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播助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取向研究

2014-04-11田小瑞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

田小瑞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河南 新乡 453000)

文化传播助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取向研究

田小瑞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河南 新乡 453000)

软实力是文化折射出来的意识形态,也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丰富的文化资源若要转化为国家软实力,必须通过文化传播来实现。文化传播与“中国梦”的实现互为因果和动力。因此,要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必须增强新闻正能量的文化传播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我国文化软实力得到切实提升,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文化传播;中国梦;文化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著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提出“软实力”的简短定义,即“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1],意即依靠吸引力来达到目的的能力。其中,文化之所以成为衍生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因为与政治观念和政策相比,其较少受到意识形态屏障的阻隔,当形态各异的文化所承载的主流价值观趋近而拥有某种同一性,或某文化形态为异国认同而具有一定亲和力时,便可拉近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情感距离与心理距离,从而由“人和”达到“政通”,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不同于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的“软作用”,构成国家的“软实力”。在我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思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提升政府公信力为基础。[2]。同时,梦想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美好愿景,国家之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指向和文化诉求,承载着传统文化积淀与时代发展精神,既是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需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切实提升来实现。因此,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国家梦想的重要根基和必要途径。

一、文化传播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一)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

在“中国梦”话题的传播中,媒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媒体类微博较多地倾向于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提炼主流媒体已经发布的新闻消息进行观点的再次分享,企业微博则倾向于与自己经营的品牌进行捆绑以此实现市场营销。但是政务微博所涉及的话题更具多样性,尤其是关于民生的话题更成为媒体类微博解读和观察“中国梦”的焦点,没有纯粹的抽象性、概念性的解读博文。在叙事过程中,“中国梦”往往与弱势群体、官员腐败、群体事件、火箭提拔、高房价等社会和网络热点话题进行捆绑解读。“中国梦”的内容更为具体、可感和具有可把握性,不再局限于抽象化的阐释。从传播策略的角度来说,其曝光量较高的博文多采用提炼传统媒体观点、捆绑焦点社会话题的方式来完成对社会现实的关照。政务微博以强调中国梦与民族复兴的关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青年群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出政务微博颇为高远的宏大叙事和群体认同意识。从传播策略的角度来说,政务微博的话题传播更为抽象,更为宏观,没有具体的指向性,以对中国梦的主流阐释和各类仪式性的活动为主。

(二)实现中国梦需要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加强文化传播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之所以引起我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其历史和现实依据。这是因为,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奇迹,但是,文化软实力的构筑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体制和理念架构,也只有立足于改革,更新腐朽的文化观念,在体制和机制上加快完善政府职能的完善,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和支持动力。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生态的‘软资源’”。[3]毕竟,文化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通过优化政府职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文化服务于文化建设的效率,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文化土壤,为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毋庸赘言,中国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思想,逐渐消解传统文化的糟粕,逐渐培养民主文化的生成,使公平正义开放在文化土壤里。[4]文化是刚性的沉淀,文化走出国门,必须以一定的传播手段为基础,再经典的文化内涵,也需要公共媒介的嵌入与传播。文化宛若流动的音乐,文化一旦以制度的形式沉淀下来,就会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公众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公共追求。[5]传播学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必须创造性地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传播“以人为本”的时代风貌,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上获取的巨大进步。诚然,传播学在文化构筑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增强传播理论本身的研究。可见,“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持续发挥“走出去”的战略,充分挖掘文化价值的形成基础,彰显文化生产力的优越性。[6]

二、文化传播助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导向

(一)“中国梦”对外传播的共识内化

“梦想”是具有很强共享性和分享力、人人都可以听得懂的词汇,因为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梦想。中国今天提出的“中国梦”有早已为世界认知和被广泛接受的“美国梦”以及近年出现的“非洲梦”等作为参照体系。[7]实际上,人们已经在比较“美国梦”和“中国梦”的异同,认为“美国梦”强调个人,而“中国梦”强调集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梦想”这个相同的概念下相互参照,最终可能找到跟人性更为接近的共同点,比如只要是人都希望的精神价值追求。换言之,“美国梦”、“中国梦”、“非洲梦”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梦想在全球对话的相互碰撞中求同存异,而同的那一部分形成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即“人类梦”,这个人类共同的梦想也一定包含了中国对人类的价值贡献。当前,“中国梦”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核心价值观明确但同时可以包容丰富多彩个人梦想的中国国家品牌标签和中国价值观载体。[8]“中国梦”在国内传播可以逐步实现凝聚共识、整合提炼中国价值观的功能,而对国外传播可以在输出中国价值观的过程中影响其他国家的价值观,从而贡献于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类价值观。

