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亡教育应走进我国中小学课堂

2014-04-10曾琴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命课堂教学课堂

曾琴

死亡教育应走进我国中小学课堂

曾琴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死亡教育走进我国中小学课堂,是促进学生充分认识死亡与生命的关系,感悟生命,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死亡教育的内涵,走进我国中小学课堂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旨在引起中小学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死亡教育 中小学生 课堂教学

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不但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还给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在过着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抗挫力较差的人,心理变得十分脆弱,一遇问题就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活着不如死了好”“活着没意思”的悲观念头,生命意识淡薄。这种现象不但在成人群体中存在,而且在我国中小学生群体中也是屡屡可见,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死亡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尤为迫切。

一、死亡教育的内涵

1.死亡教育的定义。

所谓死亡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教学过程,从教授死亡,濒死与悲伤等主题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建立积极正向的死亡态度,以及培养面对与处理死亡相关事件的能力,达到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目的。

2.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1)认识生命与死亡的关系;(2)对死亡现象形成怎样的态度;(3)掌握人类生命历程的规律;(4)面对亲朋好友的死亡,如何调适自己心理。这几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3.死亡教育的目的。

通过死亡教育,让中小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死亡态度,勇敢的正视死亡,恰当地处理发生在身边的不幸事件,珍惜生命,关爱生命,避免轻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多为社会做贡献,充分展现生命的价值。

二、死亡教育走进我国中小学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死亡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由于不少中小学过于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人文学科知识的培养,学生的死亡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表现在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生与死等方面出现许多困惑,容易产生消极轻生或寻求死亡刺激的危险行为,这些行为需要我们加以疏导和控制。虽然,一些中小学校为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开设了一些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心理健康教育与死亡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学生情绪情感层面进行疏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而死亡教育则是要求中小学生正视自己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种挫折,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确立生命有限的观念,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所以,死亡教育也是实现学生思想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死亡教育促使中小学生学习和探索死亡的心理过程,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

法国哲学家蒙田曾说:“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这凸显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有人死亡,成人一般不会对孩子直接讲“死亡”二字,而是用“走了”“到人间天堂”“到极乐世界去了”等话语向孩子隐瞒死亡事实,致使孩子对死亡一些自然现象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其本质,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死亡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通过死亡教育,学生能把握有关死亡的知识,认识到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的历程,是不可违背的自然发展规律,从而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正视人类生老病死的问题,为自我、亲人、朋友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坦然面对人生,面对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担忧和恐惧,形成一股珍爱生命的强大动力,健康地投入到自我生命的创造活动中去。

3.死亡教育能帮助中小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提高生命意识。

死亡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能使他们明确自身对家庭、社会担负着的重要责任。我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社会化的高等动物,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人活着不单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家庭、社会,对他人、社会、家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中小学生并没有理解生活的真谛、死亡的内涵,一遇失败就选择逃避自己肩负的责任,把痛苦留给家人和社会。如在2013年高考中,四川内江市某中学有一学生,平时学习较刻苦,成绩较好,但由于各种原因,在高考中出现失误,当一拿到成绩单时,发现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纵身跳楼自杀,给家人、学校、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良影响,这种现象在其他中小学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果在中小学生课堂教学中渗透死亡教育,让学生对死亡进行解读,明确自己是各种责任的承担者,就会改变逃避现实和责任的懦弱行为,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提高生命意识。

三、在中小学课堂实施死亡教育的策略

死亡教育与课堂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这一个突破口提出以下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我国中小学生自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当我们从身边、报纸、电视中得知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时,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和严峻的现实,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生这些现象,一是因为我国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不能认识死亡的本质、死亡与生命的关系,生命意识淡薄;二是因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偏差,与死亡相关的知识教育缺乏,他们的生命没有被重视与尊重。因此,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死亡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让他们理解死亡与生命的关系,认识到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发挥自己的内在能力,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人的死亡,从而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死亡教育内容。

在中小学生课堂教学中,开展死亡教育的目的是让中小学生通过对死亡的理解,体会生命的重要意义,这与生命教育具有一致性,为了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正确面对人生。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可变性,对事物理解的不深刻性,容易对死亡产生歧义;加之,他们知识经验缺乏,接触讨论有关死亡的机会也较少,对死亡概念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并不一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此,在进行死亡教育内容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动机,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水平,注意配合其死亡认知的发展,尽可能选择他们能理解、意识到的死亡相关议题进行教育,减少死亡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如选择与中小学生贴近的一些因为父母管教太严、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习压力大,自己无法承受而结束生命的案例进行教育,让他们凭借现有的知识能力理解、分析、判断,感悟生命。

3.采取合理有效的死亡教育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死亡与生命的内容,通过放录像,阅读报刊杂志的一些案例,开设讲座、小组讨论等各种活动进行死亡教育,让中小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开展“正视死亡,珍爱生命”的一些主题活动,教师可选择《阳光总在风雨后》《隐形的翅膀》等一些关于生命的歌曲;也可从生活中选择中小学生轻生自杀的典型例子去教育学生,激发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培养生命情感、生命意志。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从歌曲、自杀案例中,理解生命与死亡的关系,正确看待死亡,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不轻易放弃生命,坚强面对困难与挫折,热爱生命。

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死亡教育,当前还处于一个初步尝试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如死亡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教材问题,如何处理死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等问题都还有待我们去研究。

[1]王翔.浅谈“死亡”教育[J].科教文汇,2008,(09中旬刊).

[2]郝艳华,吴群红.死亡教育——健康教育的新课题[J].医学与社会,2001,(04).

[3]唐庆,唐泽.死亡教育漫谈[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4,(12).

[4]伍天章.我国开展死亡教育之我见[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04).

曾 琴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副教授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生命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