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小锅菜”——《京江晚报》的专副刊转型探索

2014-04-11张翀煜

中国记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副刊晚报镇江

□ 文/张翀煜

(作者是《京江晚报》总编辑)

新形势下做专副刊,更加需要不断研判读者需求,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既要让报纸体现出温暖、细腻的一面,更好地融入寻常百姓生活;又要能不断创新,勇于担当,积极传递正能量,让更多人感觉幸福。

研判读者需求,精准分众传播

要好好研究不同读者的需求。“无关系,不传播”是手机时代新特点,社会生活部落化、小团体化,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并且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圈子,意见领袖脱颖而出。根据这些特点,今天做专副刊必须抛弃“大锅饭”,改做“小锅菜”,尽可能地细分读者,尝试精准分众传播。

《京江晚报》2013年新推五大周刊,就是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其中,《她/他周刊》是一张全新的时尚青春的生活类周刊,可以说是开了镇江报业的先例。这张生活周刊,力求最新最潮,最有趣,最感人。八个版,从校园,从街头,到海外,全部内容来自本地,来自镇江人。品尚版,关注镇江最潮的新事物;“街拍”栏目开镇江先河,街拍镇江潮男靓女,报名踊跃;微微镇江,刷出镇江最新的微博新闻;天涯,海外镇江人用镇江眼看世界;心事版,全部是我们周围的真实故事,用采访的方式,找寻镇江人平时不与人言说的内心世界。

加大关照沉默多数,积极传递正能量

新媒体使沉默的大多数有了话语能力,因此,对沉默多数的需求关照,应该成为报纸专副刊的生命线。报纸竞争走向两端,尽可能地往下延伸,尽可能地提高视角。比如,《京江晚报》《慢周刊》就在封面版特地推出“老镇江老手艺”栏目,将目光投向平时不为人所知的手艺人。

另外,对于地方晚报而言,中老年读者群占多数,但是要知道今时不同往日,今天的老年读者,上得了网,玩得了微信,他们不再是印象中的缩在家中信息不灵交际不广的老人了,那么编辑就要考虑到这种变化。《京江晚报》的《银潮周刊》就设置了一些“潮”栏目:“走进这里就年轻”“老少碰碰乐”“来弄潮”“街心花园”“社区老人”“关注居家养老”等多个紧贴时代的栏目,报纸采写过的一些潮老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阿姨伯伯的“好声音”》《九场个人演唱会,老人圆了歌星梦》,有生活味,也有时代气息,宣扬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养老方式。

用类新闻话题辅攻,尽量留住读者

今天,网络社交使得半熟社会成为影响重点,微博成为社会关系的新结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完整表达意见,关注、被关注,构成非认识、非交集的社会关系,信息过剩凸显选择分析与解释稀缺,今天的报纸,解释权成为竞争焦点。

那么,顺应这种需求,今天的专副刊,没有特色的大杂烩版面应该尽量减少或者剔除,“类新闻”的解释性报道和版面应该增加。比如《扬子晚报》的《生命周刊》,每期一个整版的解释性专题稿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就一个健康话题全面阐释。如“空鼻症,有时会让人‘生不如死’”“乳腺癌为何青睐漂亮少妇粉白老太”等话题,让读者很爱看,久而久之,势必会锁定一部分有需求的读者。再比如《京江晚报》《她周刊》的“微微镇江”版面,会用一个整版来关注火车镇江南站和镇江南广场因为名称的问题把乘客绕晕的话题。无形之中,争取了一部分平时只爱看新闻的读者。

适应新需求,注重互动与体验

新媒体的发展,频度越来越快,用户群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注重体验优先。所以今天做专副刊,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给读者几个版面,还要积极与读者互动,借助新媒体,联动吸引读者留住读者。

《京江晚报》《慢周刊》与镇江新闻国旅联手推出“京晚旅游读者团”活动,每次由记者编辑随团,并开设版面“漫游”,实时报道“团员们”旅游过程中的趣事,同时每天通过全媒体实况播报,深深地吸引了“团员们”未出行的家人,这样就形成了多向互动,深受读者喜爱。

在今天这样的自媒体时代,或者说选择性阅读时代,报纸的专副刊如何搭上读者的脉,如何守住读者,如何开创性地与手机争夺读者,这都需要我们虚心,善于改进,善于变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猜你喜欢

副刊晚报镇江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