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根源及其超越
——基于对生态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评述

2014-04-10童美华

关键词:逻辑资本消费

童美华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论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根源及其超越
——基于对生态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评述

童美华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批判过于绝对,其实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其主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即资本逻辑统治的初期、一定的产业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消费观念即落后的技术与异化的消费观、一定的制度即对生态价值转为经济价值和生态成本内部化制度的欠缺有关。解决生态危机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彻底消灭资本逻辑,而应该利用资本逻辑本身去超越其反生态性,具体的方法是加强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探讨和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消费观的培养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资本逻辑;反生态性

生态社会主义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他们致力于把当代的生态危机问题与马克思的理论相结合,得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或者是资本逻辑,要想解决生态危机,根本上是要消除资本逻辑的统治的根本性观点。这些观点颇具洞见,我国学界也有一批生态社会主义的追随者。但总体而言,其观点过于片面,所以有必要系统分析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实质并对其观点进行修正。

一、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

1.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可以叫作生态的社会主义。之所以生态能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因为他们认为资本逻辑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会造成生态危机,所以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要消灭资本逻辑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当然,这里所说的生态社会主义是与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所区别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潮伴随20世纪下半叶西方以绿党为代表的生态运动而兴起。所以狭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是绿党的一个分支,绿党除了生态社会主义一个流派以外,还有生态资本主义、生态现实主义、生态激进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而广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是指生态运动和其他左翼组织如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互相影响所形成的红绿联盟。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其特点是“红色绿化”,即从共产党等左翼政党转向生态运动。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其特点是“红绿交融”阶段,即生态社会主义真正从西方绿色运动中分化出来,与社会主义运动汇合在一起的阶段,其代表人物是阿格尔与莱易斯。第三阶段是“绿色红化”阶段,即把生态社会主义更加彻底地与马克思理论相结合,其代表人物有安德烈·高兹、大卫·佩珀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2.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批判

资本逻辑即指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资本逻辑是资本的内在本性,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不增长,即死亡。”“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生态社会主义一产生就对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进行了大量的批判。虽然不同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但最终都落脚到资本逻辑就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这一观点上来,认为资本逻辑在本质上是具有反生态性的。例如莱易斯和阿格尔试图在消费领域对生态逻辑的反生态性进行解释,如莱易斯对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现象提出了批判,并预言社会革命的导火线即将出现在消费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阿格尔继承和发展了莱易斯关于异化消费的观点,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异化消费,这种把追求消费当作真正满足的消费观,必然造成资源消耗的最大化和污染的最大化,其结果必然是生态危机。而高兹等人则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去解释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高兹认为资本主义要发展的技术必须与资本的逻辑相一致,若这一项技术有利于获得利润,即使具有反生态性也会使用,相反,如果不利于其获得利润,则即使对环境有利,也会弃而不用。同时莱易斯也把控制自然的观念作为产生危机的根源,而资本逻辑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如果说在这之前,学者们还只是在资本逻辑的边缘问题上打转,那么佩珀和福斯特则直接从资本逻辑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入手,认为尽管人口、技术等非资本主义归因论是影响环境,但是在这些因素背后起作用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与之相对应,生态社会主义者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对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在消费观方面,阿格尔提出消除消费者异化消费的幻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这个办法就是实行“破碎了的期望的辩证法”。在生产领域,阿格尔提出消除大规模的集中的工业化生产,实行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的观点。在科技的选择方面,高兹对科技代表的工具理性以及工具理性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并反对科技,提出“更少的生产,更好的生活”。在整个经济发展方面,莱易斯提出了稳态经济的主张,反对纯粹追求GDP量上的增长。而福斯特则更加深刻地指出,在资本逻辑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是无济于事的,资本逻辑统治之下的小规模生产对环境的危害更大。所以要想根除生态危机,最终还是要根除资本逻辑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以,生态社会主义者对生态危机的探讨还是最终落实到消除资本逻辑这一根本的观点上来。所以,生态社会主义者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在于对其反生态性的批判,认为资本逻辑以及在其控制之下的生产方式、技术、观念、消费方式等都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消灭资本逻辑及其背后控制的东西,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生态危机。

