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动力研究

2014-04-10王晓梅WANGXiaomei张利辉ZHANGLihui王鸿梅WANGHongmei

价值工程 2014年9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河南省城乡

王晓梅WANG Xiao-mei;张利辉ZHANG Li-hui;王鸿梅WANG Hong-mei

(①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454000;②南阳理工学院,南阳 473000)

(①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②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yang 473000,China)

0 引言

19 世纪80年代初期,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使用“社区”一词,他认为社区是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20 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G.A.希莱里在分析、比较一些社区涵义的概述的研究中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地域、共同的纽带以及社会交往是构成社区概念必不可少的要素。可见,社区的概述涉及到地理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以及社会心理要素等方面,它通指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共同利益和共同特征且相互联系的社会群体。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为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要求、广泛参与、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合并、集约发展的方式,运用新的建设方式和标准,组建而成的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

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压力

国家发展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潜在压力。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经的社会发展阶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提升全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水平由各地快速的经济发展来保障。为此,在国家政策目标的要求下,河南省必须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撑力

强有力且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不断完善的政策保障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支撑力。我国2012年经济总量约52 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财政收入11.7 万亿元,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4.47 万亿元,年均增长23%。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近几年,河南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河南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生产总值29810.14 亿元,同比增长10.1%,经济增速高出全国2.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也平稳增长,总收入达3282.8 亿元,同比增长15.1%。河南省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和财政收入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形成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引导机制,成为河南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务院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以支持农村农业的发展。河南省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法规,出台了《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草稿)》。

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牵引力

先进试点经验的指引和科学政策方针的指导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持续牵引力。自国家推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至今,试点地区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和帮助下,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运营中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江苏省苏州市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逐步改善和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突显“三形态”优化城乡布局、“三集中”优化土地配置、“三置换”保障农民权益、“三合作”巩固富民根基、“三保障”为民排忧解难、“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民共享成果、“现代农业”提升基础产业等七大亮点。成都市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的改革取向,以“三分离、两完善、一改进”为基础,完善农村新型治理机制。初步建立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有效地化解了“被自治”、“被民主”的问题,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机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社会和谐,形成了良好局面。河南省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区的运行实践及成果也证明了在河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可行性。省内外成功的试点区经验为河南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奠定了实践基础。

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助推力

农民的心理期望、自身的资金支持和改善能力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强大助推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当人们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时,将会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也蓬勃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被解决,农民的需求也已从过去的温饱需求转向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城市待遇。农民未来的期望就是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健全医疗保障、教育制度、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等方面。农民渴望配套设施齐全、抗灾能力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便捷的道路,良好的教育和就业环境。近年来,在政府惠农政策的辅助下,农民农业经营得到改善,外出务工人数增多,自营者增多,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有改善生活条件的能力。在村庄整合和搬迁中,涉及到住宅购置费用。若尊重农民意愿采用统建或自建的形式,建造农民满意的多样式的房屋。且在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和国家住房补贴后,农民经济负担可承受范围内,农民愿意就近搬迁。农民支持、拥护并渴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此来改善现在的生产生活条件。

河南省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和目标下,在资金、政策,试点经验上已逐步具备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基本能力。体民意、符民情、护民利,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和政策扶助,有效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将有利于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1]乔成邦.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功能及建设路径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2,9.

[2]王红星.试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新农村,2012(11).

[3]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00-204.

[4]陈建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保”转“城保”——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个案研究[J].农村经济,2012(1):68-73.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河南省城乡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城乡涌动创业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回顾和思考
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