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以扬州市为例

2014-04-10燕淑梅段培鹤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扬州历史建设

燕淑梅 段培鹤

浅谈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以扬州市为例

燕淑梅 段培鹤

扬州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体现在扬州的现代城市发展中,诸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因素都在或隐或显的影响着整体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进程。这在中国各地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别是在持续快速拓展现代文明的今天,保持并发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优秀基因,避免城市建设的同质化,彰显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之路,启示性越发明显。

城市建设 扬州 历史文化 同质化 特色经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与镇江、南京相望,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扬州的建城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古邗城的筑造,境内有高邮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现代扬州城市环境宜人,景色秀丽,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进入21世纪,在不断发展现代化交通、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并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扬州整体的城市建设更注重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并重,深入发掘自身的深厚历史文化,凸显软实力的打造,在取得城市现代化建设瞩目成就的同时,在古城保护、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繁荣等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一、扬州的历史文化

作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拥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自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以来,扬州几度盛衰,曾是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也曾经作为隋唐乃至明清时的“东南第一大都会”,素有“扬一益二”“雄富冠天下”之称。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都为扬州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人文荟萃,风物繁华,扬州不仅吸引了大量客商驻足兴业,更招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话名著,可观的经济活力与源源不断的人文才智结合,在扬州城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雅致园林和文人墨宝。就以历史悠久的瘦西湖为例,十里狭长的湖区两岸,广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营造出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圣境;向左右延展,观音山上遍布寺院,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佳绝处;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以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还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星罗棋布,点缀其间。厚重的历史积淀,使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成为目前国内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仅市区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48个,其中个园、何园、普哈丁墓园、隋唐宋扬州城遗址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让扬州整座城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扬州以独特的开放包容,吸引并积淀了厚重璀璨的地方文化。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沈括以及新罗的崔致远、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等众多海内外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旅行家等都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也在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方面,积聚了现代扬州仍然引以为豪的丰富文化资源,成为了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同时,扬州还是一个曲艺之乡和典籍印刷中心,清代形成的扬州戏曲、评话、书院、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颇为兴盛,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更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二、扬州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现状

1.扬州的现代城市发展思路。

近十年来,围绕“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总体目标,扬州的城市建设以“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为核心,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着力提高建设水平,培育和强化城市“水、绿、冈、城”一体的空间格局和人文与自然景观紧密交融的城市意象,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底蕴、古城风貌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历史古城、文博名城、活力水城、宜居绿城、秀美景城”。

2.扬州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

首先,是全面强化古城历史遗存保护,彰显扬州固有的历史之美,实现城市建设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全面开展老城区文保建筑抢救性修缮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扬州先后对逸圃、壶园、东关街、东圈门等20多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全面启动传统民居修缮,按照“外部保持风貌、内部设施配套”的要求,老城区住房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全面展示古城历史文化遗产,先后兴建、开放了中国佛教文化、水文化等博物馆;对全市300多处古街巷、古遗迹等进行全面的包装保护和发掘解读,让扬州古城保护走上了由点向线,再到成片区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次,是围绕经济建设,加快资源开发和市政建设,展示扬州的现代之美,为城市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扬州先后完成了渡江南路、吴洲路等132条道路以及文昌大桥等40多座桥梁的新建和改造,“江海河沟通、水公铁联运”的立体交通运输格局基本形成,城市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提升了发展区位优势。同时,围绕打造“运河名城”,突出“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主题,结合京杭运河沿岸改造工程的实施,启动大运河风光带建设,重点打造亲水型城市,形成了以运河为中心的城市河道景观网络。依托京杭运河,扬州被国家文物局明确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城市,从2007年以来先后四次举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并于2014年7月顺利通过大运河申遗审定。通过向全世界宣传“运河名城”,扬州积极开展国际城市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本和先进科技,一大批专家学者和创新型企业纷至沓来,落户扬州。目前在扬工作的外国专家约为1500人次(包括长期、中期、短期在扬外国专家),近二三年来,外国来扬工作的人数以15%—20%左右的速度递增,其中大部分人都成为了所在企业的中坚力量。

