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2014-04-10黄晓玫李鸿飞
黄晓玫, 李鸿飞, 黄 涛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适应和支撑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而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实践教育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2]。华中师范大学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导思想引领下,以育人为本,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围绕管理创新、实践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的两个结合、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师范特色与优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1 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的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实验资源是高校拥有或可利用的用于实验教学、科学实验的软硬件资源的总称,是学校投入价值转化程度和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在硬件方面,主要包括用于开展实验教学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材料以及其他硬件条件保障。在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技术、教研成果、实验人员素质以及规章制度等[3]。为促进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效利用,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学校以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绩效评估为抓手,以实验资源整合、开放和共享为目标,创新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实践、实验教学环节中的各项政策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
1.1 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
学校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实验室资源整合和实验室体制改革。本科教学实验室从“十五”末的84个整合为目前的19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形成了“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校级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各级实验教学中心已基本覆盖全校所有的本科专业和实验课程。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上,学校尤其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整合包括多方面的内涵:一是实现学校实验室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二是实现文科人才培养认知、艺术、技术、管理等能力的整合,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三是实现学科专业的整合,使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学科专业整合的桥梁与纽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采取“滚雪球”模式进行资源整合,专业课程由少到多、学生规模由小到大、融合程度由浅到深、学术水平由低到高。目前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已实现了信息技术、数字媒体、动画、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等媒体技术和艺术类相关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资源整合。
1.2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绩效评估
学校自2008年以来,每年常规性地开展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工作,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着重考核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培养学生掌握大型仪器设备操作技能的情况。我校利用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评估的引导作用,努力使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责任到位,管理制度健全,使用效率普遍提高,在教学科研方面成果明显,在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效益考核工作也进一步促进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资源整合,如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都建立了校内外开放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学生通过该共享平台获取的研究创新成果逐年增多[4]。
学校积极开展实验室建设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着重考核实验室建设项目运行一年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在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方面,重点考核更新和改进实验项目、新增创新性实验项目、实验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教学效果与特色以及学生受益面。通过绩效考评工作,将建设投入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各单位加强项目立项、论证、建设、运行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使我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3 政策保障措施与激励机制
为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措施和相关激励机制,如建立了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研究及改革的激励机制,设立了实验教学校聘关键岗位,设置了实验技术队伍正高职岗位;在教学研究项目立项与经费支持方面,强调对实验教学改革项目予以倾斜,每年拿出30余万元作为研究项目立项建设费用;执行了实践、实验教学经费与实验室建设年度预算制度,每年常规预算在3 000万元以上,有力保障了实验教学各项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运行经费、实验教学改革经费、设备维护维修经费、实验耗材费、校级及以上公共服务平台的开放服务人员补贴及实验室信息化、安全环保经费等8项经费)的常规投入;出台了本科生开放实验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奖励制度,有专项经费和学分奖励制度,以鼓励大学生从事实验项目的研究[5]。近5年来,学校共出台旨在加强实验教学制度保障的相关政策文件,如“华中师范大学开放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实验项目绩效考评办法”等30余项。
2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改革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始终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学校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大胆改革,以强势学科为依托,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注重实验实践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的两个结合,将高水平教师的前沿科研成果和校企合作项目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实验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成为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水平实践、实验平台[6]。
2.1 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校积极支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内涵建设,每学期组织、支持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有深度、有广度、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活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各实验教学中心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实验教学模式,如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一体化、三层次、五结合、多形式;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激发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两个特别注重”,即特别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特别注重与科学研究相结合[7]。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树立“两强化、三促进”的人文社科人才能力培养理念,即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学科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交叉复合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人文社科类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同时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强调实验课程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常规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自主设计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竞赛设计和产品开发相结合[8]。
2.2 注重实践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的紧密结合
德国教育家、思想家洪堡提出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教学与科学研究自由、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教育思想以来,大学的使命、功能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时至今日,在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核心要务的指引下,如何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反哺教学,实现优质科研资源向教学转化就成为应有之义[9]。科研资源向教学转化不仅是对资源的再分配和再利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10]。学校积极推进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从而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条件,丰富实验教学环节,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如向学生开放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学生了解其运行原理,掌握操作和使用的方法。或利用科研实验室开设开放性实验和相关选修课程,将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的前沿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甚至直接接纳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和独特见解,为学生提供前沿性知识,并将学术研究的方法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独立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农药学和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将高水平教师的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将学科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在研究设计实验阶段要求学生走进课题组,采取“分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体系,教师结合科研项目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探索意义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维特点进行选择,以此作为科学活动的驱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积极实践、深入研究,掌握以科研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能力[11]。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研究中心和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的支撑,充分利用学校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从省部级基地中心研究课题、实验中心教师教学研究项目、产业园孵化器开发项目、创新实验计划和竞赛项目等多渠道转化创新型教学实验项目。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结合教师科研,遴选多个课题研究型实验项目充实“生物技术大实验”实验课程,由10多位从事科研工作的教授直接参与实验教学,亲自指导学生在科研实验室完成实验项目。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心直接从企业生产实践中筛选、转化实验项目,如针对实习基地所在企业的实际问题,在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开发、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实战、实训等方面进行创新型、应用型实验项目的设计[12]。
