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技向左,人文向右?
——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2014-04-10曾竞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生人文

曾竞

医技向左,人文向右?
——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曾竞

人文与技术是医学的两翼,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理念指导中,是医者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轻视;表现在临床实践中,是医者不尊重病人的情感和要求,不考虑病人的整体利益,导致医疗服务质量较差、医患关系紧张。这些对医学生的未来从业造成不良影响。医学院校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应克服医学教育“技术至上”“科学至上”的认识偏差,加大医学人文课程教育的力度;加强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医学技术 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生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干预水平也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日益凸显。但另一方面,医疗技术的提升也使得人们愈加笃信科学这个“新教”,崇拜技术的成长与成熟,医学技术主义甚嚣尘上,医学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则被忽视和弱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医学人文关怀的回归就显得十分迫切,提倡医学人文精神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的主旋律。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生的最主要的储备力量,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成为高等医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是对生命的极大尊重和爱护,是基于道德、伦理、哲学层面的对人的充分理解与自觉回应。古今中外,医学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有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学科。“医乃仁术”既是社会对医学的尊重,也是社会期望医学发展的方向。希波克拉底指出:“医学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1]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拯救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核心[2]。

二、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作为“生命干预”的医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人性关怀、社会公正公平的人道主义事业的真正体现。1977年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然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医学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仍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尽管一再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但总是具体措施落后于医疗理念,情感的交流落后于疾病的诊治,人文精神落后于医疗技术的教育。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理念指导中,是医者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轻视。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令人欢欣鼓舞,而和人文有关的东西则被视为虚幻。这种人文无用论和实用主义的思想在医学界甚至在整个科技界都占据着一席之地,以致人文的观念长期被冷落。在不少医者的眼里,医学人文既不能杀灭病毒细菌逆转病情,也不能丰富医学科技层面的知识,更不能提升医疗专业技能;相比于“硬”技术,医学人文是或然的、边缘的、辅助的、几近无用的知识,是可有可无的职业情感训练。医学人文在掌握了医学“硬”科技的医者身边“布道”时,常常会引致其充满鄙夷不屑的目光。王一方先生在《医学是科学吗?》一书的自序中写道:“其实大部分有医学知识背景的人都漠视医学人文学科,认为是一只‘不下蛋的鸡’……”[3]这种思潮也波及到医学生身上,在高等医学院校的课堂上,医学作为专业课程备受医学生的重视,而相关的人文课程则被认为是调剂紧张学习的轻松课,医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知识学习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医学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多维性知之较少。某种意义上,医学人文精神几近成为一种奢侈的理想。于是,医学科技转身向左,人文扭身向右,两者分道扬镳!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临床实践中,主要是医者面对患者的医疗求助表现出职业傲慢、偏见与冷漠,不尊重病人的情感和要求,不考虑病人的整体利益,就病而治,导致医疗服务质量较差、医患关系紧张。诊疗过程中,有些医者不愿、不会或不屑于与患者沟通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患者只需听话就成,即所谓“遵医嘱”。医者威严冷峻的权威态度,满嘴的专业术语,医患的交流媒介限于冷冰冰的机器,医学日益成了一门冰冷高傲的学科,令人望而生畏。克莱曼批判了现代医学所信奉的单边主义和唯技术论,认为技术至上的临床路径必然导致医生眼中只有病,没有人;只有公共指征,没有个别镜像;只有技术,没有关爱;只有证据,没有故事;只有干预,没有敬畏;只有护理,没有沟通;只有救助,没有拯救。技术与人文疏离、现代医学在冰冷的医疗器械中迷失成为普遍现象,医学行为丢失了仁爱的圣杯,被技术主义所绑架,被消费主义所裹挟,成为不可爱的医学[4]。医学生在学医之初便受到这种现象的熏染,也为其将来的从业埋下了隐患。据媒体报道,某医科大学的一些学生在上解剖学实习课时将教学用的人骨作为道具拿在手中摆出各种造型,并拍成照片上传到网上,这组照片就是在网络上被热议的“玩尸门”图片。一些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与患方的沟通能力较差,缺乏对患者的关爱与同情,不懂得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这些都凸显了医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的现状。

