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原则和规律 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
2014-04-10徐善东
徐善东
(北京大学医学部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北京 100191)
高校实验室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1],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对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具有高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方针的实施,高校实验室呈现出功能多样化,管理信息化,内容趣味化、动态化,技术复杂化、现代化等特点[3]。为适应这些变化,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和机制,从国内外关于实验室管理的经验来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共同的规律和原则,并以此来指导我们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
1 实验室管理工作应以服务师生为根本
在高校的竞争中,软环境和软实力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谁的服务好、服务及时到位,谁就占有一定优势。北京大学医学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历来强调优质服务。随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心件”工程。“心件”与“硬件”、“软件”相对应,是指需要用心去倾听群众的声音,并与群众进行良好沟通,寻求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真正以人为本、为民着想,最终服务于人民的事情。而服务就是“心件”工程,它不是为业绩或名声而做的表面文章,更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式运动,而是每一天应做的、无处不在的事情。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既要为实验室提供制度、政策的保障,也要提供设备环境的保障,尤其应加强“心件”的工作,时刻关注师生的需求,关注实验室本身工作的需求,做到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比如,在面对新问题、制定新的管理办法时,出发点是有利于管理部门和人员,还是有利于师生员工?这是一个很容易忽略,但确实存在的博弈命题,也是检验管理者服务意识的试金石。
在面对各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工作时,管理者尤其应该注意服务的细节,应时刻检视自己,如在工作中是否存在冷漠、不理会、无情、鄙视的态度,是否存在“机械人”式的服务,是否缺少人性化服务。比如管理人员如不直接到实验室了解真实情况,缺少与师生直接的沟通,结果就会导致误解和相互的埋怨。
最关键的是管理者不能指望一线的教师对所有政策都能了解得很清楚,对所有的工作都能做得没有漏洞和缺失,所以实验室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精细化服务就是无微不至,更加关注细枝末节的“小事”,不以小事而不为,在细微之处见真诚,使用更加生动、灵活的方法为师生提供服务[4]。精细化服务应该能做到“太上,不知有之”,在教师不知不觉中,管理者把应该做到的事情都做了,而不用教师前后跑几趟或者催问很多次才能办好事情;或者,至少应该做到“其次,亲而誉之”——就是通过努力,让师生得到满意的服务。管理者不但要有服务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服务的心态”,使为别人服务成为一种习惯。
2 实验室管理工作应以规范科学为标准
高等院校实验室的日常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而因科学规范管理不够而散失的隐性效益往往被忽视,甚至出现许多安全隐患[5]。如果说安全和质量是实验室的生命线,那么规范和科学就是实验室管理的黄金法则。实验室管理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是健全各项制度,如安全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管理规定、实验用品(样品)管理规定、资源共享管理制度等。
单从人员管理的角度,可将管理分为2大类:一类是要求实验人员遵守的基本管理规定,即外部管理制度;另一类是要求实验技术人员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即内部管理制度[6]。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实验室,尤其是一些特殊专业和功能的实验室,如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病毒微生物实验室等,国家相关部门已制定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对实验室功能设置、安全保障、质量控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高校制定具体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基础和指导。
在实验室内部管理上,有的高校实验室开始建立并执行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SOP是指实验室按照国际通用或者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根据自身实验室的具体条件制定的操作规程,它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使用范围、引用文件、试剂材料、仪器设备、实验步骤、仪器设备操作条件、计算公式、方法的定量检出限等信息[7],要求所有进入该实验室的实验人员均须按SOP操作,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从发展的角度看,实验室对所有的检测项目建立SOP是大势所趋,尤其是教学实验室。应该让学生了解每一类型实验都有非常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培养其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科学品质。
规范对于实验室安全工作尤其重要。国家管控的危险化学品和实验用品的采购、运输、保存、使用,危险化学废物的处理等都有严格规定,实验室务必严格管理、规范操作,避免因不慎而产生严重的生命财产安全后果。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规范培训,可以增强人的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8]。浙江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采用“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系统和校园身份识别防范系统”等,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9]。
3 实验室管理工作应以学习创新为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新世纪,管理者如果不学习新知识,就跟不上新形势,管理工作也将落后。从另一个角度讲,学习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一个称职的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如现代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管理的基本方法等),也要深入了解所在单位实验室的专业特征、发展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等,以期在管理工作中逐渐融入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帮助实验室人员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有句名言:处处留心皆学问。每个单位、每个实验室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件事情也不尽相同,对同类事件的处理方式可能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只有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学习之心,认真对待、用“心”去做,才能真正体现管理的“以人为本”。
