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成一棵大树

2014-04-11张忠艳

江苏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电教课题语文

张忠艳,女,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州市名教师。20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努力构建“简约、扎实、灵动、开放”的课堂,并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严谨细致、质朴旷达的教学风格。多次在省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先后主持省市级课题6项,数十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1991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后,我就把根深深地扎在了青年路小学这块沃土上,光阴的流转让我一点一点褪去稚嫩与青涩,也让我把对教育的那份热爱与执着渐渐化为了责任与付出,累却快乐着,苦并幸福着。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是一段艰辛的历程。倘若以时间来划分,可以分为四个小小的路程,每一个路程都让我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也见证着我的汗水与历练,砥砺与成长。

沉潜——打下人生的底色

到学校的电教室工作,是一次不是偶然的偶然。1992年的某一天,我们几个刚工作的青年教师围着张尔栋副校长问东问西,讨教电教媒体的使用技巧,因为他是我们学校电教方面的专家和权威。没想到,这居然是张校长选拔徒弟的一次面试。而我,恰恰被选中了。在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纠结了整整两天。不少老师说,这是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电教是咱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从长远发展来看,非常有前途,好多人削尖了脑袋还进不去呢。再说,有专门的师傅指导,近水楼台,就不用像其他青年教师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地去竞争了。可在我心里,却隐隐有那么一丝遗憾,因为这也意味着要和我喜爱的语文教学说再见了。

我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脑,上电脑课,外加打杂,平时还要充当替补队员,有老师生病了,或者出差了,我就要去顶岗代课。这种找不到自我的感觉,一度让我很迷惘;而看不到前行的方向,更是让我苦恼万分。师傅张尔栋是学习力极强的长者,虽过五十,可宝刀未老,对电教方面的新技术、新动向不但关注,而且很快就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特别会思考,他常说,世界往往不缺乏技术,最缺乏的是思想。上个世纪90年代初,学校正值创建模范小学的关键时期,每一个老师的潜能似乎都在这个时候爆发出来了。而我们的电教室,更像一个大舞台,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仅仅是老师的课件制作,就挤走了我大量的休息时间,甚至是节假日。而就在这样单调又寂寞的日子里,我沉潜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以及运用技巧上。制作时,我留心观察;听课时,我用心思考;改动时,我请教原因。在这个岗位上,我干了4年。而这4年的经历,也打下了我生命的底色。

痴醉——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太向往语文课堂了。回到语文课堂的第一个星期,业务校长项立忠就“盯”上了我,不打招呼,推门而入。虽然有所准备,但还是缺乏底气。他是一个严谨得连标点符号都不允许出错的老学究,一脸的严肃,让我不知所措。他的话冷峻又意味深长,至今仍在耳畔回响:“一堂好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层面,还要让孩子喜欢上这门学科。你的素质不错,可与其他同龄教师比,你的起步有点晚了。对照‘一年顶岗、三年有路、五年小有名气的目标,你去找找差距。我还要听你的课,你好好准备。”那几天,我夜夜难眠。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也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我不能再有丝毫的迟疑,时间不允许,学生也等不起。爱语文,就要让孩子也喜欢上语文。我开始了疯狂地恶补,听公开课、展示课、比赛课,甚至是老教师的家常课。除了详细记录教学的流程,我还喜欢听老师的评论,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我也要思考这个评价是否中肯。对于公认的亮点,我就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创意;对于疏漏的缺憾,我就思考怎样改进和弥补。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我就博采众家之长。趣味横生的教学语言,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水到渠成的自然衔接,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每每让我如获至宝,从模仿到创造,从生硬到灵动,我在重塑着自己,也在丰满着羽翼。那一个学期真是漫长,日日警钟长鸣。为了改变项校长的印象,我把每一节家常课都当做公开课精心准备,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再来听课,忐忑不安又心怀期待。虽然学期终了,项校长也没有来听,可这一学期的锤炼却让我的教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有灵气,才能让自己的语言更富有吸引力。读整本的书、读专业的书、读汉语言文学的自考书,成了我业余时间的主旋律。一年两次的考试,我从未放弃过。1998年4月底,还有两个月就要分娩的我,挺着肚子出现在了考场上,监考老师特意给我的座位拉大了距离;孩子出生后,他的哭闹和作息时间彻底打乱了我的生活规律和学习计划,我只好见缝插针,他安静乖巧的时候,就是我学习的幸福时光。就这样,我用三年时间自学完了中文本科所有的课程。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我尝试着,摸索着。在我的语文课堂,学生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常常因为各执己见而辩论得面红耳赤。从课文中引申出的小问题让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内的知识,而把探究的视野投向了课外阅读。体验作文的探究,丰富了学生的素材:猜成语,画鼻子,套圈比赛,给妈妈洗脚,火烧孙悟空,体验残疾一小时等,学生不再为写什么而苦恼;“慧眼识美文”的作文评讲,让学生学会了借鉴和赏析;“我是小作家”的激励,让学生敢于、乐于为他人修改文章。小组作文接力赛,深受学生喜爱。每人一天,不同的笔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传递的不仅仅是方法、技巧、态度,还有友谊、竞争和集体的荣誉感、归属感。天道酬勤,2000年全区现场作文大赛,我班学生汪可心荣获屈指可数的一等奖;全区语文质量抽测,我班喜获第一名。

