农产品流通组织划分为流通主体、流通过程和流通服务三个组织化子系统,并将其组织化程度量化为初级、中级、较高和完全组织化四个阶段;丁静之等(2012)提出了物流供需关系的三维网络特征,即物流用户组织、服务组织和协作时间,并从三维空间视角研究了物流供需关系问题。但是,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角度看,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组织只是众多保障要素的一个方面,需要从整体来把握其质量安全保障各要素,即按大物流观构建生鲜农产品物流协同配送体系。

基于大物流论观点,生鲜农产品配送质量安全协同保障可以表现为大物流体系下配送产品、流动、主体、地域和时间五个基本要素的协同决策,以及基于质量安全的配送主体、服务、管理、技术和成本五个方面性质的综合控制,其具体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以质量安全保障目标为战略导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理清要素间相互关系和反应规则,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与标准,比如各主体协同保障属性、保障边界与业务功能层次分析,供应链协同保障脆弱性管理和快速反应配送质量安全协同监管机制与政策研究等。

图1 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物流框架体系

三、两级协同保障模式与体系特征

从产业层面看,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属于农业销售物流,满足客户质量要求是其首要目的;从业务层面看,质量安全保障是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的核心任务;从政策层面则统一于当前我国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供应保障大环境。高效、科学的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质量安全协同保障体系具有复杂的系统性和多层次背景。

1. 两级决策两元指标协同保障模式

基于上述大物流体系,按照配送质量安全保障对象、保障功能、保障标准、保障主体及其组织结构等要素定义供应链物流节点和业务属性。一方面,从体系结构上,将起市场调控和政策支持作用的各级政府机构看作一级,将执行快速反应配送业务的供应链各物流节点看作另一级,以共同配送质量安全保障目标(比如质量、成本、时间、利润、服务等)作为决策驱动指标,形成两级协同保障决策体系;另一方面,从保障业务功能上,决策驱动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维度,将质量安全控制指标(比如温度、湿度、空气、微生物含量等)作为另一维度,以共同的配送质量安全保障标准、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监控机制)作为协同保障约束,形成两元协同保障指标体系,即两级决策两元指标协同保障模式,如下图2所示。

图2 生鲜农产品配送质量安全两级决策两元指标协同保障模式

考虑政府机构级对生鲜农产品物流质量安全战略调控政策与保障机制,联合配送链主体级战术管理与运作策略,政府机构在稳定保障环境下,政府作为保障主体概率θ为0,即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配送链组织建立稳定业务关系后,各业务主体由共同质量安全保障战略和战术主张指标来驱动。由于真实的决策主张只有保障主体自己知道,因此,属于信用品属性,建立保障诚信度更新公式:

其中,当诚信度(HONESTY)为0时,表示完全不讲诚信,即抵挡不了任何利益的诱惑;当HONESTY为1时,表示完全讲诚信;随着HONESTY值逐渐增大,表示诚信度也逐渐增高;d-∈(0,1)表示负面经历影响因子,d+∈(0,1)表示正面经历影响因子,且d-大于d+,表示负面经历有更大影响;minimal _honesty为诚信度最低值。该更新式子体现了短期记忆和禀赋效应。

2. 协同保障体系特征

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保障模式是在大物流体系下基于特定质量安全保障边界内各主体间宏观社会效益和微观经济利益的动态对抗与合作博弈,具有阶段性、多级性和渐进性。

①配送大数据决策

在农产品物流复杂大环境下,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质量安全协同保障管理决策不仅涉及体系内数据,还包括大量外部数据,并且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多维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做专业化处理和价值挖掘,甚至定制个性化保障服务,即大数据决策。首先,建立综合、庞大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数据库或数据仓库,基于图1所示大物流体系维度在前期数据采集基础上按快速反应配送模式构建供应链配送环境,比如“农超对接”、Supply-Hub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和联合配送等;其次,优化质量安全保障快速反应配送策略,例如柔性化、精益化、敏捷化,打破固定人员和线路的配送方式,通过博弈分析与模型数据处理制定弹性配送方案及其事前、事中、事后保障计划;然后,跟踪业务进程,基于两元指标体系协调宏观政策、配送链个体和其他业务相关方保障标准与内容,控制配送链风险,关键节点质量安全监督,并收集、处理业务数据;最后,开展评估与反馈,以及体系改进性研究。

