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玄览论坛述略
2014-04-12徐忆农
徐忆农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学术交流,更好地承担起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引领读者真正了解国学精华,最终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2014年10月13日,经文化部批准,由南京图书馆与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玄览论坛: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宁隆重举行(图1)。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出席开幕式,并为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专藏室开放揭幕。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兼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方标军、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台湾卓越图书馆代表团团长曾淑贤、中国图书馆学会原理事长詹福瑞、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赖永海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专家学者致辞。开幕式由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教授主持。大陆与台湾共60余位代表出席论坛,有来自两岸高校相关领域的著名教授,也有来自国家图书馆与上海、重庆及本省图书馆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台湾各级各地图书馆的馆长及部分主管机关负责人,其中不少为荣获台湾地区图书馆评鉴年度奖与特色奖的代表。
图1 首届玄览论坛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徐耀新厅长表示,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为主题举办首届玄览论坛,这在两岸是一次重大的文化交流活动,对于科学梳理、精心萃取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并使之发扬光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衷心希望南京、台北同源两馆今后能够继续长期合作,将玄览论坛办成两岸图书馆界探讨中华文化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引领读者走进国学殿堂,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标军书记表示,此次论坛对促进海峡两岸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业务合作与学术交流,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文化传扬世界的愿景,将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曾淑贤主任认为,此次两馆合作举办首届玄览论坛,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能够让我们再度诉说那段精彩而感动人心的玄览堂故事,凝聚起两岸合作交流的契机。而台湾图书馆界组团访问内地图书馆,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希望此次活动能够为海峡两岸图书馆界的交流立下里程碑,同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典籍的保存,能够达成更进一步的共识,让中华文化价值重现并且传播。詹福瑞教授重点对“玄览”的含义作了全面梳理和深刻揭示。他认为,有人注释“玄览”为博览,那就是说要多读书。但是“玄览”还有深览之意,即精读,就是要读历代经典著作,读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因为在这些文献里面,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情感,它是中华思想的策源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灵魂的栖息地。同时,“玄览”不是自闭的玄览,而是开放的玄览。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要读中国传统文献,还要读世界的经典。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向其他民族、其他文明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那么,作为古代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哪些思想元素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时代价值?赖永海教授认为,儒家思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它归结为“人学”。儒家“人学”中最优秀的思想内核,就是教人做一个有人格、有道德的人,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些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宝贵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
南京图书馆前身可追溯至1907年创办的江南图书馆(后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和1933年筹建的国立中央图书馆。而台湾曾淑贤主任所领导的图书馆也源于中央图书馆,因此二馆为同源馆。历经百年风雨,两馆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馆藏历史文献资源,而且积淀了深厚的国学研究传统。缪荃孙、柳诒徵、汤用彤、蒋复璁、郑振铎、屈万里、钱锺书、顾廷龙等先后在馆任职的硕学名贤,声名远播,国学研究成果堪称传世精品,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2012年10月,南京、台北同源两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携手合作,成功联合主办“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在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绚丽的篇章。今年适逢中国近代教育与图书馆事业的先驱缪荃孙(1844—1919)诞辰170周年,缪荃孙先生是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前身)、江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前身之一)、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首任负责人,而台湾地区不仅珍藏许多缪荃孙著作与艺风堂遗书,同时早在1991年,台湾学者张碧惠撰写的《晚清藏书家缪荃孙研究》就正式出版,这是研究缪荃孙的第一部专著。