跋涉——追寻教学的本真

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就会淹没在竞争的人潮里。学校的青年教师特别多,尤其是语文这个大学科,想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2年,十几位青年教师为了区级比赛课的通行证开始了一场较量,我,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成功突围,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为青年路是非常有实力的学校。还记得比赛的课题是《孔繁森》,有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大部分老师都选用了群众送别孔繁森下葬的录像,而我却另辟蹊径,从《同一个母亲》这首歌切入,以此深化文章的主题。我认为电教媒体的使用一定要把握三个度:高度、角度和适度,切不可画蛇添足。果然,匠心独具的我顺利地晋级了。从区优质课比赛《最大的麦穗》到区观摩课《音乐之都维也纳》,再到大市级的优质课比赛《动物的互利互惠》,一路走来,我惊喜地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方面,我已悄然走在了同行的前面,而这恰恰成了我制胜的法宝。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我认为,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要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让我找到了教学上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平台,在一堂又一堂家常课与公开课中,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从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到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从主题学习网站的建立,到网络资源的拓展延伸,每一个足迹都在诠释着我的教学理念与主张。而我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千锤百炼的敲打中又有了新的进步:《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在全国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阅读指导课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为优秀奖,并刻录成光盘在全国公开发行。

2006年,我有幸被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聘为小学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这让我有了更多走出去观课评课的机会,教研室陈虹老师的引领和悉心指导,让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在这个平台上,我能接触到全市质量抽测的语文试卷,试卷折射出的教学问题和薄弱环节,就是课改的方向;在这个平台上,我能浏览到全市参赛的教学论文和案例,老师们智慧的结晶拓宽了我思考的视野;在这个平台上,我结识了更多的行家里手,与他们交谈,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以及前进的方向。

2009年,我走上了给大学生上课的讲台,为徐州工程学院初等教育班的学生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除了上示范课,我还指导大学生们上课、评课,把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少大学生毕业了,工作了,仍与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想,或许是他们从这儿找到了教育教学的本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师傅那儿学来的良好习惯让我受益匪浅。业余时间,我开始了我的写作。2000年,当第一篇论文《教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江苏教育》上刊发时,还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的创作热情由此被唤醒。《呵护孩子的奇思怪想》《被学生问倒的感觉,真好!》《在课堂上设一节辩论会》《挖掘文本价值 不能偏离文章主旨》《例谈多媒体使用的三个维度》等一篇又一篇章的文章陆续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福建教育论坛》《中国电化教育》等国家、省市级杂志上。

突破——贴地飞翔的快乐

2003年,通过竞聘,我成为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刚接手教育科研工作,就要面对非常专业的挑战,迎接“十五”课题的结题。省电教招标立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研究》、省教科所立项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省教育学会课题《生活作文的研究与实践》、市教科所立项课题《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研究》,个个课题都需要我带着老师去研究,去梳理资料。老师们有畏难情绪,我又何尝没有,但我没有退路。那时,孩子还小,需要照顾,上班的路程又远,每天晚上,把孩子安排妥当后,眼皮就开始打架了。我发现最清醒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是凌晨。我常常四、五点钟就开始一天的阅读与思考。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深入进去,方知天地之大,科研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让人头疼的课题资料终于被我梳理得有条有理有序有据。

“十五”课题的顺利结题,鼓舞了我的士气,也让我对下一轮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做了新的策划和调整。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许多老师因为不了解而心生畏惧,“不懂”“不会”“不知道”是一些老师拒绝研究的口头禅。在课题的选题上,我颇费了一番脑筋,尽量使学校研究的课题立体全面而又贴近实际,有来源于日常教学的草根式课题,也有领跑教育改革的前沿课题。1项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课题在原有成员的基础上公开招兵买马,进行双向选择。每位老师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熟悉的领域,也可以挑战未知的世界。“人人有课题”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个个会研究”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进,真刀实枪,绝不含糊。为了让课题与老师们的日常教学结合起来,我极力推行常规教研、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模式。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老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质疑,在质疑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

2006年以来,围绕国家级电教课题,学校年年都要举行一次四省接壤地区实验学校的大型教育科研活动,面向兄弟学校汇报展示教育科研的新进展、新成果,这已成为青年路小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课堂教学观摩、主题沙龙、专家讲座、四省老师同课异构,多角度、多层次展示6个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与会的领导老师常常慨叹:“这就是青年路,也只有青年路可以做到。”几年的锤炼与打造,让老师们的资料意识、成果意识、科学素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升,也让课题研究走上了正轨。而我,也在一次次的筹备、策划、收尾、再推进的历程中,学会了站在老师发展的角度、学校提升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贴地飞翔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快乐。2011年5月,国家级课题《苏鲁豫皖接壤地区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研究》举行现场会议结题,并荣获全国“十一五”课题优秀成果奖。

2013年的省特级教师培训为我展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也让我更深地感受到特级教师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责任。及时归零,重新定位,以全新的姿态行走在教育理想的路上,我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和有力。

回眸过去,不能忘却的是青年路小学这个团队。它给予了我前行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更给予了我感恩的情怀。一如那棵大树,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猜你喜欢

电教课题语文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路在脚下 梦向远方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电教工作者要有“五颗心”
“研”
不算看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