从实验室管理层面讲,当前各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各具特色。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高校有119个。根据所调研高校的情况,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主要有3种:一是直接依托高校建立的二级独立行政实体;二是依托于高校二级学院的行政实体;三是依托于一个或多个学院的虚实结合的科研体[10]。
3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但都是高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形成的管理模式。到底哪种模式更好,很难做出明确判断,这就需要各高校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高校也要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逐步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现在很多高校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言必谈“2011计划”。“2011计划”是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国家推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1]。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在2013年度“2011计划”推进座谈会上谈到:“要处理好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之间的关系,近期的工作重点,特别是中心建立的头几年,机制创新和改革将会占有较大比重和份额,只有把机制建好了,能够实际运行起来并且产生效果了,才能逐步看到它开花结果。”
从目前已经逐步建立的协同创新中心来看,不管是科技创新还是机制创新,对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应该以此为重要契机,在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人员聘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敢于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逐步实现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进而带动整个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4 实验室管理工作应以协调合作、有效执行为保障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部门,但实验室管理职责仍需要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完成。例如:实验室的规划、建设、装修改造需要后勤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实验室的评估、评审与教育部门、科研部门密切相关;实验室人员的聘任管理需执行人事部门的政策;实验室相关经费管理由计划财务部门监管或负责;实验室安全与保卫工作需要消防部门的联动。实验室主管部门要处理好3种关系:一是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如前所述);二是要充分发挥院系的作用,因为他们更接近一线,了解实情;三是要处理好与其他职能部处的关系。一般而言,实验室主管部门有首问责任,要协调与协同各部门做好实验室工作[12]。
对高校外部而言,随着社会服务的扩大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趋势,与实验室有关的各种社会服务也逐步增添了新形式、新内容,实验室管理部门与实验仪器设备供应商的关系、与实验用品供货商的关系、与服务对象关系也有了不同以往的内涵,需要实验室管理部门以服务、合作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共同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做出努力。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建立“实验用品询购平台”过程中,非常注意与实验用品供货商沟通,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保障供货商及时结算等权利。有了供货商的积极配合和多部门的联动支持,实验用品询购平台开通以来,效果良好,确实对采购试剂、耗材等实验用品有效加强了监管、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提升了服务水平。
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当一项工作决定涉及不同主管领导或多个部门时,不知该由谁来执行这个决定以及如何执行。如果说管理是一门科学,那执行应该说就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决策在不同的单位或者在同一单位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这里面有沟通的问题,然而更关键的是执行力的问题。提高执行力的20字秘诀是:“结果导向、自我后退、注意细节、不找借口、简单重复”,很值得我们体会、理解和深思。如“不找借口”,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需要“得罪”一些人,需要阵痛,其效果也不是能够短时间内显现的,但是作为管理者,不能因为困难而找各种理由退缩。再如“简单重复”,有人说在制度完善、运行良好的环境中是体现不出管理水平的,只有在面对危机和风险时,才能真正体现。但是管理工作大多并不是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进行,很多就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可就在这种简单重复中才能彰显一个人的情商、智力和管理才能。最优秀的管理者是能把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始终做得完美而不厌其烦的人。
[1] 肖晓华,赖天华,李成富,等.抓住新校区建设的机遇,做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34-137.
[2] 喻晓.浅谈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以高校实验室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18):54.
[3] 韩宇男,吴伶锡,周并举.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24-227.
[4] 李黎.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EB/OL].(2012-09-11)[2013-08-2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18d97c01019c8x.htm.
[5] 庞琨.高校实验室规范化持续管理的重要性[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20):67-68.
[6] 潘清,杜菁,刘文艳.精细化管理提升高校技术人员执行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189-191.
[7] 褚庆华.建立标准操作程序的重要性[EB/OL].(2009-03-06)[2013-08-28].http://bbs.foodmate.net/thread-254690-1-1.html.
[8] 王冰,周围.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87-189.
[9] 王国强,吴敏,斯舒平,等,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80-185.
[10] 王超.国内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210-213.
[11] 百度百科.2011计划简介[EB/OL].(2012-05-02)[2013-08-28].http://www.edu.cn/2011jihua_12229/20120502/t20120502_771846.shtml.
[12] 郝云忱.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新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8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