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实验(训)室建设规范化策略研究
2014-04-10强伟纲
强伟纲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江苏 无锡 214121)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教育形式,造就数以千万计高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具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就业技能以及通过高等教育积累的专门化知识底蕴。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高职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因此,加强实验(训)室建设的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1]。
1 构建适应高职实践教学规律的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一般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训练,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随着“双元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提出,实践教学不是简单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而是作为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与能力内化为职业素质所必不可少的、独立的途径与形式。所以,高职实践教学是指为了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2]。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比重也逐步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时数约占总学时的50%;原有的课程实验、专用周等实践教学形式逐渐转变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类型也主要分为课程实训、顶岗实训、综合应用实训和毕业实践。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尚不能适应实践教学改革,存在实验(训)室的建设和规划缺乏整体性、实验(训)室布局和资源配置不甚合理、设备重复购置与闲置、开放共享困难、运行机制僵化等问题。
鉴于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应成立校一级的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1)审定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实验(训)室建设规划、制定政策、完善制度,支持和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2)协调、解决学校及院系层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遇到的问题。
教务处履行对实践教学的宏观管理职能,成立实践教学科,具体负责:(1)制定各实验(训)室的管理细则;(2)负责全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检查、管理和调控;(3)与设备管理处共同负责实验(训)室建设的审批、立项、设备招标、绩效考核等工作。
建立院(系)二级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院(系)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实践教学工作,主管教学的院(系)负责人具体负责本院(系)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组织与实施工作,负责实验(训)室建设的申报、论证及建设等工作。由教学质量监督部门牵头建立实践教学监控系统,加强检查、评估和信息反馈,并引入社会力量,对实践教学实施全程、全面监控,推进实践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通过实践教学管理职能的分解,实行纵向权力结构的调整,使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责下放,确立院(系)的管理主体地位,明确各部门在实践教学各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为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提供组织保障。
2 制定与专业群相适应实验(训)室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项目,既是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核心要求(顶岗实习、专业课程做中学、双证书制)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群各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
实验(训)室是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训基地的基本单元。在校内实训基地中,除某些有特定教学要求的单项实验室外,应建设用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岗位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训练的基础实训室;再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技术或服务领域,将专业实训室整合为若干技术或工程中心,满足基于工作过程和技术综合应用的实训要求。通过深化企业与专业的合作,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在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为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满足专业群内学生共性的实践训练需要与专门化的、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训练要求,必须增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以达到实践教学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的契机,从专业群实践教学的要求出发,围绕实训基地建设,做好学校实验(训)室建设规划。实验(训)室建设规划一般以5年为一个周期,并把重点放在近2年的规划上。规划制订后,每年要进行修订,以使规划更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财力和技术发展的要求,更符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规划的制订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超前理念和全局观,而且规划要有可行性,应是经过不懈努力后可以实现的。
针对单个实验(训)室的发展规划,要尽可能量化指标,依据适用专业、学生规模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来配置实验用房面积、设备台套数、开设实验项目数、指导教师数量等具体指标。在制订建设规划时还要规划实验(训)室的开放管理,使实验(训)室对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开放;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和教学资源,以及校企联合组织实训教学,为学生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等。此外,发展规划还要包括自制设备的开发、实验(训)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的规划[3]。
3 实施项目管理,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PM)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高职实验(训)室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实行项目管理是明确责任并进而有效控制投入、保证项目建设的客观要求[4]。对高职院校实验(训)室建设的管理应贯穿于项目立项、项目实施、经费管理、监督与检查、项目验收等各环节,实现全过程跟踪管理,克服“两端紧、中间松”的缺点,监控项目的执行过程,及时调整和优化项目的运行,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保证建设目标的达成[5]。
为了配合项目管理的实施,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实验(训)室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负责人应由实验(训)室所属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全面负责和协调实验(训)室建设工作,着重对项目计划和建设目标进行质量指导与控制。项目组其他成员也应具备一定专业背景。当然,项目负责人制度的实施也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如:项目负责人培训制度、津贴制度、经费审批制度等。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建设项目管理团队,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验(训)室项目建设的有力保障。
