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4-04-10孙宏岩
孙宏岩
【摘 要】学生自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教育。但在学生自治中应注意教师、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学生自治 道德修养 学生发展
学生自治制度最早开始于德国,我国学生自治大约是于上个世纪初发展的。尤其是五四青年运动以后,随着学生思维的活跃,他们强烈反对被压迫、束缚、个性无法得到发展,加上当时杜威的来华讲学,谈论了大量关于学生自治问题,在理论及实践上为我国学生自治提供了指导。随后,我国教育学界专家对学生自治问题从教育、社会、政治等不同角度和视角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我们当前的学校管理都具有借鉴意义,学生自治应当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自治,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改变目前学校管理对学生统得过死的局面,在学生自治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学校的一些关系。
1.学生自治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高高在上,一切的制度皆由教师制定,学生就是被管理的对象,学生需做的就是按照教师的规定听话和服从,不用问为什么,没有理由。教师评价学生也是以听话和服从为标准,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孩子,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常常替学生包办,学生没有自主权,没有发言权。这也是我们的学生总是长不大的根源所在。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自己去找,没有时间自己去想。因此,我们传统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头脑,扼杀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现代的教育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头脑灵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要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让学生自治。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正像陶行知提出的,要解放儿童的五大方面,即解放他们的头脑,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嘴,解放他们的空间,解放他们的时间。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乐意去想,想他们愿意想的事情。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于表达,乐意表达心中所想。解放学生的空间,不让学生仅仅拘泥于一个小圈子里,让他们走出来,开阔他们的视野。解放学生的时间,给他们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做自己乐做的事情,而不是我们占满他们的时间。教师不再是包办者,而是引导者,发挥学生优点,放手让他们做,教师只是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成长,成熟。
2.学生自治要以学生愿意负责,并且能够负责的事为原则
学生自治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由学生管理,是有内容选择的。学生自治,首先要他们愿意,倘若学生不愿意,教师强行让他们去做,会造成他们有逆反心理,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教师以自己的威严让学生自己去做他们不情愿的事,可能造成学生与教师对着干,学生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另外,学生要做他们能够负责的事,学生自治须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若超出他们的能力,即使学生愿意,也会做不好,这会挫败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学生自治要以他们愿意做,并且能够做的事为原则,这样有利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管理中班规的制定,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及执行、监督办法,因为是他们自己制定的,又由自己监督,在管理过程中要比教师单方面的制定有效。利用学生的自我约束,及不能因为自己而影响班级的声誉,他们会加倍约束自己,这种约束是一种内在的动力,而不是外在的强迫。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管理负担,又利于学生集体感的培养。通过自治,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处理好学生自治与学校的关系
学生自治并不是任何事情都是学生自己做,没有一点约束,那样学生自治就变成了学生自由行动,这与我们学生自治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学生自治是在学校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下的自治。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导向,学生自治须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自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自治的道路是正确的,才能不会偏离正确的航向。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治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学生自治应该与学校管理实现有效沟通和协调。通过沟通,不断调整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及时调整学校管理的策略。协调好学生自治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自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对于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更加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3]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陶行知全集(卷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5]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6]王学军,苏堪宇. 试论和谐学校教育的构建,当代教育科学,20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