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生活世界的科学课程开放性研究
2014-04-10严宗昌
严宗昌
在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具有其实质性意义。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努力营造和拓展学生科学自主探究活动的时空,引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校园、家庭、社区、大自然、网络世界。全面开放科学课程,让儿童在生活世界中获取科学信息,让科学教育走进儿童生活世界。
学校的科学课程不仅需要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也需要注重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儿童提供发现和创新的空间,以便进行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因此,开展基于儿童生活世界的科学课程开放性研究具有其现实意义。
一、科学教育应回归儿童生活世界
1、科学教育的基点是儿童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科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溯到生活世界。教育生活世界同教育科学世界相比具有优先性。它把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形式化和片面化。因此,科学教育的基点是儿童的生活世界。
2、科学课程设计的理念应体现出生活教育
美国,萨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编著的《新小学科学教育》一书提出:对于每个学习任务,每个儿童都带来了他或者她的一套生活经验。因此,生活经验丰富的儿童需要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以便保持并挑战他们的兴趣。生活经验匮乏和有限的儿童更需要一个完整丰富的课程以便补偿这些缺陷。科学教育注重以儿童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经验为基础,构建适宜儿童发展的科学活动。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多是以活动为中心,儿童围绕教师预设的活动进行探究,由于教师缺乏了解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常常无法体现一个主题下各科学概念与经验的关注。因此,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
二、科学课程开放性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2、教学形式的开放性3、教学时间的开放性4、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三、当下科学课程开放性的弱化特征及其弊端
当前科学课程不具开放性的特征与弊端表现为:1.教学内容(教材)脱离儿童生活;2. 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3.教学实践活动欠缺致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四、构建开放性的科学课程之策略
1、让科学课程扎根校园生活,开发科学学习资源
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学校要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挖掘地方和学校的科学教育资源,积极开发科学校本课程。学校应定期举办科技节,展示师生的科技作品,开展评比竞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低年级开展科学游戏,如踩影子游戏、手影游戏、玩磁铁游戏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考察等活动。
2、让科学课程走进家庭生活,帮助学生实践科学知识
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儿童生活中的科学课堂,而父母就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学资讯信息;鼓励家长和儿童一起对家庭饲养与植物种植的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3、让科学课程走进社区生活,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社区生活丰富多彩,社区科学资源也非常广博。社区的科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植物园、动物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等。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社区生活,围绕某一科学专题,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4、让科学课程走进自然生活,使学生体验科学乐趣
科学教育应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而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发现自然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比如,引导学生探究青蛙的生长发育,蚯蚓、蚂蚁的生活习性,采集树叶制作叶脉书签、植物标本、树叶画等。
5、让科学课程走进网络世界,支持学生搜集科学信息
当今世界是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本研究认为,科学的学习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支持学生搜集科学信息,学习科学知识。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
基于儿童生活世界的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就是要引领儿童走进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大自然、网络世界,去探寻更多的科学奥秘,研究科学问题,提升科学素养。因此,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生活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