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别视角下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014-04-11贺颖列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家庭大学职业

贺颖列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一、前言

大学英语女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既背负着“大学英语”的学科身份,同时又背负着“女性”的性别身份。

首先,大学英语的“学科劣势”使得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不同于英语专业教师。“学科是教师的专业,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1],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目前大学英语在国内院校只是一门“公共课”,在学生眼里,大学英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较低。这种学科地位的劣势也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在高校中地位的边缘化。事实上,各个院校或系部在安排新引进的教师时,往往遵循“专业英语第一、公共英语第二”的原则,把高学历者分配到英语专业教研室,而较低学历者则分配到大学英语教研室。这种现象很可能造成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结构会越来越优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结构越来越劣化,致使大学英语教师在资源竞争上会遇到的更大困难,发展机会也将少于专业教师。

其次,“女性身份”使得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不同于大学英语男教师。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新,“男女平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然而,时至今日,整个社会都喜欢好妈妈、好妻子,而没有几个人喜欢“女强人”。从古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男主女从”、“男高女低”的文化传统。这也就决定了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不同于大学英语男教师。妻子比丈夫往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理家务、照顾孩子,以支持丈夫的事业,而丈夫则从妻子的无私奉献中获取能量,实现男性的事业发展和人生价值。在时间、精力有限,家庭工作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往往做出牺牲的都是女性。因此,如果我们笼统地以大学英语教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忽视了大学英语女教师的性别特征。

然而,对于高校教师发展中的性别问题,学术界中很少给予重视和关怀。笔者认为,性别是人最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因而,应该尊重大学英语女教师的“性别身份”。

二、社会性别概念的内涵及社会性别视角

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 Margret Mead通过对阿拉佩什、蒙杜古马、特哈布利三个原始部落的田野观察及对比研究发现,“男性化”和“女性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最终产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由生理差异决定的[2]。该观点的提出是对当时传统的“生理性别”观点的大胆抗争,也为“社会性别”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客观证据[3]。 美国人类学者Gayle Rubin把社会性别与社会关系与社会权力联系在了一起,提出,社会性别是“性别的社会关系的产物”[4]。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其涵义有多种。本文对于社会性别内涵的理解如下:社会性别体现的是男女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性别是一种由社会文化长期建构而形成的“社会文化观念”;社会性别是一种关系体系和权力机制;社会性别主流关系是可变的。

社会性别视角是“指任何把社会性别当作分析的关键范畴的理论框架或科研方法”[5]。社会性别分析视角在承认和尊重自然的性别差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女性,突显女性的经验、女性的立场和女性的视角,但同时又将两性和两性关系纳入研究视野,揭示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因素,以期促进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

三、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发展中面临女性身份的“尴尬”

长久以来,被公认为高尚、闲适、稳定、深受女性青睐的大学英语教师职业何以变得充满危机?

首先,社会性别因素在高校女教师的发展中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关于女教师的发展障碍研究,西方学者主要是从以男性为中心的高校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较有代表性的是,威尔士学者Bettina Cass(1983)在其著作Why So Few? Women Academics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中总结道,性别隔离是当今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存在个人偏见,还有组织的偏见甚至社会文化层面的偏见。这三者相互作用,引导男女性进入不同的工作领域,进而促使女性获得 “女性气质”,男性获得“男性气质”。而这种获得性的“气质”往往会在大学提拔、委任时发挥重要影响,成为女性发展的一个关键障碍[6]。

其次,女教师的家庭责任也会影响其职业发展。 对于大多数知识女性来说,怀孕、养育孩子意味着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投入,其职业发展在至少3到5年的时间处于完全停顿或半停顿状态。而学校除了在产假内给女教师减少教学任务外,极少考虑女性在生育、养育、生理方面的困难,不会降低女教师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的条件。学校表面上做到了男女教师一视同仁,实际上,这种“无差异”的政策是不利于女教师的发展的。大学英语女教师女性身份使其深陷于家庭和工作的两难境地,使其职业发展困难重重。大学英语女教师因此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到了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

此外,发展后劲不足也制约了女教师的职业发展。 在任教初期,许多女教师往往会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定位自己的职业理想。然而,随着教龄的增加,程序化的教学工作逐渐磨灭了部分教师的自我发展热情,使得最初确立的职业理想在工作的“倦怠”中变得模糊起来,职业发展定位有所下滑。

