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2014-04-11金晓峰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交际

金晓峰

(鞍山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5)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金晓峰

(鞍山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5)

语言不但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或多或少地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饱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学习、研究语言的同时,应该而且必须学习、研究目的语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进行文化导入和渗透。

对外汉语教学;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文化渗透

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语言,一经产生,便深深地、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的印记。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积淀着该民族丰富的文化内容,饱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学习或研究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绕开目的语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担负着对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重任。对外汉语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进行文化导入与渗透。

一、文化渗透的内容

(一)渗透语构文化

所谓语构文化,指的是语音、词汇、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汉语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具有形象思维。字、词、句、篇均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把汉字字形中所蕴藏的汉语文化内涵和汉民族的文化精神加以介绍,会增加语言课的生动形象性。如“人”字,解释为“一撇一捺,顶天立地是个‘人’,“刃”字解释为“刀上最锋利的一点为‘刃’”等。通过字的象形、会意等特点的阐示,既能帮助学习者记住汉字的写法,又能体会到字里面的含义。

此外,汉语词语的结构也反映中国文化,应该向留学生进行渗透。如嫉妒、奸佞、妖媚、贪婪、嫌弃、妄想等消极意思的词都带有女字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妇女的歧视、男尊女卑的文化现象。教师可介绍相应的中国文化。再如:不冷不热、不高不矮、不多不少、不远不近等,词性上大都是形容词,构词上都是否定两种极端、取中间状态,多表达一种刚好、合适、理想的意思。这是中国先民的“中庸”人文心态的反映。把这种汉文化渗透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生词,甚至会根据规律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汉语的句子常常追求灵活、意合、简约,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汉语中有很多句子是若干事情按时间顺序或事理推移次序一气呵成,谓之为流水句。流水句的句子焦点为多个,语气可断可连。流水句的各种关系隐含在多个连续的短句中,句子的主语可以隐去,也可在句子中变换。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该诗句完全由名词排列,只是注重意合,意象密切,形象鲜活,没使用任何表语法关系的形式标志,体现了中国诗歌凝炼含蓄、简约优美的风格美。这些是无法用西方语言的语法概念和理论框架全面准确揭示的。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灵活性、意合性、简约性的语言文化特征。

(二)渗透语义文化

所谓语义文化,是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的表现形式。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渗透中国文化。

1.渗透汉语特有的事物、概念

汉字是表意文字,几乎每一个字、词都不同程度

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特有生活,都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比如:

八仙、玉皇大帝、孙悟空、牛郎织女、诸葛亮等;

长城、文房四宝、兵马俑、编钟、商鼎、京剧、旗袍等;

筷子、竹简、春节、空竹、中药等;

科举、红娘、阿Q、大团结、个体户、下岗等。

汉语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歇后语、比喻、委婉语等也都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如:望梅止渴、青梅竹马、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人“死了”不说“死了”而说“老了”等。如果没有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这些词语是难以理解的,把这些词语所富有的文化渗透给留学生有助理解汉语词汇的含义。

2.渗透与其他语言意义不等值的词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汉语中某些词语与其他民族语言对应但不对等,即使表达的语言概念意义相同,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具有不等值性。

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大于其他语言的意义,如“松、竹、梅、荷花”等既可以表示具体事物,又可以象征人的品德高洁,而在英语中则无此意义。又如汉语的“戴绿帽子”一词,单纯地翻译成英语就是“toweara greencap”或者“towearagreenhat”。这样的翻译汉语无论如何是不能体现出来汉语中所包含的妻子对丈夫的不忠。又如“走狗”望文生义直译成runningdogs,就把中国人的贬义词当作赞语了。

汉语水平考试(HSK)样题:

办喜事时,他们的新房很简陋。

A.新盖的房子。 B.新买的房子。

C.刚刷过的房子。 D.结婚用的房子。

“新房”按字面意义可能理解为“新的房子”(题中A、B、C)。而在汉语里它还有超越理念的特指意义,即指“新婚卧室”或“结婚用房”(题中D项)。对非汉语文化圈的学生来说,这种词语极易与其母语简单对应或按语面意义来加以理解,导致错误。所以,说解词语的文化涵义是语言课中文化教学的必要内容。

对于汉语中与其他语言含义截然相反的词汇及语义更要把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渗透给学生。如“龙的传人”“龙的子孙”“龙的故乡”“东方巨龙”等在汉语文化中都具有美好的解释。然而“龙”在英语中却是个贬义词,常表示“凶狠、恶毒”。这种文化差异如果不让留学生理解的话,他们会把好言当恶语,阻碍交际。

(三)渗透语用文化

所谓语用文化,指语言的运用跟社会情境、人际关系相联结起来所必须遵循的规则,是使用语言的文化规约。对外汉语教师应注意如下语用方面的文化渗透。

1.渗透称呼文化

中国人交流时一般不能直呼其名,习惯在姓后加上叔叔、姨妈、爷爷、奶奶、哥、姐称呼等。这让留学生总误解为亲属关系。汉语称呼语相对于比较简单的西方语言中的称呼语来说非常复杂,不同的人都能找到相应的称呼,同时为了某种交际需要故意抬高对方的身份,对不太熟悉的人以亲属称谓。如果让留学生知道中国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亲疏有异、讲究人际交往的策略,问题就也迎刃而解了。

