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语文从理念到文化的建模
2014-04-10马世卫
马世卫
什么是语文?语文教什么?怎样进行语文教学?这些问题一直在讨论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一直在争辩中。语文教师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放弃思考和探索,我们有必要形成自己的看法或者赞同某些观点,在语文教育这条道上坚定地走下去。
简单地说,语文就是语言。说的话是口头语,写的文是书面语。语文意义上的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就是母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及思维方式会深藏在民族语言之中。所以,中国语文也就是中国人的母语文化。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它的住处住着人。思想家和诗人是这个住处的看守,他们通过他们所说的东西而使存在成为言语,并在言语中保持存在。”于漪老师曾大声疾呼:“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文、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文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的组成部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重心在“重道”,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八九十年代重心转为“重文”,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知识课”;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些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人文课”,甚至出现了“课程内容虚无”、“训练项目空置”、“评价体系缺失”的“去语文化”倾向。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语文的本质、本性、本能缺乏认识。殊不知,语文既是知识、技能,更是文化、思想。“没有语言(言语)训练的语文教育,和没有生命情感体验的语文训练,同样都是一种伪教育或伪圣教育”。语文教育始终有两条线:工具的明线,人文的暗线。
如果对“语文是什么”有了明晰的认识,那么对“语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的把握相对而言就会容易得多,或许可以说“语文教学并不难”。语文教学并非是单纯的语文技巧学习和语言技术训练,不能仅仅关注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感悟学习和体验学习,即感悟体验语文的文化内涵和它包含的文化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建构知识、陶冶情感、涵养人文精神,为学生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文化和精神的底子。如果说语文教学主要可划分为“现实主义”(朴实无华,润物无声)和“浪漫主义”(激情流淌,魅力四射)两大流派的话,我更倾心于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在自己笃信和践行的教育理念引领下,让语文教学既简且实,有趣有味,成为“既要符合汉语本质规律,又要体现汉语魅力特色”的“本色语文”。禅宗有所谓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语文教学应努力追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至善境界。
弄清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树立了为学生发展奠基的理念,其实语文教育真的很简单。具体策略如下:
一是树立理念:语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过程就是师生创造生命的生活过程与生命历程,语文人格教育追求的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将语文教育的“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提升到了“育人本位”。“教育的价值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朱自清语)。“作为学科教师切不可局限于学科中的技能技巧,心中须有育人的大目标”(于漪语)。比如引导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首先可让学生了解五言绝句的语言形式,理解诗句具象性的文字,引导学生发现每句诗的字头组合在一起即“千,万,孤,独”;其次引导学生由无鸟飞的千山,无人行的万径,漂浮寒江的孤舟等意象,进入江雪孤寂的意境;最后可引导学生“读出自我”,与独钓者融为一体,感受体验那种孤独的心理状态,把握那种遗世独立的生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格境界。
二是搭建平台:课内外的语文学习都是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与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倡导学生:“读天读地读世间万物,读出自我;写情写景写人生百态,写出个性”。主要立足课内,利用“语文主题学习”的有益做法开展“海量阅读”的同时,还要广泛开展课外语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如建立班级图书馆、“图书漂流”,推荐时文佳作;举办主题演讲,参加诗歌朗诵,开展专题文学鉴赏,写“语文札记”,编演课本剧,等等。
三是激活要素:“激发兴趣、培育习惯、指导方法”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F)主持的“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认为,一个人的阅读素养包括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从阅读中构建意义,从阅读中学习,积极投入有阅读的兴趣四个方面。因此,教师以恰当的方法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习惯,阅读能力就会得到长足发展。
兴趣是根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曾指出:“一般说来,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知,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兴趣绝不可等闲视之。有了兴趣就会专注地学习,专注地学习就会学有成效。
习惯是关键。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的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润。”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叶圣陶先生指出:“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读书之良好习惯”。“播种一种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不无道理。
方法是保障。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今后不需要教。”怎样才能做到不需要教呢?那就是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梁启超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出结果的方法教人。”埃德加富尔断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山东昌邑奎聚街办中以小学总结的“自能学习20法”是较好的借鉴经验。
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搭好平台,整合要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简单语文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