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去哪儿
2014-04-14石岚
某周末集中怀旧,先看了《饥饿游戏》(2012),又重温了《变形金刚》(2007)。都是轰动全球的系列片首集,前者紧张刺激,令今年的第二集完美衔接;后者让人唏嘘,当七年前那种汗毛孔直竖的感觉又隐约回来的时候,内心的独白却是:《变4》真是一场醒不过来的噩梦。
续集不如前作这个论调早已有之,倒序看系列电影肯定会有奇趣,《变形金刚》故事完整,植入广告明显的只有3、4个,《变4》情节支离破碎、剧情脑残,数得出来的广告超过20个(前作《变3》经权威统计共大小71个广告,第四集不会输);《里约大冒险》题材新鲜,色彩艳丽,《里约2》变成《亚马逊大冒险》,外加巴西宝莱坞歌舞秀,故事内核不堪一击;《霍比特人》重现咕噜倍感亲切,《霍比特人2》很想去弄哑那只龙;《宿醉》被惊为神作,《宿醉3》无聊当有趣,尺度大到无法直视……
当然,失望与希望总是并存,在是非对错被折磨得很苦的8月,能看到《驯龙高手2》这样保持原有水准的“正常大牌续作”,那种想哭的感动不是常人能懂。因为与此同时,这个暑期档,还有一大波在我们眼前一晃而过的电影,有宣传有新闻有炒作,就是轻易找不到上映影院看不着本尊,本期杂志也会整理一下这批近乎于虚拟的电影。看看这样下去,是否未来都不需要真有“实体片”,只需像“月饼票定理”一样,虚晃一圈即完成使命。
当我们看变形金刚的退化,会感慨是钱让金刚变坏,那么在这个不破亿已经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片的今天,找不到几部真正意义上的物有所值的好片,是否乃发展的代价呢?电影是预付费的特殊商品,说得花好稻好,拆开一看东西不好却不能退款,最多给个差评。“看电影有风险,买票需谨慎”,现在观众赐予一部电影最高的评价已经从“优秀”变成了“良心之作”。从什么时候开始,良心已经成了艺术创作的衡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画上了等号?
可以“玩”电影,无论是内容还是播映方式。社会舆论在争议中接受弹幕电影这种90后的花样存在,因为你已挡不住时代的大潮和主流观众的年轻态。但拍电影的人,恳求用“让人愉快地看完电影回到家”的出发点去对待它,让票房堆出的梦想照出真实。电影,这个在中国曾经奄奄一息,如今变成摇钱树的行业,需要去到一个更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