第三,是围绕“绿杨城郭”打造,让景观愈加生态宜人,突出扬州的人文之美,建设“宜居”“宜商”城市。加快瘦西湖国家5A级风景区、沿古运河、京杭运河绿化风光带建设,建成曲江公园、润扬森林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482.5公顷;市区新增100多个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游园”,市民出门300—500米就能免费入园休憩;不断扩大城市“绿肺”,城市绿化面积每年以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幅度快速增长,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3574.5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3.6%,让新城、园区建设凸显生机。同时,围绕现代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的市政建设,基本建成新城西区1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道路、桥梁、绿化、路灯和排水、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广陵新城建设全面启动,信息产业基地首发工程呼叫中心顺利建成,东部新城正加快崛起,开发区临港新城、邗江蒋王片区、瓜洲片区建设正加快推进,维扬开发区建设全面启动,各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更加协调,市民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高水准。

3.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兴起。

围绕精心保护古城,彰显城市特色,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插上现代化翅膀,扬州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方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申遗标准,全面保持古城的总体风貌的同时,充分发掘民间资源和民间资本,全方位推进现代旅游服务产业的兴盛与繁荣。

首先,是积极开展古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挖潜。在古城区大力推进传统民居修缮,充分调动民间投资改造传统民居的积极性,按照统一立面设计、政府适当补贴、居民自主修缮等原则,加强老城区传统民居的修缮速度。在居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的同时,保护性改造历史街区进行科学规划和“主题”开发,大力推进东关街、南河下、仁丰里、湾子街等历史街区的改造和复兴,加快整治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甘泉路等四条古城干道街景;继续实施老城区盐商古建筑的保护利用,重点修缮蔚圃、刘庄、周扶九住宅、岭南会馆、瓠庐等一批古宅民居;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唐宋城大遗址城河体系和历史景观,大力推广“古城游”“街巷游”,满足新时代年轻游客的探秘寻奇心理,并积极开展涉外旅游推广,让更多的海外游客“在扬州发现中国”。

其次,围绕瘦西湖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科学系统地进行资源开发,扩容提升瘦西湖景区。通过丰富完善万花园、宋夹城文化游览内涵,实施唐子城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建设相别路一线国际休闲度假集聚区、长春路一线文化休闲康体旅游产业带,开通扬州环城水上游览线,把瘦西湖景区打造成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

第三,在保护并科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建成中国漕运博物馆等项目;遵循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永续性的原则,加快古城设施旅游化改造,依托于现代的城市交通,贯通顺畅的主要旅游线路基本形成;积极引进智力资源,依托信息科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动漫卡通和主题玩具等产业的开发,丰富周边产业内涵,拉动集群发展。今天的扬州,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围绕传统文化开发的如毛绒玩偶、漆器玉器以及大量的系列文化产品,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著称,许多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地民众喜爱。2014年,扬州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1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3%,正式加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1.现代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避免贪大求洋,生搬硬套,盲目模仿。

在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城市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延展,早已经不是钢筋水泥的集聚和高楼大厦的排布,作为现代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创作平台和展示载体,现代城市既要让人从宏观上感到它的规模和气魄,又要让人从微观上体会到它的优越和方便,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应在建设现代城市的同时,融入城市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和优秀传统因素,体现出对当地独特文化的深度思考,集中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格和传统情节。

现代城市所应体现出来的文化,是这座城市所在地方历史和人文凝结而成的灵魂,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感受文化氛围、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境界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产生的真正文明结晶,是真正吸引人、归化人,让人产生归属感的人类财富。文化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不断吸引各种不同人群驻足、集聚、生产、发展。所以,城市建设要体现城市独特的文化性格,才能集聚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座有着优秀口碑和美好名誉的城市,从来不单纯靠硬件的“模仿”。同样作为运河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中国的扬州给人们的是截然不同的风味,独特的历史铸就了城市的独特灵魂。与此形成强烈对应的是,许多城市高楼林立,蔚为壮观,但一一走过,就会发现它们虽然地域不同,规模各异,但城市的布局、道路的走向、建筑的造型、街头巷尾的风格却大同小异、似曾相识;不少地方的城市建设规划缺乏科学论证,市政建设、商业中心、公共建筑物的分布杂乱无章,甚至为了体现出“国际化”“现代化”,无视所在区域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观感,涌现出一大批冠以“国际”头衔的“高大上”建筑和“怪异”建筑,让人啼笑皆非,更谈不上给人以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因此,只有在创造、完善和美化既有城市布局的同时,从景观、色彩、区位、组合等人文角度来考虑其艺术美感,系统整合,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才能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风情,让人过目不忘。