从技术层面上看,医学技术的异化是医学不可爱的真正根源。强势的医学技术主义,崇拜技术的成长与成熟,忽视对人类苦难的敏感、敬畏、同情和悲悯等人文情怀的养成,遮蔽了医学科技内在固有的人文精神属性。科学并不是“什么都知道”,正如美国哲学家Richard所说,“真理不过是我们关于什么是真的共识,我们关于什么是真的共识不过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状态,而并非科学和客观的准确性”。医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它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对医学而言,“包治百病”肯定是谎言。由于人类认知的相对性和片面性,人们对疾病的诊断未能大知,或认知不确、不全是难免的。所谓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各种疾病,多数情况意味着关怀、体恤和减轻病人痛苦,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为病人开出的成千上万种药物中,可有可无的占30%,基本无效的占60%,只有10%是确切有效的[5]。正如特鲁多医生的铭言:医疗“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sometime to cure,often to help,always to console。)因此,医学要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必须破除医学技术主义的束缚。

三、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对策

目前,我国的医学生人文素养与社会现实需要严重脱节,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已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

首先,医学院校应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克服医学教育“技术至上”“科学至上”的认识偏差,加大医学人文课程教育的力度。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为直接的途径,加强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一直被认为是解决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现存问题的有效手段。资料显示,目前高等医科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并不能满足医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中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6]。繁重的专业教育使得医学院校的课时安排更偏向于医学专业技能的学习,人文教育课程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思政课外,一时间难以跻身于更多的教学计划当中。另一方面,在课时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又并存着开设人文课程过多、过滥;课程体系不系统、不健全;人文课程大多集中于基础医学阶段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医学人文课程进行全面设计,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将人文教育的课程区分为一般课程与核心课程,加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社科教育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过程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医学人文精神。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医学院校人文氛围,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积淀。不仅要考虑让学生直接通过课堂内容学习,还要让学生能间接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达到水到渠成之效果。推动医学生社会实践,提高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沟通能力,在巩固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把人文价值与医学专业知识结合,加深学生对于医学人文价值的理解。医学人文课程大多在临床前结课,缺乏全程性、体验性和实用性,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临床实践的严重脱节,导致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感到空洞,对人文精神的实践感到可有可无。社会实践的价值在于推进医学生对医学的理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医学不只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需要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care),将对医学的初步理解通过实践再认识,把握医学专业学习发展的价值理念,内化医学人文价值为医学人文精神。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1)加强人文教师的医学专业学习,提升知识结构。人文专业教师大都缺乏医学专业背景,对医学人文的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基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法,很难联系医学实际进行探讨和讲解,缺乏心与心的沟通和心灵深处的对话,使得课堂讲授没有吸引力。医学人文教师对医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直接引导作用,为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要求任课教师不仅需要人文社科知识,也需要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人文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将医学人文融会贯通于日常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兴趣,增加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中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此外,还应引导医学专业教师重视人文教育,使其真正理解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关系,并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鼓励医学专业教师参加医学人文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2)更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践。改变人文教学内容偏重于概念、范畴、理论原理、知识体系讲授的现状,重视挖掘生动、鲜活的病例和事件,并深刻剖析典型案例中所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和敬业精神,使得医学人文精神真正立体丰富起来;(3)变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从以笔试为主,偏重于测试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实现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具体表现的转变。以考核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意大利的医学史学家卡斯蒂廖尼指出:“医学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由于最初需要解释人体发生的各种现象和以人类心灵为主题进行最初的辛勤探索而成为科学。”[7]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是人的生命自诞生之时触及的第一文化形态,是人在生命过程中最软弱最痛苦之时恰恰最需要输送的精神景象。人文与技术是医学的两翼,绝不是分道扬镳的左右之争,医学教育的目标应该也必须在“医学人文”与“医学技术”两方面齐头并进。

[1]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医师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45.

[2]杨耀防,汪力平,舒长兴.从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看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J].九江医学,2008,23,(1):46—48.

[3]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杨晓霖.美国叙事医学课程对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1,(2):219—221.

[5]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20—24.

[6]董平.医患关系现状与医学教育发展对策[J].医院院长论坛,2008,(5):14—6.

[7]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3.12.

曾 竞 广东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讲师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

(责编 樊 誉)

※ 本文为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医教通字[2013]5号2012-RW-8。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医学生人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