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 循环法的建筑工程施工计划管理
2014-04-10王秋WANGQiu
王秋WANG Qiu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郑州 450000)
(The 1st Engineering Co.,Ltd.,MBEC,Zhengzhou 450000,China)
1 建筑工程施工计划管理的全过程
建筑工程施工计划管理是项目管理最关键的环节,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所进行的管理,目的是保证项目能在满足时间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总体建设目标。在建筑工程施工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施工在某个阶段或某个工序的实际进度常常和计划进度存在偏差,需要及时收集整理工程现场进度情况,通过对实际进度进行分析、比较及时发现存在的偏差;针对具体的偏差找出相应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结合计划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和改进,保证工程实际进度在受控状态下进行。这个过程实质就是一种不断的计划、执行、检查、分析和调整的循环过程。
2 PDCA 循环法的基本内涵
PDCA 循环最早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W.Edwards Deming)提出,也称为“戴明循环(Deming Cycle)”。它实质是在管理活动中,为提高管理质量和和管理效益,所进行的循环过程。
PDCA 循环一般可分为4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订计划(Plan),包括确定方针、目标和活动计划等内容;第二阶段是实施(Do),主要是组织力量去执行计划,保证计划的实施;第三阶段是检查(Check),主要是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找出偏差;第四阶段是处理(Action),主要是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偏差纠正措施。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 循环中去解决。是标准化运转、大环套小环、周而复始、以螺旋上升式提高的系统。PDCA 循环的基本内涵是:工作之前要进行策划;然后将计划付诸实施;在对实施情况及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处理。它是由提高每一过程质量到提高总体质量的循环反复,是企业力求“打破现状实现管理突破”螺旋上升的过程。
3 基于PDCA 循环法的建筑工程施工计划管理体系
施工计划管理体系包括施工计划的编制、计划的执行和控制、计划的检查和分析、计划的调整和反馈一系列完整的过程,该过程持续的、动态的。
3.1 PLAN 阶段(计划):施工计划的编制 该阶段是PDCA 循环系统的起点,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3.1.1 收集编制依据资料。①施工总承包合同。施工计划的编制依据首先是与业主签订的施工总承包合同,在施工总承包合同约定的工期范围内,将工程部位层层分解,细化节点目标,以满足合同总工期要求。②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在确保总工期的前提下,施工计划的编制须结合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用以组织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文件,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整个施工现场布置部署,人员配备,机械设备安排,材料供应,环境保护,施工方法案都由此确定。③结合人材机等资源实际情况。计划的编制必须符合现场人材机等资源实际,与实际脱钩将无法执行。如以XX 铁路项目为例,编制移动模架现浇梁施工计划时,正值春节期间,考虑到农民工返乡人员减少因素,则施工计划就应该适当酌减;否则排了也完不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1.2 确定编制目标及原则。①以节点工期为目标,做到好中求快,提高效率。所有施工计划将围绕节点目标进行,通过节点目标确定每一道分部分项工程的完工时间。有了节点目标作为依据,一切后续施工任务都会有目的、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②坚持合理的施工顺序。施工顺序是保证现场施工有条不紊、安全文明进行的首要条件,可最大程度的提高施工效率。在充分考虑全场施工任务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可采取多点分散作业,合理交叉施工,提高施工效率。③突出重点,保证优先。所谓重点,就是指为工程施工服务的主要生产设施,或是制约工程竣工的关键性部位,或是会影响全场施工衔接的单位工程等方面的项目。但是,在考虑重点时,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注意各分部工程交叉协调性;二是注重重点工程的动态性。随着工程进度的不断推进,有些施工重点是在不断变化的。④遵循综合平衡,齐头并进,均衡施工,留有余地的原则;保证施工的连续性、衔接性、整体性,讲求经济效益。
3.1.3 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编制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需要将计划层层分解,做到控制目标明确,以利于下阶段的执行;可按照时间分解,将总计划逐一分解到月、旬、周、天,明确每一天该完成多少工程量;也可按施工阶段分解,突出控制节点,特别是关键性重难点工程;还可按施工队伍分解,明确各作业点自己的目标和责任以及在某一阶段应该完成的工程进度。对工程任务进行划分,并制定详尽的月计划,具体分解到旬、日,对制约施工进度的关键工序又进一步进行细化,对所用时间、工程量及资源进行量化,设定成若干个进度子目标。