2.现代城市建设要不断凸显自身特色,通过系统发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独具一格的城市建设思维,保证城市和社会经济的长久活力。

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文明程度,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的现代文明,用文化来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

城市文化是现代城市的灵魂,是现代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竞争就是城市理念、城市文化的竞争,这种竞争决定着一座城市对于人才、资金、技术等各项经济资源的吸引力,作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发展、城市综合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发展和提高。城市文化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得到尊重并积极反映,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用文化的理念建设城市,用城市建设的形态体现并发展城市文化,是时代赋予城市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现代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城市规划方面,缺乏科学性和文化性的有机结合;在城市建设方面,缺乏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缺乏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导致城市建设实际上的自相矛盾、互相抵消、互相破坏。特别是在城市管理方面,现代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已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因此,对于城市现代化,除了考虑物质成果,还要考虑精神成果,要在硬实力建设的同时,强化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只有软硬“两手抓”,才能真正建设好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先进城市,才能充分展示城市的综合文明、综合实力,集中体现出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居民的的素质、行为、理念和精神追求,才能保证城市建设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活力。

3.现代城市建设要“两手抓”,以文化软实力打造和城市硬件建设“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资源,共推城市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城市形象。作为具体化和外化的城市文明,城市形象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文化的,是城市物质形态、文化历史以及现实和未来的形象的全面反映,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城市形象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投资资源和经济竞争力,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和关键,依托良好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效实现,是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必经之路。

城市形象的塑造要“两手抓”,要立足于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把城市的整体与局部完美统一起来,把城市发展和人的发展完美统一起来。科学的城市建设规划首先要有足够的时空跨度,具有良好的超前性和预见性,既要考虑近期建设,又要考虑长远目标,尽可能避免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更要有协调性,既要强调个性,又不能影响总体的风格,不能“只顾一处,不及其余”,更不能只求“高大上”的外在形象,不考虑城市文化内涵和市民素质等“软环境”的提升,只有致力于塑造高素质的城市市民形象、城市窗口形象和城市社区形象,营造美好的社会生活空间,创造宜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才能真正树立起城市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协调同步,脱离了文化依托,再高大的城市也只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

优秀的城市文化资源是城市建设的源泉和动力。良好城市形象的建立,首先要保护好、发掘好和使用好城市的文化资源。要使城市文化资源释放出应有的能量,就必须针对各种文化资源所能发挥的潜能及其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科学激发、转化、利用,使文化资源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的价值。其次要积极引入先进的理念和现代技术,创新并壮大文化产业。知识经济时代,智慧就是财富,文化就是宝藏。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创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因此,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城市物质资源的永续利用上,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城市精神文明和文化功能的持续发展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文化产品的生产,才能不断满足迅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才能不断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辐射并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才能提升城市品位与服务功能,促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改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1]陈立旭.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民阳.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报告(2014-1-12)[EB/OL].(2014-01-12).http://rd.yangzhou. gov.cn/yzrd/szfgzbgg/201401/69a5115197164559a3efff4e 8de72da6.shtml.

[3]范天恩.关于扬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 (2014-01-12).http://rd.yangzhou.gov.cn/sjhgzbgs/20140 1/5835f45680264f84992631e93ec115e5.shtml.

[4]赵力平.论城市文化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00, (3).

[5]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燕淑梅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旅游系 讲师

段培鹤 扬州九龙湾置业有限公司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扬州历史建设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扬州的秋日
新历史
下扬州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