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4-04-14王光柱
●文/王光柱
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文/王光柱
近年来,宜宾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2365”战略部署,立足发展现状,坚持以扶贫攻坚为主线,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七大工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与全市同步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状与特点
自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放在农村,提早谋划,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县域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又呈现出以下结构特点:一是城乡贫富差距问题突出,且有不断扩大的势头。二是农村群众收入差异明显。2012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34.5万人次,实现收入31.63亿元。其中不乏年收入上百万元和上千万元的劳务能人,但看似全县农民富裕了,却掩盖了局部贫困。2012年初,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51304户161548人,占农业人口的17.99%。三是区域间贫富差异较大。全县26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贫困人口,但从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来看,东大路片贫富差距相对最小,岷江片相对次之,南部山区相对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东大路片区的柳嘉镇、合什镇,岷江片区的商州镇、龙池乡、泥南乡、蕨溪镇,南部山区的普安、安边、横江、双龙、复龙、凤仪镇,以上12个乡镇的224个行政村中,建卡贫困人口达23032户77183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7.78%,是全县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四是县内连片贫困区发展较为缓慢。老百姓自给自足的小规模种(养)殖模式、无致富增收骨干产业,导致收入渠道单一且增收难。同时,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成效与经验
2001—2010 年,10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开创了扶贫开发新局面。广大农村贫困居民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等问题基本解决,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整体上呈现出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面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全县农村贫困居民由13.56万人减少到1.9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5%下降到2%,东大路片区、岷江片区和南部山区的12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578元增加到2010年的3528元,增长6倍多。二是探索了科学扶贫新道路。深入实施“一路二水三产业”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村扶贫、移民扶贫、劳务扶贫、危房改造等重点扶贫工程,探索完善了“扶贫首扶制”、“群众参与制”、“竞争比选制”、“项目监理制”等一系列扶贫开发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多渠道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全县10年共争取和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6亿元,整合各类投入16.66亿元。三是展示了扶贫开发新风貌。10年的奋力拼搏,使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既激发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取精神,也增强了全县人民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念。
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开局良好。2011年,全县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正式打响。县级财政投入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从2011年的150万元猛增到2012年的500万元,2013年达560万元,专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截至2013年9月,累计投入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258.5余万元。一是专项扶贫取得新突破。宜宾县系统制定和印发了扶贫解困、整村推进、劳务扶贫、安居工程等专项扶贫项目目标管理办法,深入推进专项扶贫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专项扶贫在“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中的引领作用。截至2013年9月,通过一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扶持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23618人。二是行业扶贫迈上新台阶,形成了行业扶贫的新局面。三年来,投入到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的行业扶贫资金共计44680万元,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三是社会扶贫形成新氛围。宜宾县积极采取定点扶贫、社会组织扶贫和企业扶贫的方式,营造出全县社会大合力扶贫的良好氛围,得到省、市扶贫移民局的好评。2012年被评为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县。
通过近些年扶贫开发的探索与实践,宜宾县形成了五个方面的工作经验:一是坚持统筹协调,把扶贫
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体部署;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加快增收步伐、改善发展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坚持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充分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整合力量,落实全社会支持扶贫开发的共同责任;五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
不足与问题
宜宾县当前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面大程度深。宜宾县是贫困人口大县,按照2300元的国家扶贫新标准测算,全县2012年建档农村贫困人口16.15万人,约占宜宾市贫困人口的20%,四川省贫困人口的1.2%。同时,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依旧十分突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宜宾县柳嘉合什片、商州龙池片、横江双龙片等12个乡镇,与县城相距远,且多与国家和省连片特困地区连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发生率均在21%以上。同时,县内其他乡镇的“插花式”贫困人口规模也很大。三是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较差。由于宜宾县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欠账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缺失的现状仍需转变,尤其是边远山区交通、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当地群众。四是移民后期扶持发展任务艰巨。宜宾县属于移民工程大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任务艰巨,水淹区产业缺失,移民安置和产业发展不够同步,移民增收困难,返贫压力大。
措施与对策
科学规划,突出扶贫开发重点内容。在规划编制时,应按照中央、省、市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文件要求,把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特别是连片扶贫开发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小康村建设相结合”,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分期投入、分批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的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的转变。
抓好统筹,强力推进扶贫新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基础,以整村推进为抓手,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加快连片贫困村和插花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未来五年,计划实施整村推进120个,建设扶贫新村120个(省级60个,市级10个,县级50个)。
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以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为对象,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对象识别机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做好建档立卡工作,确保扶贫开发对象得到有效扶持。
依靠科技,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发展油樟、茶油(东方橄榄油)、精果、莲藕、特种养殖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开发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以此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创新机制,开展特困区域和群体扶贫试点。开展特困区域、群体扶贫和城镇扶贫创新试点,积极探索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扶贫项目及低碳扶贫试点,不断完善连片扶贫开发、贫困村互助资金、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方式,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攻坚。
重点扶持,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大改造力度,帮助贫困户解决基本住房问题。到2015 年,山区、丘陵、坝区聚居度分别达到20%—25%、25%—30%、30%—35%,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D级危房改造。到2020 年,聚居度分别达到40%—50%、50%—60%、60%—70%,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C 级危房改造,全力帮助扶贫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力促户户拥有一个长效、稳定的增收项目。
加强领导,切实发挥组织保障作用。增强扶贫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必须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扶贫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协调下,搞好与新农村建设主管单位的联系沟通,以便在思想上相统一,思路上相吻合,工作上相配合,实现两项工作默契对接。扶贫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中央、省、市、县、乡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干部的协调服务工作,做好“挂包帮”活动的协调服务工作,增强扶贫合力,推进扶贫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作者系中共宜宾县委书记)(责编: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