四、对策建议

社会性别理论在承认、尊重自然性别差异的前提下,将女性视为发展的主体和重点,站在女性的立场、从女性的视角突显女性的经验,进一步发掘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因素,以促进女性更好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两性的健康、协调发展。社会性别理论还认为,女性不应该一味地妥协,而应该积极勇敢努力地应对各种挑战。总之,社会性别主流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如前文所示,“性别身份”已经对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发展构成不利影响。要改变这种不利境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学校应考虑“差异性”政策

对高校女教师而言,一边是贪婪的教学与科研,另一边是贪婪的妻职与母职,她们因时间精力不济常常顾此失彼,无法不成为“跷跷板上的女人”:女性的家庭角色要求她们以家庭为中心,决定了她们的主要活动空间在家庭之内。对高校女教师而言,矛盾就在于她们既要接受学术领域的角色规范,又要接受家庭的角色规范。学术角色规范要求她们最大限度地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像男性一样努力拼搏,以获取更多的学术成就;家庭角色规范要求她们恪守传统的女性特质,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寄托在丈夫与孩子身上。由于女教师承担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责任,她们和男教师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本身就造成了女教师竞争的弱势,她们要想超过男教师,必须付出几倍的代价,甚至以牺牲个人的身心和家庭为代价。因此,这种平等只是“表面上”的平等,是一种隐性的不平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女教师在起跑线上的生育障碍。根据2012年的中国女教师发展报告,女性从怀孕、生育、抚养对其职业发展影响大、时间长,大约延续五年左右,这使知识女性因生育比相同资历的男性发展滞后5年时间。女教师在为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担当人口生产的重责时,往往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7]。从男女教师公平发展的角度,学校应该兼顾男女两性的差异,考虑“差异性”政策,即,学校应该考虑女性在生育、养育、生理方面的困难,对女教师进行“资源倾斜”、“政策倾斜”,例如,设立女性科研基金项目,规定女干部的数量要占到一定比例,针对女性的生育、产假的实际情况在职位晋升中予以考虑,并适当倾斜,激励女教师可持续性地发展事业,不因生育和养育而掉队。

(二)大学英语女教师要积极摆脱性别身份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

1.尽早开展职业发展规划

时间与精力不济是阻碍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大学女教师面临着如何把生命和生涯相融合的问题。这两者之间面临着巨大的冲突和矛盾,试图取得两者的完全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是,“平衡”是可以实现的,“鱼与熊掌”也是可以兼得的,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是有可能的。所谓动态平衡,就是在不同的时期,角色被赋予的优先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女教师对于角色的权衡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总的来说,在整个生涯历程中,既实现了家庭的美满,也获得了事业的成功。换句话说,两个角色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阶段性的不平衡,但获得了最终结果上的平衡。职业生涯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漫长的历程。在不同的阶段, 进行角色优先权的转换,制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用理性和智慧处理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才能成为一个明智的生活“经营者”,最终实现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和谐统一。

2.超越性别自我,建立个性自我

“性别自我”概念的核心就是“我是一个女人”。有相当一部分女教师在结婚生子之前认为“我是一个‘人’”。但随着为人妻、尤其是为人母之后,往往自我定位便发生了变化,认为女性应该“首先是个‘女人’”。性别自我要求女教师重点履行“传统的家庭主妇”的性别义务,会影响女教师的自身价值评判,不思上进、不求发展,失去主动发展的动力,失去自身的目标追求。在性别义务和个性发展发生冲突时,这类女教师往往会压抑甚至牺牲自己的个性发展。

这也正是很多女性选择做教师的原因所在。因为“工作稳定,一年两个长假”可以使其更好地照顾家庭。但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女教师应该大胆超越性别自我,建立个性自我,积极追求职业发展。这种态度和决心在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学英语女教师应该如何建立个性自我呢?实际上,“个性自我”的建立主要在于树立自主意识、进取意识以及全面发展意识。自主意识,即女教师要培养一种积极开放的人生态度,不依赖外在环境和力量,发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大胆自由掌控自己的一切活动,这是女教师建立个性自我的基础;进取意识,即女教师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地审视自己,突破安于现状、停滞不前的思维定势,积极思发展、谋发展,确立更高的标杆,这是女教师建立个性自我的动力;全面发展意识,即女教师要站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兼顾,协调自身承担的多重角色,实现自身诸多要素的完整发展,这也是女教师建立个性自我的最终目标。