为延续传统,传递智慧,同时纪念江南图书馆首任馆长缪荃孙先生诞辰170周年,南京、台北同源两馆2014年再度合作,在南图联合主办首届玄览论坛。“玄览”源自郑振铎等先生抗战期间为中央图书馆编印《玄览堂丛书》之名,此书名取自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有隐示中央之意。若再往前探寻,“玄览”一词源于《老子》,据《庄子》记载,老子曾任“周之征藏史”,《史记》作“周守藏室之史”。陈鼓应先生认为,“征藏”即书库,犹今图书馆,掌管储藏典籍的史官称为“征藏史”。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员。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南图前身国学图书馆的柳诒徵馆长在其《中国文化史》中所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因而,论坛确定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为主题。
本次论坛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传播与影响、珍籍保存与玄览堂丛书、近代图书馆事业及缪荃孙的学术贡献三个部分。两岸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主题作精彩发言,同时还就自己研究领域的心得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徐小跃馆长作了主旨发言,洪修平与樊和平两位长江学者作了题为《中国佛教文化独特的价值追求及其影响》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学术讲演。
徐小跃馆长在主旨发言中说,我们不仅要揭示存留在社会历史中和经、史、子、集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价值,更重要的应该是基于对现实的关注来反观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且欲通过揭示这一思想来对治现实的种种弊端,并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成功对接。当下的中国最缺少的是什么?这种缺少给中华文化以及人心将会产生何种负面影响?经过思考,可将其概括为“三没有”“三不了”。“三没有”是指现代许多中国人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没有信仰。“三不了”是指现代许多中国人不忧患了,不向善了,不敬畏了。而忧患意识乃是中华古代文明之所以产生和延续的文化基因,向善之心乃是构成中国古人的信仰标志,敬畏之感乃是确保这一基因和标志长存的因缘。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呈现了他的这种忧患。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因而,孔子才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他一生的精神价值追求。“思以其道易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而此道就是孔子一生追求和推行的仁爱之道。最能表现“仁”这一精神和意识的当推孔子的忠恕之道。忠道是“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的是给他人带去快乐,彰显的是对他人的尊重意识。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的是不给他人带去痛苦,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宽容意识。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在对这种精神和方向的追求中,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与平衡。所以说,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广泛、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爱他人,爱国家,爱民族,爱天下,爱和平,应该说是我们当下最需要培植和弘扬的精神和信仰。洪修平教授在讲演中说,现如今物质财富和人的物欲同步迅速增长,一些人追求外在的财富,有时就忘却了自身内在的价值和“人”的生活。因此,环境污染、道德失范、暴力盛行、精神空虚等问题层出不穷。中国佛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平等慈悲、仁爱众生、心性解脱等文化特色,用科学的态度来发掘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对帮助人们克制贪欲、净化心灵、提升精神,摆脱各种精神困境,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樊和平教授认为,中国人的人性结构由“四心”组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之中,前三种“心”是情感,“是非之心”是理性。而这个理性,不是西方式的理性,而是中国式的良知。情感加理性,以情感为主体,才是中国人人性构造最大的特点。西方人讲究理性,但是很多事情通过理性根本无法完成。于是,中国人“情理”这样一种机制,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而且对现代世界文明也成为最大的贡献之一。
来自台湾的政治大学教授薛理桂理事长、台湾图书馆馆长陈雪玉博士、公共资讯图书馆馆长吕春娇博士、汉学研究中心俞小明副主任等学者在论坛上作了专题报告,题目分别为《图书档案数位化对文化传播之影响》《典藏台湾记忆:馆藏数位化及加值应用》《数位接轨·传递书香:图书馆珍稀典藏数位化与加值运用》《劫余珍籍“玄览”情:馆藏玄览堂丛书的内容与特色》,而上海图书馆陈先行研究馆员、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袁佳红副主任、江阴市图书馆宫昌俊馆长与南京图书馆国学研究所徐忆农主任也先后作了交流发言,题目分别为《前辈事业之继承——后顾廷龙时代的上海图书馆古籍工作》《郑振铎〈纫秋山馆行箧书目〉著录珍籍聚散考》《江阴夫子,一代宗师——近代大学者缪荃孙》《缪荃孙与江南图书馆》。两岸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涉及馆藏图书档案资源的特色与数字化现况、珍贵典籍抢救修护与整理研究、文献资源多元化服务方式与加值运用等。