②体系协同演化

配送体系以质量安全保障为核心业务,基于特定决策指标驱动配送链开展协同运作。在配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框架下,系统组织和保障机制是基于质量安全保障战略目标的功能互补和协同机制演化,而不是各自为政或独立发展壮大。另外,以温度、湿度、空气成分和微生物含量等质量控制指标驱动配送质量安全保障政策实施和业务功能划分,以便在其中做出关于配送线路、流程、人员和设施设备等安排的协同运营决策。体系构造采用结构化思想,按“保障目标——体系单元——功能模块”界定和组织系统体系,体系单元之间具有层次关系,并遵循高内聚、低耦合、影响范围在控制范围内原则。因此,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质量安全协同保障是一个多体系的多元协同过程,对内表现为各协同要素基于特定配送业务功能规则和法律法规的互补演化,对外表现为基于特定层次结构体系的配送组织。

③全面质量管理与过程监控

配送质量安全保障应贯彻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做好保障预案,并以事前保障为主,事中干预为辅,严格控制事后处理时间和频次。在评估各节点质量保障要求前提下把配送系统各阶段、各层次、各环节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集成为有效的一体化体系,即基于质量保障过程监控的全面质量协同管理,体现了与两元协同保障指标体系的无缝对接。因此,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质量保障过程监控是全面质量管理在配送业务运作、管理与决策层次的行为体系基础,是对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业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实践,又是对快速反应配送全面质量管理的不断探索和完善。

四、体系建设与发展

考虑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代化水平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保障对象差异性,关于其快速反应配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探讨极具战略性,这也是当前阶段系统发展战略重点。因此,应以战略目标为先导,以调控政策、市场规则为保障机制,以技术、资源、业务和标准为体系要素探索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质量安全两级决策两元指标协同保障模式,并不断完善这个体系的建设。

1.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两极推动作用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通过动态把握市场与政府在农产品物流配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即合理发挥市场配送资源配置和政府政策调控作用。基于特定配送环境和约束条件,从市场与政府两极进行体系功能定位与要素指标设计。首先,在保障战略指导下不断完善保障体制机制,优化设计协同反应规则,自顶向下统筹规划整体体系构架;然后,按照市场发展阶段与物流资源配置规则自底向上多层次、多要素立体布局,分步实施,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科研机构等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其全面协同发展。

2.把握系统性,促进协同发展

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即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区域食品安全文化背景,又体现了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实践。保障体系涉及主体多,保障对象复杂,标准不统一,保障手段多样,决定了要从多维系统角度科学定位与管控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因此,立足生鲜农产品配送目的地质量安全保障特点,按“目标—功能—途径”构建多层次、多阶段和多质量等级保障规则与方法体系。在此体系下,结合具体保障对象和目标将理论、技术与实践相结合开展配送网络规划与设计,配送节点布局与线路优化和配送质量安全保障策略与方法创新,并在整体保障机制下协同发展。

3.加强保障制度建设

制度一般指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在新经济社会,要不断深入研究其保障体系演变与进化机制,动态把握生鲜农产品快速反应配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发展内涵和外延。与此同时,质量安全协同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随着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不断完善,政府的调控角色将逐渐弱化,系统发展与保障功能运作将由市场起决定作用,相关配套制度需要跟进发展。因此,保障制度建设是系统体系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实现系统体系规范化、有序化演进过程的基础保证,也是反应体系发展与成熟过程的重要指标,即制度化。

五、结束语

农产品质量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并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对农产品从原材料到餐桌整个流通过程的质量安全进行管理与控制是当前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随着现代物流理论与技术装备,以及农业经济、农产品加工技术和人民生活品质等同步大发展,有必要从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农产品物流配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问题。快速反应配送在保障生鲜农产品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合其配送特点和保障机制从整体上整合优势资源,以多种方式互补联合,开展协同保障配送。通过体系科学化组织与定位来正确把握要素关联规律,理清质量保障各主体行为演化规则,为保障策略、方法和法律法规等单元搭建功能平台,从战略和战术上指导和规范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与发展。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农产品精益物流系统快速反应配送保障机制研究(13y051)〕

参考文献:

[1] 袁雪妃. 现代物流产业组织形态变化规律与变革机制研究[J]. 兰州学刊,2012,10:123~128.

[2] 韩喜艳. 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06

[3] 丁静之,鞠颂东,徐杰等. 物流供需关系的三维网络特征[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38~44.

[4] 綦方中,赵文波,周根贵. 一种基于PLM的农产品物流系统研究[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3):329~332+335.

[5] 郑会龙,GAN WEI,梁智淳等. 以云计算技术建设高端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2012,28(12):1839~1843+1878.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生鲜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共同物流视角下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对策探讨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杭州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