3.增加具有明确性别意识的女领导,通过她们表达女性教师的诉求

有关教师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由管理部门所建立起来的。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决策层中,女性几乎处于“失语”状态,以男性为主的决策话语无法体现女性的利益和诉求,而女性试图进入高层也往往会被“玻璃天花板”给挡住。能够进入高校的“学术内圈”与“行政内圈”的女教师依然十分有限[8]。因此,女性的价值标准很难对主流的标准产生影响,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学校在制定教学标准、科研标准、职称评聘标准与职务晋升管理标准等时,都是以男性的意见为依据。男性不仅掌控着学术话语权,而且掌控着大学的行政话语权。简言之,在整个话语系统中,女性的声音都很微弱。要改变这种状况,目前最为现实而有用的一个办法,就是女教师要积极竞聘行政管理职位,在校级决策层中尽可能多地增加具有明确性别意识的女领导,从而为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奠定基础。

(三)家庭要支持女教师的发展

现今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相关领域的学习与研究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支持体系,尤其是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才能使高校女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发展。

1.帮助女教师渡过几个“非常”时期

生育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要求。作为生育承担者,女性总要面对结婚、生子等“非常”时期。长久以来,人口和生殖活动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生育”往往被看成是女性的私事,由生育、产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工作、发展的暂时“中断”都由女性自身来承担。这种认识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理论相违背。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生产分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前者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后者是人类历史的前提,生育对于人类社会是一件最大的公事。家庭成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应该积极主动地和女教师一起应对生育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帮助女教师顺利渡过“非常”时期。尤其是丈夫应该了解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尊重女性的生育贡献与性别价值,给予妻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以减少她们的后顾之忧,缓冲家庭与职业的冲突和矛盾。

2.减轻女教师的家庭负担

大学英语女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在工作中,要承担教师的职责,任务重、压力大,在家庭中,还要扮演妻子、母亲、儿媳妇、女儿等多重角色,综合压力大。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责任冲突,可以说,是贯穿于一个女教师职业生涯的中心矛盾。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女教师的家庭负担是缓解工作家庭冲突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在照顾老人方面,可以请保姆或向养老机构寻求帮助;在孩子托管方面,可以向社区内的下岗职工或退休老人寻求帮助。家庭成员一定要提高认识,要尊重、理解并全力支持女教师,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尽量做到不让家庭事务影响女教师的正常工作,给女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3.改变家务劳动的传统分工模式

首先,均衡男女承担家务的义务。家庭是由夫妻共同组成的一个单位,丈夫和妻子应该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我们要淡化男性在经济上供养家庭,女性回归家庭的角色认同感,鼓励并呼吁男性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从而平缓两性角色冲突与压力,提升女性自我发展的空间,促进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其次,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大力推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服务,即大力发展家政等直接为家庭服务的第三产业,把家务劳动逐步从家庭转移到社会,成为社会性劳动,将女性从家务劳动的繁琐中解放出来,缓解女性角色冲突的压力。相较于一般的职业女性,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对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具有更加特殊的意蕴:其一,能为高校女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从而为女教师潜能的充分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其二,使高校女教师进行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成为可能,从而为高校女教师社会性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其三,有助于消解社会文化对女教师家庭角色的刻板定型,有利于女教师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从而为女教师的精神性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最后,有助于女教师从对家庭的依赖中摆脱出来,有助于女教师在社会角色的实现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独特能力,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五、结束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事物的视角不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因此,有人说视角决定一切。笔者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引导大学英语女教师对其职业发展的困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理性面对其职业发展的处境,鼓励这一群体积极开展规划,主动采取措施以促进其职业发展。此外,笔者也呼吁社会及高校管理者给予大学英语女教师适当的“性别关怀”,以加快其职业发展,尽快实现男女教师社会学意义上的平等。

[参考文献]

[1] 刘询.语言教育学是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J].世界汉语教学.1998(2):43-48.

[2] 禹旭才.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 黄秋梅,苏穗.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建议[J].创新.2009(10):82-84.

[4] Gayle, R.. The traffic in women[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5(18).

[5] 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6] Cass,B.Why so few? women academics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M].Sydney:Sydney University Press,1983.

[7] 中国女教师发展报告[N].中国妇女报. 2012-9-4.

[8] 刘利群.高等教育中女性管理者的角色透视[J].教育探索,2002(6):98—100.

猜你喜欢

家庭大学职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家庭“煮”夫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