薛理桂理事长在报告中表示,两岸同属使用华文的世界,但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图书与档案,目前分别典藏于两岸的图书馆与档案馆或其他单位。两岸多年来都在积极推动图书与档案数位化(即数字化)工作。如果两岸能够共同合作,透过网路(即网络)传递,彼此分享已数位化的成果,对于读者而言,将是一大福音,十分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陈雪玉馆长介绍说,台湾图书馆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馆藏,值此资讯化(即信息化)社会,为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及读者利用的便利性,积极推动资讯化服务,使读者不受时空的限制,得以透过网路远距服务,随时利用馆藏珍贵的典藏。另外,图书馆馆藏的价值不只在提供读者阅览、研究,透过多元的应用及文化创意商品的研发,可让馆藏更为贴近读者的生活,使资料发挥阅览参考以外的新价值。因此,台湾图书馆积极将珍贵馆藏加值应用,制作成文具、杯组、笔袋等创意商品,期待将珍贵的旧籍典藏注入新的元素,活化图书的生命力。吕春娇馆长介绍说,典藏数位化是公共资讯图书馆力推的重要项目之一,陆续建置的主题资料库及数位典藏服务网,方便使用者快速查询取得资料,减少典藏原件因被调阅而遭毁损的机率,以达到文化保存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数位化效益方面,为了让读者更乐意接触这些珍贵史料,数位馆藏资料库提供多项加值性功能及内容。例如,数位化资料中值得一提的是1945-1947年出版的《民报》,为战后初期台湾最具史料价值的报纸,公共资讯图书馆整理《民报》“元宵灯谜大会”专栏的灯谜的内容,设计成线上猜灯谜,吸引一般民众使用,达到数位学习与休闲娱乐的效益。俞小明副主任在报告中详述了《玄览堂丛书》底本之选印过程及其内容与特色,她认为,古籍的保存与整理,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一步一步的往下扎根、持续耕耘的志业。《玄览堂丛书》辑印的本身,有其史料保存、促进学术研究的价值,其所代表的意义则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存续。此《丛书》底本本身的史料价值或因时间而有所转变,但这些古籍背后述说的传奇故事,前辈们冒险抢救珍稀秘笈的典范情操,则将亘古不变地为世世代代的后辈们景仰向往之。今天藉由《玄览堂丛书》底本的牵引,两岸典藏图书馆筹办合璧展,进行论坛发表,此因时代动荡因缘际会所造成的典籍分藏,未始不是造就凝聚底本典藏馆间实质交流的契机。文献珍籍的聚散流转,与时代国族的分合变迁也微妙地顺势发展。
陈先行先生在发言中说,上海图书馆古籍事业的开创者叶景葵、张元济、顾廷龙诸先生不仅将保护、收集、传播古籍视为己任,而且拥有高水准的专门学识能够成就其事业。在前辈们的人格魅力感染与影响下,上图的一批年轻人不为各种利益所动,甘愿长期坐冷板凳,使各项工作能持续推进,没有停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此外,上图并未简单地守成前辈基业,而是不断谋求发展,在藏书建设有新成就,同时不断提高古籍编目质量、重视人才培养。袁佳红副主任在发言中说,重庆图书馆藏有郑振铎《纫秋山馆行箧书目》全部珍贵古籍,但历来为外界少知。目前,重庆图书馆已经编写了《纫秋山馆行箧书目》图录一书,以精美的图文向广大爱好古籍的读者展示《行箧书目》的全部收藏。而郑振铎的另外一部分藏书,国家图书馆早已编成了《西谛书目》和《西谛藏书善本图录附西谛书目》出版。因此,这两部分藏书如能合璧编成内编和外编,也算是对郑振铎的一大纪念。宫昌俊馆长介绍说,缪荃孙是我国近代著名大学者,他一生与图书、图书馆事业结缘,同时在史学、方志学、金石学、教育学等领域成就斐然,又执教南菁书院,编修《江阴县续志》,保存乡邦文献,对乡邦文化也多有贡献。为了纪念他,江阴专门建立了缪荃孙纪念馆和图书馆。徐忆农主任认为,缪荃孙先生在文化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不少重要成就都与南京密不可分,他协助满族大臣端方于1907年在江宁省城创办江南图书馆,在他的影响下,端方、陈庆年、柳诒徵等江南图书馆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奠定基础,开创新风。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人在争议和探讨,当一个古老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还需不需要全面保存数千年来所积累的历史文化典籍,从缪荃孙、端方、柳诒徵等前辈所言所行得到的启示是,保护古籍与传播古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是现代国家的神圣职责。因为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古代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它们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千百年来,在新旧易代、历史转折的危急关头,正是有无数心存远虑的仁人志士,克服困难,不计得失,守卫着民族文献典籍,华夏文明才得以绵延不绝,源远流长。今天,作为江南图书馆与中央图书馆后继者,南京图书馆正在努力探索各种新型的服务方式,以便把更多的读者吸引进图书馆。如举办“玄览论坛”“陶风读书会”,评审“陶风图书奖”“优秀读者”,在网站上增设“国学导览”栏目,在报纸上开设“国学玄览堂”专栏,等等。这些不断变化的探索与努力,都可以说是对前辈所确立的现代图书馆精神之延续和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福康教授是研究郑振铎的专家,因有其他活动未能与会,特撰写《“玄览堂珍籍合璧展”和“玄览论坛”的意义》一文作为论坛书面发言材枓。他说,我们大家都对海峡两岸图书馆曾成功合作主办“玄览堂珍籍合璧展”给予高度评价,什么时候内地图书馆里珍藏的《木音》(郑振铎致张寿镛信)等珍贵史料,与台湾珍藏的郑振铎致蒋复璁的信和报告等珍贵史料也能合璧展出,那才是更伟大的合璧展,其意义,是绝对不在《富春山居图》合璧展之下的。而什么时候这两大部分珍贵史料能够合璧整理出版,那更是衷心所期待的。这次首届“玄览论坛”也必将记载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玄览论坛”创意于郑振铎先生主编的《玄览堂丛书》,郑先生等先贤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后人永远不应忘却。这些观点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
首届玄览论坛在宁成功举办,新华网、中新网、《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和台湾《汉学研究通讯》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而新华通讯社所属的《现代快报》对论坛进行了整版系列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人民网、求是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大学等众多网站皆转载了相关报道。在论坛举办期间,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将特制的感谢状(图2)赠给南京图书馆,称赞南图热心推动两岸文化珍籍暨数位典藏学术交流及经验分享,嘉惠汉学推广,贡献卓著。曾淑贤主任在返台后特向徐小跃馆长发来专函,表示此次论坛促进了两岸图书馆界的交流与相知相惜,并至盼同源两馆持续交流与学习,情谊深固。
图2 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赠南京图书馆感谢状
总之,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最好的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需要我们梳理和萃取其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举办此次面向公众开放的论坛活动,不仅能让前辈们对文献典籍“视同性命,万分爱护”的精神得到传扬,而且可透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最终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