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沿海经济带提升软实力对策研究

2014-04-11宋欣茹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软实力对策

宋欣茹

摘 要:“十二五”期间,城市“软实力”问题备受关注。分析国内外“软实力”发展、内涵演变及相关概念辨析,归纳出区域软实力的内涵。准确把握辽宁沿海经济带软实力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七项建设工程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软实力”水平,通过“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进而提升辽宁沿海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软实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47-04

一、“软实力”研究的相关进展

(一)国内外“软实力”内涵理解

1.国外“软实力”内涵理解

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他在1990年《外交政策》中发表的《软实力》一文指出,“软实力”是国家的凝聚力,是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活动的程度,是让他人自愿地按你的意图做事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1],在这个概念中,强调凝聚力、认知度、号召力和吸引力。2002年,约瑟夫·奈在《美国霸权的困惑》(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一书中明确了软实力的作用方式是合作。“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或者一个国家强化某种鼓励其他国家,从而寻求共存的方式,来界定他们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他就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实力或者军事实力[2]。2006年,约瑟夫·奈明确指出文化、政治及外交政策为“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3]。2010年,约瑟夫·奈了提出21世纪的权力将是硬实力(军事、经济权力)和软实力综合的“巧实力”,并预测美国将基于此“巧实力”在21世纪继续引领未来世界的权力和影响力。

此外,英美一些学者也对“软实力”进行了研究。英国历史学家尼阿尔·芬古逊把“软实力”分析为“诸如文化和商品这样的非传统力量”[4]。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认为软实力是影响力的形式之一[5],具有独一无二的道德地位。美国学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等视为国家软实力。“软实力”概念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从国际政治领域到国内政治领域,以及到经济社会领域。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国内“软实力”内涵理解

1993年,王沪宁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中提出“把文化看做一种软权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权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自此,软实力问题在中国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使用“软实力”这一概念的频率越来越高。学者姜奇平(2004)指出“软实力”的核心所在是价值认同[6],作为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有用价值观认同感的国家易于合作[7]。2006年,“软实力”出现在胡锦涛在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讲话。他提出,“如何找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十七大胡锦涛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命题。自此以后,国内学者、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对“软实力”的内涵予以界定。学者阎学通强调“软实力”对外的维度和对内的维度[8],是一国的内外政治动员能力,是对国内外硬实力的调动和使用能力。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认为“软实力”就是通过诉诸情感、理性或信仰[2],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期望的方式行动,从而帮助主体得偿所愿的能力。

由于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软实力”的理解也是符合中国国情,“软实力”研究不单单可以提升国家外交能力[9],而且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正确之路。每位学者所探讨的角度有所区别,但是大家都强调价值观是软实力的价值认同。

(二)“软实力”内涵的衍变

随着“软实力”被引进中国,也出现了一些衍生概念,例如国家软实力、区域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企业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

1.国家软实力

近年来,国内学者系统性地研究了国家软实力。阎学通(2006)提出,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内部和外部的政治动员能力,是一个国家对物质实力资源的使用能力,而不是物质资源本身。苏长和(2007)提出[10],国家软实力是指在国家间交往中因为知识、沟通、信息等因素而产生的彼此关系中的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依附的状态。黄金辉等(2010)提出[11],国家软实力是指一国在文化力、制度力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本国民众和其他国际行为体的感召力、吸引力、协同力与整合力。其中,文化是观念前提,制度是支撑和保障。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对国家软实力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以及提升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区域软实力

如果以区域为对象来谈论软实力,就得到一个新的概念——区域软实力。对区域软实力比较权威的解释出自于马庆国在《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一书中将区域软实力定义为“在区域竞争中,建立在区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务(服务制度和服务行为)、人力素质(居民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区域政府公信力、区域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对区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合。这种‘软的力量能够吸引区域外的生产与消费要素,协调本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提升本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城市软实力

“城市软实力”基于“国家软实力”,是反映城市在参与发展和竞争中,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社会和谐、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体现为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的一种特殊力量。城市的软实力是人们可以潜移默化的接受的文化价值观。endprint

4.企业软实力

王洪亮(2007)认为,企业软实力就是企业文化彰显出的实力和竞争力、凝聚力与向心力、承受力与适应力、执行力与能动力、学习力与创新力、权威力与亲和力。并且有学者将企业软实力归为六种力,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也提出了一个总体的框架[12],即:原动力、规划力、感召力、执行力、共识力和管控力。

5.文化软实力

普遍认为全面科学论述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软实力研究背景和意义

“软实力”与“硬实力”作为综合实力的两大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国家各个层面的重视,在这个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力越发凸显的时代,“软实力”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处于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传统的粗放型、外延型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低碳发展,成为摆在政府面前迫不及待、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软实力”体现综合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是硬软实力全面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观。首先,科学发展观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其次,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资源;再次,发展“软实力”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增强综合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2.区域软实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以及发展环境

“软实力”为区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良好的意识形态的居民对区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软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等智力因素的开发,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得以提高,创新潜能得以发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区域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区域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提升“软实力”是展示辽宁沿海经济带市城市形象、体现城市发展品位的重要标志