4 引入量化指标,规范立项论证
高职院校实验(训)室建设的关键措施之一是立项申报材料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对立项工作的论证要做到科学、规范。引入定量分析法,不仅使立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而且便于项目建设过程的控制,也使项目建成后的验收有充分依据[6]。
实验(训)室建设项目负责人应组织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对建设项目计划所涉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进行调研、论证,优选设备的规格、型号、具体参数、价格、生产厂家等,明确设备所能承担的教学、科研、服务功用。建设项目申报书中必须有建设理由、效益分析等内容,重点是:实验(训)室承担哪些课程的实验教学;之前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手段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建设项目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使用率的估计;具体的技术服务内容或可预期的物化产品[7]。
高职院校要由教务处、设备管理处等职能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建设项目的论证。论证内容应包括:(1)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2)申购的设备是否满足建设项目任务书中所提出的设备功能要求;(3)申购设备是否具有先进性、示范性;(4)申购设备具体配置是否合理,相关附件、备件等是否配套;(5)申购设备的台套数是否能满足要求;(6)申购设备的拓展性、社会服务功能是否符合需求,是否有利于升级和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7)设备的维护是否易行,是否存在污染环境等弊端;(8)设备的使用寿命、工作环境等是否符合学校的总体要求。各项目负责人及建设团队应该对专家组在论证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或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项目论证结束后,以书面论证报告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建设的具体任务及有关量化指标,明确项目的最后成果,明确各子项目成果的标志,并形成项目建设任务书,以便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当然,对不同类型实验(训)室建设的论证工作要有所侧重,如对于新建的实验(训)室,论证应该是全方位的,要求也最具体;对于实验(训)室的扩建,主要是对新增仪器设备是否符合教学实际需求以及对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对于实验(训)室的改建,则对功能的拓展与现有基础的匹配、新增实验(训)项目能否引入行业新标准、企业新技术、生产新工艺、管理新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证。
5 明确标准,规范验收程序
项目验收是实验(训)室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证项目效益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要坚持实验(训)室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制定合理的项目验收标准。项目验收标准一般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书中相关量化指标;国际惯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和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等。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是工作成果,工作成果是项目实施的结果,项目结束时提交的工作成果要符合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负责人在无特殊情况下必须按时完成实验(训)室各项建设任务,及时向学校职能部门提出验收申请报告。教务处与设备管理处等职能部门组织验收小组负责对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验收的重点是对项目的工作成果进行审查,例如是否完成建设任务书中的具体建设目标、建设方案、预期效果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等[8]。学校要对完成情况较好的项目进行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项目限期整改。对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或工作成果与建设目标差距较大的实验(训)室项目负责人,要追究其相关责任,并责令在限定时间内的完成建设任务。
6 基于绩效考核,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高职院校要制定量化的实验(训)室绩效评价体系,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对实验(训)室建设项目进行考核与评价,进行定期的跟踪调查。通过对实验(训)开出率,教学项目的新增与改进,对外进行培训与技术服务项目,科研成果,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共享度、开放性,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环境的人性化建设等方面综合评价,形成绩效考核报告。绩效考核有利于职能部门和实验(训)室所属教学部门改进和加强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管理,有利于为新增建设项目的立项决策和项目资金支出预算提供重要依据。
7 完善设备维护维修管理机制
实验(训)室设备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的重要支撑条件,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是衡量实验(训)室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实现实验(训)室功能的最大化,高职院校要彻底改变“重购置,轻维修;重使用,轻管理”[9]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管理责任制、日常维修维护机制等。学校每年应根据设备资产的总额确定一定比例的专项维修经费,完善维修申报和审批程序;实行实验(训)室设备定期检查制度和维修维护专人负责制;鼓励有设备维护维修专长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学生进行设备常规维护维修工作并给予报酬。
实践教学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10]。高职院校要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管理体制上突破传统模式,加大综合性和创新性项目的开发力度,营造开放、共享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11],通过实验(训)室的规范化建设,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 张桂莲,唐启源,张海清.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3):122-124.
[2] 孙淳.高职专业调整设置需注意的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11-113.
[3] 赵丽杰,陈作明.高校如何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77-181.
[4] 孙扬.高职实验室建设改革:项目管理运用[J].改革与开放,2009(5):189.
[5] 潘涌璋,唐启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146-149.
[6] 张家栋,李士明.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特点分析及应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
[7] 朱军,周建军.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205-206.
[8] 陈作明,魏伟.高校实验室建设立项管理初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2):134-136.
[9] 刘爱民,倪光峰.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管理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76-378.
[10] 强伟纲.浅谈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改革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148-149.
[11] 姜丽伟.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