二、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根源

资本与资本逻辑一经产生就具有两面性,一面在于其超强的建设性,一面在于其超强的破坏性,所以资本逻辑实质上是一个矛盾体。而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只看到资本逻辑反生态性的一面,是没有深入分析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真正的内在联系的表现,其观点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1.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与其所处历史阶段有关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消除资本逻辑及其背后的东西,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实质上是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资本逻辑的地方就有生态危机。事实上,资本逻辑的统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因为科技还不够发达,所以对自然的掠夺也极其有限,因此对环境的影响也有限。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此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把大量资本投在第二产业上,大规模地扩大生产,开发海外殖民地,如英国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必然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再加上其生产以石油、煤炭为动力,从而环境问题便随之出现。二战以后,资本再次活跃起来,环境问题更加严峻。而生态社会主义者正处于这一时期,所以他们得出只要有资本逻辑就会有生态危机的结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就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反映的规律那样,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问题会呈现倒U型的一个变化趋势,最后逐渐缓解,在资本逻辑统治的后期,许多发达国家的生态问题得到缓解,这是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没有看到的,所以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一般集中于工业化的中后时期。

2.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与它所处的产业有关

资本逻辑在不同的产业对生态的影响也具有区别,而其影响主要是在进行物质生产的第一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是指通过人类劳动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劳动产品的部门,而第二产业是指以第一产业的产品和本部门所提供的原料为加工对象的部门。所以,资本要从这两个产业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求更多的自然要素的投入,而每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是生产资料的自然物质,对于生态系统而言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对自然资源的掠取超过自然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那么生态系统将会失衡,生态危机就会产生,但是如果资本被投在第三产业,如电影、信息技术行业,则其利润的获得并不主要依靠自然要素这些外延性资源的投入,而主要是要依靠人力资源如设计、创意等这些内涵性资源的投入,所以虽然它也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对环境的影响却很小,所以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主要在于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强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3.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关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同样是发展这两个产业,在不同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生态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以及现在的一些不发达国家,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技术还比较落后,生产方式也比较粗放,资本主要是通过资源能源的高投入以及高排放和扩大规模取得规模效应来获得高额的利润,所以资本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投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资本就会主动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来降低自身成本,使得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利润。如发达国家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技术的开发、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等技术的探索都显得尤为积极,其技术的先进程度远远超过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像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又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的时期。

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还在于工业化时期所形成的落后的消费观念。资本之所以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物质产品生产获利,关键在于这些产品可以被人们消费,而人们会去大量地消费这些产品,源于一种以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为特征的异化消费。虽然阿格尔很早就指出了异化消费,但是这种病态的消费模式在今天还占有统治地位。阿格尔认为在异化消费幻想的控制之下,消费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的合理需求,人们消费那些物质商品,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其使用价值对自身需求的一种满足,而是把消费行为本身当作一种满足,当作对劳动的补偿。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高消费、虚假消费和奢侈消费等现象不胜枚举,以标新立异的消费凸显自己,以消费品的档次显示尊贵的社会地位。而对于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资本而言,异化消费是它们所需要的,但这种无限的消费又是与有限的资源相冲突的,所以正如阿格尔所指出的,资本逻辑在这里的反生态性,根源在于异化消费。

4.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与对生态价值的忽视和环境成本外部化有关

资本在物质生产领域乐于大规模地利用自然资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资本能够以最廉价的方式获得这些资源,其中的根本原因是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没有办法在产品的市场价格当中体现。关于自然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在传统的经济学当中很少被专门的讨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等人都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劳动价值论,也就是间接说明了自然物质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后面发展的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理论等,都把这一问题排除在外。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自然资源是具有生态价值的,而不是免费的,但这部分价值却无法转为经济价值。资本之所以可以肆无忌惮地直接排放,也与环境成本外部化有关,即本来由企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所形成的治理成本直接由社会承担,从而对企业成本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更不会影响其利润,而由于观念、技术、制度等原因,也长期助长了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指出的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问题是合理的,而且这些问题到现在还存在,但这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我们必须把它限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行业、特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制度的条件之内,如果资本跳出这些条件,则不具有反生态性,生态社会主义的错误在于把这一问题绝对化了。

三、对资本逻辑反生态性的超越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只有彻底消除了资本逻辑的统治,实行生态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问题。这一观点在某些领域是成立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既不符合现实,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1.消灭资本无法根除生态问题

生态社会主义者想当然地认为资本是可以人为消灭的,这并不符合规律。资本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资本的灭亡也不是人主观能决定的。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探寻了资本产生的根源,因人的能力禀赋的差异造成了社会分工,分工促使交换,交换产生商品和货币,接着在一定的条件下货币自然就转化成资本。对现代经济而言,分工只有细化,不可能消除,因而资本也就不可能人为地消除。

消灭资本以后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如贫困问题,这些问题对生态问题更不利。资本和资本逻辑是我们迄今为止可以找到的最能激发人类创造财富的动力。失去资本就失去了创造财富的动力,虽然我们反对阿格尔所提倡的异化消费,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倒退到梭罗所过的瓦尔登湖式的生活,如果人类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满足,去实行所谓的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实行“稳态经济”,提倡“更少即更好”,那么人类将会重新陷入为基本的生存资料而争夺的境地,只顾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而不会管所谓的生态问题。