(二)文化传播平台的多元融入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然而老百姓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工作、收入、住房、教育、生活、看病等事关民生的“小事”。这是千年不变的永远的梦想,是一种朴实的、永恒的追求,是生活中平常的事,没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老百姓也不容易理解为这就是“中国梦”。[9]当前,中国政府部门委托社科院、高校等研究机构研究中国梦、全国上下有组织地学习和讨论“中国梦”以及开展的各种“中国梦””主题活动,都是在继续研究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这些行动对于达成中国人的“中国梦”共识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发挥各种文化传播媒体的作用,搞好文化传播平台的多元融入。比如,以文艺作品的形式让普通百姓理解个人的梦想,以及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这种宣传远比“照本宣科”的学习文件效果好。将千百年来人们寻梦、逐梦、追梦的生活提炼成脍炙人口、朴实自然的“中国梦”的艺术作品,这将是这个时代中国最强的文化符号。

(三)增强信息平衡的新闻正能量传播功能

因为新闻文化历史的差异,中国的“正面报道”传统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传播正能量,西方新闻文化却视缺乏不同声音的“正面报道”为具有负面意义、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宣传,同时,视含有不同声音的“平衡报道”为新闻专业主义的不二法则。[10]“平衡报道”其实早已为国内媒体人士所知,也是中国大多数高校新闻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在媒体实际操作中,这种“平衡报道”却因为历史惯性等原因难以实现。因此,如果从媒体管理政策层面鼓励中国媒体逐步在保持正面报道的正能量传播的同时,尝试做平衡报道,那么,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和传播效果就会更加值得期待。中国梦不仅要在华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绽放,更要引领全世界思想文化的潮流。中国千年积淀的文化基础,国人千年奋斗不息的寻梦历程,开放的世界不断“送进”和“输出”的文化之旅,都让“中国梦”有了绽放在大洲大洋之上的资本和平台。[11]

(四)实现中国梦精神内涵的传播

知名历史学家金冲及在《20世纪中国史纲》中曾明确提出,“中国梦”不能狭隘地理解为重新塑造“大秦帝国”、“大唐伟业”,也不仅仅是重新构建“康乾盛世”。中国梦,不是封建社会繁荣的再现,更不是食洋不化的别样梦。我们认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整个20世纪的整个社会精英顽强追求的价值目标。对现代社会的追求是时代的潮流,也是普世价值的突出主题。[12]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爱国主义指引下,以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为铺垫,凝聚人民的智慧之光,最终实现各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拥有文化自信,在道路”、“精神”和“力量”上挖掘中国梦实现的内涵和机理。[13]这是我们保持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三、结语

文化与传播犹如花瓣上的两粒分蘖。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每一次进步,乃至每一步升华,都镌刻着文化共同体打造的烙印。文化的魅力不言而喻,文化的经济功能具有放大效应。当今世界,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秩序的守恒都必须占据文化软实力的制高点,当然,文化要形成习惯,不会一蹴而就,文化建设是个过程。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想在文化战略中具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4]我们认为,人民的幸福是人类主体个人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国家服务体系时刻准备的基础。因此,文化强国绝不是一句空话,文化的力量作为“软实力”的载体而存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是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需要认真诠释的重要任务。[15]文化力量一旦传播,就会迅速地深入人心,文化软实力不仅可以洗涤百姓的心灵,更有甚者,它也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础平台。可以说,正因为是梦想的存在,我们的精神财富才显得尤为宝贵,正是因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才使得文化的内涵大放异彩。

[1]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陈浩天.基层政府公信力:惠农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政治逻辑[J].经济体制改革,2011,(5).

[3][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钱程,吴晓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7).

[4]陈浩天.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生成、价值与运作——村民自治制度运行的政治社会学思考[J].求实,2012,(4).

[5]陈浩天.从治理到善治:基层政府治理嬗变的现实图景与国家整合[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6]陈浩天.乡村“空心化”治理:样态扫描与政府服务[J].理论月刊,2013,(7).

[7]陈浩天.能力本位的参与式案例教学:缘起、过程、检视——基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考察[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8]陈浩天.公共政策、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逻辑[J].理论导刊,2011,(11).

[9]王华伟,王华树.翻译项目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

[10]李怀亮,王锦慧.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河北学刊,2011,(6).

[11]陈浩天.中国基层民主运行逻辑与反思——以村民自治的发展走向为检测视角[J].探索,2011,(5).

[12]陈浩天.城乡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地区人情消费的行为逻辑——基于河南省10村334个农户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7).

[13]单波.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展述评(2006年)[A].单波.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R].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4]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5]陈振东.翻译的伦理:切斯特曼的五大伦理模式[J].国外理论动态,2010,(3).

(责任编辑:王友才)

J0—05

A

2095—7416(2014)02—0125—03

2014-02-13

田小瑞(1985-),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教师。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36个大中城市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