2.渗透招呼和问候文化

中国人见面常常说:“你吃(饭)了吗?”表达对对方的一种亲近和关切的情感,并非关注对方是否真的吃饭,有意请对方吃饭。而如果跟欧洲人见面时说:“Haveyoueatenyet?”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有干涉别人私事之嫌,或者会被对方认为你要请他吃饭。

诸如此类的还有“买菜去呀”“干什么去”等问句也是一种问候和关切,是一种表示友好的问候、招呼方式,并不意味需要真正的回答。但仅告诉学生这些还不够,因为很多留学生在习得这句话后就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说“吃了吗?”交际效果并不好。因此,教师还应介绍这句问候语背后中国人曾有的生活状态,即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吃了吗?”是熟人之间、在吃饭前后时的问候语,是受时间、对象、条件、场合等语境制约的。

中国人对意外来访者常说“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并非如留学生所想的外面刮了什么风,应向学生介绍这是对熟人的不期而至所说的询问性招呼语。

将文化因素嵌入教学,可以减少留学生交流障碍,使其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实现顺畅、高质的交际。

3.渗透道别文化

再见、慢走、路上小心、一路顺风、多保重等只是表示送别,关心而已,绝不是认为对方没有自立能力。在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看来,这是难以理解的,需要教师加以解释。

4.渗透道歉和答谢文化

在汉语中表示礼貌、客气的“谢谢”使用频率远不如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受益于他人,受益者就会说声:Thankyou或Thanksalot。在英美家庭里,甚至是夫妻之间“Thankyou”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而在中国“谢谢”在熟人中间用得较少,越熟悉就越不用谢,如果用了反倒使人觉得生分见外。中国人的道歉语也不如西方多,仅有“对不起”“请原谅”“不好意思”等几句。

5.渗透敬语与歉辞文化

中国文化认为对他人要表示尊重,对自己则尽量谦逊,才是得体的。如称对方为“您”,称自己则用“敝某、浅见、拙作、舍下”,其他敬语还有“请教、高见、光临、大作”等。在中国为礼貌的用语在西方文化中则可能被看作“不真诚”,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

在中国文化中谦虚是美德,中国人含蓄内敛,很少夸奖自己,面对别人的夸奖常以“哪里,哪里”表示谦逊,这使以“谢谢”来欣然接受别人褒奖的西方人一头雾水。

语言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其表述的动机、声调和方式,甚至时机都是有民族心理缘由的。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时时注意结合语构、语义、语用中的文化渗透,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文化的情景下进行教学。令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文化的平台上透彻地领悟汉语,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汉语和中国人生活的关系,否则,留学生在交流中就会产生许多问题。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

(一)讲解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相关中国文化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适时适度地介绍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典型的文化信息材料,使文化渗透于语言教学,以文化渗透促语言教学。

(二)对比分析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中对比分析能帮助学生排除本国语言和文化对汉语学习的干扰,掌握目的语与本国语中那些貌合神离、大同小异的部分,进而促进汉语学习。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指明目的语、母语之间的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例如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狗”的表义相同,但中国人常用含有“狗”字的词语表示贬义:“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眼看人”“狼心狗肺”“落水狗”“走狗”之类词语;而英语中常用含有“狗”字的短语表示褒义,诸如“aluckdog”(幸运儿)、“worklikeadog”(拼命地工作)等。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特点,从而有利于汉语学习。

(三)交际实践法

在日常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对话要符合交际用语的规范、礼仪习俗方面的要求。留学生在使用汉语交际时最容易出现用语错误。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借助录像、录音或其他设计出的具体交际情景来体验中国人日常的言语行为,在真实的交际背景下去辨别和对照出汉语与母语的差异,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场合中国人怎么说、怎么做,进而提高留学生汉语的交际能力,

另外,教师利用第二课堂多创造留学生接触课堂外的社会文化真实情境的机会,如逛街购物、游园看景、聚会做客、参加婚礼等一类活动,让留学生进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实践。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灵活多变,结合教学实际整合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留学生对文化的洞察力,培养其主动、自觉地吸收中国文化。

三、文化渗透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人们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都是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增长的,人们的认知水平也是逐渐提升的。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也只能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

(二)适度性原则

人接受新事物会受到时间和数量的限制,中国文化的极大丰富不要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接受掌握。同时文化导入是在语言教学的框架中进行的,它只是传统语言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并不是以文化为中心。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适度导入文化,汉语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三)针对性原则

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在文化方面与中国的联系也不同,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与我国关系密切,中国文化曾对这些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且延续至今。中国文化成为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鉴于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易对一些中国文化现象产生认同感,我们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文化导入。而对与中国文化背景相差较大的欧美学生的文化渗透应从较低层面开始,适量、适度进行,当他们的汉语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扩大导入量,提高导入层次。

此外,面对文化背景、汉语水平及学习需求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来安排文化渗透的量,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中国文化。

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的理解与文化的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对文化的理解越清晰,对语言的理解也将越深刻,对语言的理解越准确,对文化的理解也就越透彻。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渗透中国文化,即使在极细微处,亦需进行渗透中国文化,否则汉语教学会受到影响。要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必须注重文化渗透,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合理的方法。

[1]赵淑梅,缴维.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145.

[3]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23-26.

[4]刘森,李正栓.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44-48.

【责任编辑 赵 伟】

G424.1

A

1674-5450(2014)06-0122-03

2014-09-15

金晓峰,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教师,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猜你喜欢

留学生汉语交际
情景交际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交际羊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