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校文化留痕

2014-04-11沈正元

江苏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留痕新建办学

沈正元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学校规章制度的总和,体现着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品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是土壤,它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已经成为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尤其推进新建学校的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与老校的渊源来看,我这里所说的新校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没有老校的渊源,完全是新建的学校;第二种是有老校的渊源,是老校的新建,或是老校易地重建,或是老校在旧址上的改扩建,或是两校的合并重建重组。

对于第一种新校的文化建设,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沉淀下来的。这种新建学校很难奢谈什么文化,因为没有了老校的传统,很难对新校的文化作预设和规划,只能耐心等待,在学校的发展中逐步架构学校文化,并慢慢形成学校文化。其实不然,办学历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新建学校在办学伊始就要对学校文化做系统的上位构思,即顶层设计,明确办学理念、学校哲学等,讲究推进策略与方法,新建学校更容易在一定时期形成适合的文化。其实这种新校没有因袭的文化包袱,文化建设的空间与内容更丰富、更自由。

至于第二种新校的文化建设,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因为重建,学校更多的追求更新、追求完美、追求设备齐全,在这样的所谓现代化目标的驱使下,忽视老校文化在新校的传承,不少学校轻易地扔掉了老校园蕴含的文化、情感和教育价值,无情地剪掉了老校友对学校的依恋情怀,使校园文化与学校历史割裂开来,导致学校历史和文化出现断层,以致留下许多的遗憾,尤其是校友因为难觅当年的痕迹而唏嘘不已。

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镇化建设要给人“记得住乡愁”,那么我们的学校建设更应该如此,要通过保护和弘扬文化留住校友老师的“乡思”!

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新校的文化建设,我一直有个朴素的观点,就是学校文化应该“留痕”。特别是老校新建,一定要注意新校对老校文化的传承。当然这种传承不应该仅仅是“物化”,更应该是精神的留存。

其一,学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让师生留下他们生命的印记。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人,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充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主体,所以,学校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见“人”,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的主人。无论是学校文化的整体架构,还是景点、雕塑、校训、校歌等的具体确定,都要让师生留下他们生命的印记,留下他们的观点、想法,还要留下师生校园生活的足迹。在学校文化的传承创生过程中,师生也要怀着历史感与自豪感,自觉、积极而主动地去调动自己的智慧,共同思考、出谋划策,拿出创意、形成共识。我区汾湖实小张菊荣校长提出学校应该“朴素地留下每一个人的痕迹”,他们的“毕业墙”就是为学生留痕的平台。对此,学生印象深刻,顾俊杰同学满含深情地说:“那一面有我们付出和收获的‘毕业墙。那何止是一面墙,那是我们和汾小情感联结的纽带。”

其二,学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留下学校文化的印痕。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当人们置身于一所有文化的优秀学校,总能感到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人感动、兴奋、激越、升腾。学校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亲和性,其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弥漫和辐射效应,会超越时空,持久地支配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在师生心灵深处打上学校文化的烙印。所以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一要导向凝聚,引导师生百川归海。凝聚力是衡量一所学校“校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文化建设就要努力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作用,如同“粘合剂”,引导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要同化,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应。学校文化建设要努力以其独立的品格、鲜明的特色和优良的传统作风,对教师、学生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三要激励激发,引导师生扬鞭奋蹄。只有这样,学校文化才不会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化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享受,在师生的心灵留下深深印记,对师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三,学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留下学校传统或者社区文化的痕迹。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息息相通,同时,学校又和学生的家庭密切相关,学校与社会、家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新建学校,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好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地域文化左右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处世态度以及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所以,如果我们无视地域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那么不啻是自己拎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这个地球,只能是异想天开罢了。所以,新校的文化建设一定要把地域文化引进来,使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交融。如果是老校新建,那么,还需要有老校文化的传承,也就是老校文化能够在新校留痕。当然这种传承不应该仅仅是“物化”,还应该是精神的留存。那么如何在新校留下老校之痕呢?我觉得,首先是对老校文化的保存,这种保存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用照片的方式留存文化,用录像的方式留存文化,还可以用叙写故事的方式留存文化。至于老校文化在新校中的体现,我觉得可以通过物理环境的复原、有代表性物件的移入等物化,更重要的是学校精神的传承。同时,学校文化,不仅在校内产生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能对学校的周边环境乃至社会环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辐射功能。所以,学校文化的留痕还要输出学校文化,让学校文化在社区文化中生成。

其四,学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留下学校特色、师生个性的烙印。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学校文化对每一所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相对学校群体而言,每个学校又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策略、价值取向与行为体系,因此,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学校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文化就不同,清华讲究科学、严谨,北大则讲究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北京师大又是另一种文化,讲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突出了师范教育的特色。中小学由于各校的历史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办学的理念不同,各校文化也会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一种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也会深深烙上师生个性的印记。

蔡元培先生说过,“文化是要各方面平均发展的,不是畸形的。文化是活的,是要时时进行的,不是死的,可以一时停滞的。”(《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同样道理,学校文化也是活的,因为文化之“活”,才有学校之“活”,中小学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留痕新建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剪梅·年届七旬常闭门(通韵)
让一个吻 不要留痕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何须刻意留痕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