2.3 以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积极支持各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竞赛为载体和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团队协作攻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将学科竞赛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结合,将竞赛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开展创新型、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科竞赛、科研创新与教学改革的协同发展。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确保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参赛工作的有序开展,出台了“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管理规定”,将大学生竞赛活动作为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常规组成部分,积极引导和激励在校大学生参与竞赛活动。我校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主线,针对历次参赛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大力开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教学活动。近年来,我校电类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20余项,竞赛成绩在我省参赛高校中名列前茅。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大赛、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获得各类奖项50余项,其中在2009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意、创新、创业”竞赛,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2010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华中赛区总冠军和全国总决赛本科组单项一等奖。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2008、2009、2010年连续3年承办了由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计算机基础文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我校学生有多个项目获奖,其中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
学校作为最早纳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之一,自2007年开始,不间断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工作,截至目前,共批准国家级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立项300余项,国家下拨经费及学校配套经费总投入达到600多万元。由于该项目经费支持力度大,对学生培训时间长,吸引了全校学生积极申报。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该项目的毕业学生90%以上均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且科研能力受到导师好评。学校还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每年投入60万元资助100名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这些面向本科生的研究项目的开展,有力提升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助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13]。
3 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为战略发展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就是要注重充分发掘和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教师教育强调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到社会实践教学,包括课堂、课外、校外多场景,涉及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多目标[14]。在师范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校不断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和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全面构建校内师范技能培训与测试、校外实习基地与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相结合的实验实践基地,探索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1 强化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
在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测试和教学能力训练方面,学校组建了3个师范生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即书法测试平台、普通话测试平台和未来教室平台。书法测试平台和普通话测试平台以训练、比赛、观摩、讲座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全体师范生进行“三字一话”基本训练。未来教室建设了教师跟踪模块、学生跟踪模块、录播工作站、电子白板、自动拾音模块、交互式音频、主控平台及相关软件等,实现了校外课堂与校内课堂的相互对接,基础教育课堂远程观摩、见习、辅导,兄弟院校其他相关优质资源共享,远程教学资源共享,教师教育远程研讨等功能,主要用于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和提高。在师范生专业学科实验教学能力训练方面,学校组建了与中学实验项目对接、适应中学新课改要求的化学、生物、物理等3个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训练专业实验室,精心构建了“中学化学(生物、物理)实验研究与实践”系列实验模块。学校还每年举办一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全面的师范生实践技能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自2008年教育部主办 “东芝杯 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以来,我校学生在近4届“东芝杯”上共获得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
3.2 加强师范生素质教育和能力拓展
在师范生艺术素质教育拓展训练方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学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各类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如我校实施的师范生音乐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充分发挥音乐学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面向全校师范生开办了舞蹈技能培训班、声乐技能培训班、钢琴技能培训班、器乐技能培训班,组建了多支各院系的学生合唱团,实行周末音乐会常态化,各类音乐艺术比赛活动定期化,音乐欣赏专题讲座定期化,涌现了“天空合唱团”、“大地舞蹈团”、“梦翔艺术团”等优秀的艺术团队,在国内外进行广泛的演出,师范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了熏陶和强化。
3.3 构建综合型、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
在师范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一方面依托各专业建立的省内外140个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与湖北省崇阳县签约建设全国第一个高校与基层政府合作共建的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以来,已在湖北、海南、河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山东、四川、江西等多个省份共建了30余个实验区,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中南,影响全国”的建设格局,“免费师范生服务与素质拓展、教师培训与学历学位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农村教育与社会发展科研合作、新农村建设服务拓展”等5个合作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使得校外实践基地成为了“优质生源、专业实习、学生就业、基础教育研究、教师培训、远程教育、新农村建设”等七位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的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4 结束语
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我们尤其需要以创新思维,正确处理好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关系,狠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长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今后更加努力探索和研究,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
[2] 余建星,赵伟,李辉,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形成实践育人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12(增刊2):18-20.
[3] 梁芳,李国柱,肖文俊,等.高等学校实验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4):79-83.
[4] 费克文,倪光峰,王伏玲.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400-402.
[5] 王伏玲,李鸿飞,张爱东.高校分析测试平台管理创新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28(11):227-229.
[6] 吴世华,杨光明,王秋长,等.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9(1):4-6.
[7] 万坚,宋丹丹,涂海洋,等.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9(5):166-171.
[8] 梁秀玲,李琼生,徐杜,等.“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31(8):304-307.
[9] 约翰·范德格拉夫. 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 王承绪,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0] 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28(2):11-14.
[11] 万坚,邓阳,李永健,等.科学活动观视角下的“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研究型教学的思考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46-48.
[12] 桂学文,蔡青.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以四所普通高校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28(11):8-13.
[13] 李向农,曹惠东,尹梦,等.着力科研创新,构建“主线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9):33-34.
[14] 时伟.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生成与运行[J].教师教育研究,2012, 2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