“软实力”可以提升欠发达地区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使发达地区由于忽视“软实力”而丧失原有优势,它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发展品味的重要标志。辽宁沿海经济带一直都非常重视通过媒体、人际沟通、宣传公关等各种传播途径来展示城市印象和城市品位,“软实力”的提升恰恰与之不谋而合,更有利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形象的传播和推介,双重体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发挥城市居民主观的能动性以及精神力量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很重要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从依赖资源向依赖人类自身的心智能力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标,实现是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消费模式的转变,而生产效率的提升是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依赖的是高端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对高端人才的激励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因此,可持续发展模式将以人的心智能力为中心,围绕着培育、动员和发挥心智能力而展开。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依赖人的心智,而人的心智是“软实力”的一部分。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提升“软实力”的对策探讨

由于区域“软实力”的定义是从城市吸引力、区域影响力、文化感召力、城市凝聚力、区域创新力、教育发展力、政府公信力以及社会和谐力提出的[13],因而对于提升“软实力”的对策也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人才吸引工程

增强人才吸引,构建智力支撑。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作用决定了它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关键。一方面,要畅通引智工作信息渠道。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引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各类项目和人才需求数据库,最大限度地为各类需求单位服务。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市场服务平台,对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工作安排制定导向性政策,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把人才吸引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首要任务,使辽宁沿海经济带具备实施重大投资项目的人才基础。人才是“软实力”的硬基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软实力”建设才能真正找到落脚点。创造有效“聚才”、充分“施才”的社会环境。

2.城市品牌塑造工程

形象传播方面,要抓住重点,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大连市为例,大连在形象传播方面,有很多名片,例如:足球城、服装节、星海广场,“全球环境500佳”、“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等等。抓住这些名片效应,加强大连城市品牌建设,使之成为汇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城市未来与历史交叉的城市象征,并且要抓住这些形象传播途径,不断拓展其层次。通过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强化放大城市特质资源,靓化城市公共景观形象,细化丰富城市品牌文化内涵,深化发展城市文化建设。

3.文化感召建设工程

提升自身文化底蕴,张扬个性,鼓励创新,传承辽宁沿海经济带地方的历史文化。鼓励体制创新,更要鼓励思想创新。辽宁沿海经济带应该通过创造更有利于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的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自觉的主体性与主体意识的人才,才能有创造和超越的欲望,才是有创新性的人才。endprint

此外,还应该发掘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弘扬历史文化优势。整合利用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形成新的旅游视角,使其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经济的发展互相促进,形成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可以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起到相互渗透的作用。市民在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的同时还了解了周边城市的历史,形成了有文化厚度的乡土情结,化为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内在动力。

4.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体制机制方面。一方面,要提高行政效能,包括行政效率,土地、空间及各类要素的高效利用等;另一方面,要实现制度创新,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系,使各种资源在流动中得到合理配置,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策法规环境。

5.教育发展提升工程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重视企业高端人才培养,建立地区产业人才服务公共平台。积极组织信息产业“领军人才”和“高端研发人才”到国外进行培训,邀请境外的专家到我省作短期讲学或举办高级研讨班。进一步健全信息产业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推进信息产业人才市场化配置,促进信息产业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立有效的地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协调机制。

6.政府公信力提升工程

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廉洁政府,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以权谋私,强化廉政意识;建设责任政府,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法治意识,最重要的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4]。

7.社会和谐力建设工程

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分配公平的社会体系。通过加强社会公平、环境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成和谐区域。分配公平的社会体系会使市民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了尊重,从而化解社会的矛盾,激发起市民的创造热情,建设积极性、主动性,这是一个城市和谐的最集中表征[15],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才能使一个城市具有吸引力。体影响力高障文化大型集体婚礼。

四、结论

1.“软实力”体现综合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区域软实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以及发展环境;提升“软实力”是展示辽宁沿海经济带市城市形象、体现城市发展品位的重要标志;发挥城市居民主观的能动性以及精神力量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2.为了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软实力”,提出七大工程,即:人才吸引工程、城市品牌塑造工程、文化感召建设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教育发展提升工程、政府公信力提升工程、社会和谐力建设工程。

“软实力”与“硬实力”作为综合实力的两大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国家各个层面的重视,在这个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力越发凸显的时代,“软实力”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将“软实力”上升到战略思维的高度,“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软实力”,力争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建设一个城市吸引力大、区域影响力强、文化感召力大、城市凝聚力高、区域创新力较强、教育发展力良好、政府公信度较高的和谐辽宁沿海经济带。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 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蒋英州,叶娟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41-249.

[4] 于溪滨.软实力理论的内涵、产生背景及运用[J].当代世界,2006,(9):33-35.

[5] 章一平.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J].现代国际关系,2006,(11):54-59.

[6] 姜奇平.软实力的文化分析[J].互联网周刊,2004,(27):64-66.

[7] 胡建林.提升四川省软实力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8] 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J].世纪行,2007,(6):42-43.

[9] 赵永勃.大连市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7-111.

[10] 苏长和.中国的软权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J].国际观察,2007,(2):27-35.

[11] 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5):31-39.

[12] 戴业炼,陈宏愚.软实力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13] 李博,韩增林,赵永勃.大连市“十二五”期间软实力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9):108-117.

[14] 黄菊.绩效理念视角下的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9.

[15] 杨秀香.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N].大连日报,2008-07-07.

[责任编辑 仲 琪]endprint

猜你喜欢

软实力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