即使真的如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愿,资本逻辑被消灭,但只要人类对物质生活有追求,还有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人类利用自然和开发自然的技术方式没有提高,那么就还会有一定的生态问题。如苏联由于大量发展重工业,当时其生态问题也相当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苏联大量的生态问题,认为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生态问题至少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严重,而我国在人民公社时期的全国大炼钢运动,由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同样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要利用资本逻辑本身去超越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

资本逻辑无法人为地被消灭,即使被消灭也无法保证就没有生态问题了。历史不能倒退,只能向前,在现阶段,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无法离开资本的情况下,探讨如何在资本逻辑的框架内解决生态问题可能更为实际。而事实上这条路并不像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想的那样完全走不通,因为资本逻辑并不是完全反生态的,其反生态性是具有条件的。所以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资本逻辑本身对其反生态性进行超越,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引导,让那些高消耗、高排放的对生态不利的资本无利可图,从而倒逼资本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上或不依赖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进行价值增值,获得最大化的利润,从而使得资本逻辑与生态友好相处。

(1)加强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探讨和制度建设。资本在以前之所以愿意大规模地向自然进军,而没有如高兹所愿选择对生态有利的技术,并不是他所说的资本本身的问题,也不是莱易斯所说的人类所形成的控制自然的观念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是制度没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排放做很好的规制,让资本这样做有利可图,让它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研发技术。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在理论上和制度上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建设,提高资本利用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成本,那么出于降低成本和获得最大化的利润的角度考虑,资本自然会花大力气去探索能够提高自然利用率,降低排放的技术,选择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探讨如何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中获得最大价值的问题。之前资本逻辑可以为了利润的获得“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可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也就是说资本为了获得利益可以排除一切异己,所以一旦资本开始对减少排放和节约资源进行关注,那么很多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抱怨的生产方式、技术、观念都会消失,以及许多有利于环境的技术、生产方式、观念将会涌现。

(2)加强生态消费观的培养。大量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极其不利的商品之所以能在市场横行使得资本获得高额回报,关键在于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马克思认为“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内在目的的需要”,所以“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为以前的消费更多地关注产品本身的价格,或者通过消费满足自身不合理的欲望,而很少关注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绿色、是否生态,以及自身消费行为是否对生态造成影响,所以以前的这种异化的消费观是不生态的,我们应该转变消费观念,大力培养生态消费观。生态消费观区别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片面强调少消费的做法,而是适度的物质消费、绿色消费和强调精神消费。在消费观转变以后,如果资本继续投入到不环保的领域,则将无法在市场获利。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第三产业是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产业,又称不生产物质性产品的行业。资本在第三产业的获利并不是通过大量的自然资源的投入,并且因为其产品的非物质性,在对其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趋势。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能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又能符合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是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同时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是指经济资源的来源主要是运作内部的经济资源,如资本、技术、市场、品牌和通道等,其运作的动力主要是技术、创意、设计、品牌和人力资本等软要素,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外延式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即主要通过自然资源、土地、资本、廉价劳动力、初级市场等硬要素,在经济的运作上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和克隆及追求数量型的增长,这势必对生态危害极大。所以,无论是第一二还是第三产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都是资本逻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时青昊.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生态社会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沈汉.资本主义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5]亚当·斯密.国富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9.

[6]俞海山.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批判[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3(1):66-71.

[7]徐水华.论资本逻辑与资本的反生态性[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6):22-28.

[8]陈荣耀,赵红岩.资本逻辑与经济转型[J].社会科学,2011 (9):33-40.

[9]王学荣.资本逻辑的功与过述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4-7.

On Roots and Surpassing of Anti-ecosystem of Capital Logic

TONG Mei-hua
(College of Marx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0,China)

Eco-socialism's criticism on capital's anti-ecosystem is too absolute,in fact,it's not absolute,but is conditional.It is mainly related to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namely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ule of the capital logic;related to certain industry,namely the first industry and the second industry,related to the level of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value of consumption,namely the backwar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nsumption alienation,and related to a certain system that turn the ecological value into economic value and make the ecological cost internalized.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not to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capital logic,but to take advantage of capital logic itself to transcend its anti ecosystem,and the specific approach is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about how to turn the ecological value into economic value and make the ecological cost internalized and the relevant system construction,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nsumption,develop the third industry,and choose the road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Eco-socialism;capital logic;anti-ecosystem

N031

A

1672-9617(2014)03-0356-05

(责任编辑 伊人凤 校对 祁刚)

2014-01-12

童美华(1989-),女,福建龙岩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逻辑资本消费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资本策局变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