3.2 DO 阶段(实施):计划的执行和控制 在实施阶段,就是按照已制定的施工计划目标,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并按照各种资源的配置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3.2.1 建立管理职能部门。组织计划的实施,需要先建立一个部门去组织实现这项任务。作为工程施工项目,计划落实的主管部门一般为生产调度,主要责任人为调度长。生产调度是对施工现场进行统一协调配合的部门,也是计划落实的职能部门,需配备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好、对施工各道工序了如指掌的人员。
3.2.2 选择可靠的施工队伍。有了职能部门,还需有精兵强将来执行任务,这里的精兵强将即为施工队伍。在选择队伍时,首先要确定工作内容,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选择有施工经验的队伍;其次要确定工程量,根据计划内容及施工组织大致需投入的人力资源,合理确定要选择施工队伍数量,从而确定每支队伍的大致工作量。选择的施工队伍应该诚实可靠、信誉等级好、资质齐全、有施工经验,且应该是善于应对施工难题、有一定的垫资能力、能解决施工中的突发状况的队伍。
3.2.3 逐级计划交底。施工计划的实施是全体人员的共同行为,实施逐级计划交底制度,让所有参战人员了解其所承担施工任务的内容、目标时间及实施方案,使管理层和作业层协调一致,将计划变成全体人员的自觉行动;可根据计划的范围选择召开全体职工会议或各级生产会议进行交底落实。
3.2.4 安全质量是重点。在计划执行前,提前做好施工方案并进行评审。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对施工安全应紧盯不放,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治,加强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重点部位的巡查监控,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完善,确保安全质量可控。
3.2.5 制订节点考核制度。将计划分解后,还应制订节点考核目标。考核目标应有奖有罚,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紧迫感。考核目标可能以形象进度为依据,也可以以产值为依据。节点考核目标不宜定得过高。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个人的工作潜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为目标共同努力。
3.3 CHECK 阶段(检查):计划的检查和分析 该阶段是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否满足预期目标。在检查中,必须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统计报表是计划执行情况的最终体现。通过定期收集相关数据,派专人到现场检查计划实际执行情况、定期召开现场会议,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统计、分析,形成资料一旦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符,即出现进度偏差时,寻找偏差原因。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分客观和主观因素两种,客观原因主要为资金影响、图纸不到位、变更设计、不可抗力、其他不可预见因素等;主观原因主要为施工组织不当、计划安排不合理、指挥协调不当、安全质量事故影响、其他人为因素等。
3.4 ACTION 阶段(处理):计划的调整和反馈 该阶段是PDCA 循环系统螺旋上升、水平提高的关键、核心阶段。
①计划的调整。针对计划检查阶段发现的客观影响因素,诸如设计变更、自然影响、不可抗力等,为保证施工计划的实施,需要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现场实际,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②计划的反馈。计划执行结果的信息反馈是计划管理中的很重要的环节。统计资料形成后,一方面,需要将执行结果反馈给业主、监理、作业队等相关各方,另外,对于有偏差的相应施工队伍,需要总结经验或整改落实。对于超额完成计划的队伍,应对其所采取的新的组织方法、施工中的小技巧等要宣传推广采用;对于因主观原因引起的进度缓慢,需要予以纠正、整改,以便更好地执行下一阶段的计划。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 循环中去解决。比如XX 铁路项目在编制现浇梁施工计划时,移动模架共有8 套,每套模架合理施工周期为15 天/孔,则月计划安排为16 孔。但在月中旬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时,发现仅完成现浇梁6 孔,通过查找原因发现,在8 套移动模架中有4 套为改制移动模架,改制移动模架因在施工过程故障频出,未按计划周期完成形象进度,是影响计划执行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对改制移动模架的维护和保养进行重点关注,并派专人负责,提高改制模架施工效率,使计划能如期落实到位。
4 结论
建筑项目施工计划管理对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建立PDCA 循环体系,从编制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计划、调整计划等几个阶段的不断循环,以施工计划为准绳,经常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对检查中发生的偏离计划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据以修改计划,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计划的循环;不断实现计划目标,使施工计划管理螺旋式上升;进而实现总体工期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章勇武,马国丰,尤建新.基于PDCA 的隧道施工进度柔性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5):733-736.
[2]任国元.PDCA 循环方法与危机管理[J].嘉兴学院学报,2001(3).
[3]赵楠.浅析建筑企业的施工安全[J].价值工程,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