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思想

2014-04-10李雅兴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

李雅兴 胡 磊

论邓小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思想

李雅兴 胡 磊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他采取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战略。他主张既要对内搞活,又要对外开放;既要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又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的战略高度去考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

邓小平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协调发展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诚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采取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战略。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深入探讨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

关于对内改革,邓小平选择了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八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党中央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要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对一切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对一切不适合基本制度的具体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上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要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还有文化教育等体制。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改革就是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没有这个革命,就不能改变落后。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2]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改革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3]“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4]他还提出了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既可为“资”所用又可为“社”所用的加以排斥。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为我们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扫除了障碍。

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改革是为了人民群众,改革要依靠人民群众。邓小平非常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他认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把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人民利益标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理解和积极支持改革,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总结历史,深刻认识到,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6]“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7]“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8]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与此同时,将中国融入世界,中国要成为世界这个整体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争取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应有的地位和利益,又要为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和平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并正式写入我国宪法。

我国对外开放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和四个层次。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是:1979-1983年为对外开放的试点和起步阶段,主要是在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4—1991年为向沿海地区扩展阶段,对外开放逐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沿海地区推进;1992年春至今为全面推进阶段,相继开发开放沿长江6个港口城市、沿陆地边境13个城市,以及内陆全境。四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为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突出一个“特”字;第二个层次为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第三个层次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第四个层次是开放内地全境。这样,我国就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们的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前提是发展社会主义,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走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对外开放不是“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而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性。我们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建设本领和能力,决不是依赖外国,更不是也不可能花钱买一个现代化。即使是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尽快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否则,我们将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前提和归宿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0]但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我们既不能用自力更生来排斥对外开放,也不能因为对外开放放弃自力更生。正确的态度就是用自力更生精神来搞好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

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决不是权宜之计,不仅目前需要对外开放,而且今后经济、技术水平提高了,仍然要实行对外开放。“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实践证明,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实行长期的全面的对外开放,是促进中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12]。开放也是改革,改革也是开放,诚如邓小平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13]“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14]。因此,他强调“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

通过改革,为对外开放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条件。改革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的过程,是改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能适应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方面、环节的过程。通过改革,一方面,使公有制为主体的占有关系同市场经济的交换关系相结合,即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新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解决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矛盾,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不仅在基本制度上,而且在具体体制上都要能够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要求,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优化来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相应的体制”,其中包括“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也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条件。

通过开放,为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经济环境。为促进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必须实行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的社会开放政策。对内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即覆盖全社会、全民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地区之间、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相互开放。对外开放也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开放”,既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办的经济特区,也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开放城市和开放区;既包括向西方发达国家和俄国东欧国家开放,也包括向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开放;既在经济领域内实行开放,也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开放。这样,通过对内对外开放,不但能搞活国内经济,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在经济上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汇入世界经济现代化的潮流。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龙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了加快发展,必须深化改革;稳定又是发展和改革的关键和必要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邓小平一再要求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要把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推动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由封闭型社会结构向开放型法治社会、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社会转型。

综上所述,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有步骤地进行了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地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的既要对内搞活,又要对外开放;既要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又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的战略高度去考虑;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充分揭示了他的通过对内改革来巩固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成果,以对外开放来推进对内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的思想,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思想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南,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2012-11-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0-11.

[3][4][5][6][7][8][9][10][11][[12][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2,374,372,64,90,202,373,3,202, 98,202.

[14]李雅兴.论邓小平统筹协调的战略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

李雅兴 毛泽东思想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胡 磊 毛泽东思想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

(责编 高生记)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奇迹的政治软实力研究”(项目编号:10YJA71002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