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习语中的动物词汇及其文化内涵浅析

2014-04-10左宁刘国伟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习语英汉源头

左宁,刘国伟

(1.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英汉习语中的动物词汇及其文化内涵浅析

左宁1,刘国伟2

(1.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在中英成语、习语中,动物词汇出现的频率极高,而且意义往往相去甚远,这既反映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审美情趣,也说明了动物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各异。因此,认识、了解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差异,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差异信息,并有助于我们从文化源头上认识其异同之处,从文化内涵上把握其出入,从文化发展的脉络上理清文化之于语言的影响。同时,把握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于我们英语教学以及对外交流实践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动物词汇;英汉习语;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容,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必定会在语言上有所体现。成语和习语作为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精华,是中英两种文化不同内涵及特色在语言上的浓缩,是承载着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单位。通过学习、了解成语、习语,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而在中英成语、习语中,动物词汇出现的频率极高,而且意义往往相去甚远,既反映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审美情趣,也说明了动物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各异。因此,认识、了解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差异,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差异信息,并有助于我们从文化源头上认识其异同之处,从文化内涵上把握其出入,从文化发展的脉络上理清文化之于语言的影响。同时,把握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于我们英语教学以及对外交流实践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产生的文化背景

语言中动物词汇的出现与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习语是传承、记载文化的语言工具,其产生与存在都受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制约,习语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形成、充实起来的,因此就不可避免地留有社会发展的影子,动物词汇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中英习语中的动物词汇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注重农业文明,而牛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帮手,所以汉语成语中有“力大如牛”、“汗牛充栋”等,体现了牛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甚至在生活中人们都还可以“吹牛”。在历史的车轮进入近现代之后,国人对“老黄牛”仍情有独钟,鲁迅先生的一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让人们把“牛”与勤劳踏实、甘于奉献联系起来,使其备受赞誉。而在英国古代的生产生活中,人们耕作、出行均以马为主,所以童话中的白马王子、传说中的绿林好汉都与“马”为伴。因此在英语习语中,与“力大如牛”相对应的是“as strong as a horse”,“horse sense”指的是基本常识,甚至连“吹牛”在英语习语中都是“talk horse”,而“a willing horse”则有点类似汉语当中的“老黄牛”。

与向来重视农桑的中国不同,英国是一个岛国,其渔业的发展也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其习语中的动物词汇,习语中随处可见的“fish(鱼)”就是最好的佐证。如“to 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The best fish smell bad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久居别家招人嫌)、“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甚至连形容人都可以用,如“cold fish”指人很冷血;“dull fish”形容人枯燥无味;“shy fish”指的是腼腆之人等等。

可见,不同的意象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意思悬殊,在学习英汉习语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这些文化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习语中动物词汇的不同含义,进而更好地掌握不同语言的精华所在。

二、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源头

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不同含义反映了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源泉。

中国是个传统文化古国,华夏文明自五千年前就一脉相承,先后经历了早期的图腾崇拜、朴素的唯物主义以及道、儒各家学说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因此汉语成语中的动物词汇,活灵活现地体现了这一点。如龙自古就被中华民族看作是自己的图腾,我们至今仍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对子女寄予厚望时说“望子成龙”,在祝愿时企望“龙凤呈祥”,龙之高贵,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族都要顶礼膜拜,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甚至连死去也叫“龙御归天”,可见这一图腾崇拜的文化源头是何等地深入人心。而在以《圣经》、古希腊古罗马神话等为文化源头的英语中,龙则是凶残邪恶的化身,“a dragon of woman”相当于汉语当中的“泼妇、母夜叉”之流;在英国著名的史诗Beowulf中,主人公Beowulf的英雄事迹之一就是杀死了一条危害人间的恶龙。由此可见,文化源头不同,同一动物形象在语言当中的含义也就相去甚远。

文化源头影响动物词汇含义的另一例子是“羊”:在古汉语中“羊”通“祥”字,在甲骨文中“吉祥”多作“吉羊”,寓意“吉祥如意”。因此,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温文尔雅的,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象征;而在以《圣经》为文化源头之一的英国文化中,羊又被进一步分为两种,即sheep(绵羊)与goat(山羊),前者是善良的化身,所以连耶稣也都自称为“牧羊人”,教区的民众被统称为sheep,而后者则是邪恶的代表,源自古希腊神话的“森林之神”Satyr好色淫乱,长了一双山羊腿,因此英语中有“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的习语,就是要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意思。

英语习语“to rain cats and dogs”是下瓢泼大雨的意思,下雨怎么会与猫狗联系在一起呢?这让一些初学者一时难以理解,但如果我们从文化源头上追根溯源,就不难领会了。这一说法来自北欧神话,猫和狗都是暴风雨神Odin的随从,猫象征大雨,狗象征狂风,他们一旦出现就意味着狂风暴雨的降临。所以,我们从文化源头着手理解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差异,才能追根溯源,从根本上加深对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认识。

三、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汉习语是中英两国群众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符号创造的,不同民族对同一语言符号产生的联想不同,其文化内涵也就有所差异。英汉习语中的各自动物词汇含义的差异,也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审美角度、风俗习惯以及民族感情,说明了其文化内涵迥异。

最常见的例子是关于狗的习语。在汉民族传统心理中狗是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大多含有贬义。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狗急跳墙”等等;而在英国,狗被视作人忠诚的伴侣,与此有关的习语多含褒义,如“Every dog has his day”(比喻凡人皆有得意日)、“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帮助某人度过难关),而说人幸运可以用“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说人身居要职可以用“top dog”(有最高权力的人)等。这些差异说明了两个民族不同的审美角度,进而造就了同一动物形象在习语当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另一典型的动物形象是蝙蝠。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由于蝙蝠的“蝠”同“福”谐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尤其是红蝙蝠,更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其与“洪福”谐音。因此蝙蝠的图像经常与其他动物形象组合在一起,寓意美好,如蝙蝠和鹿组成“福禄双全”、蝙蝠和鱼构成的图案用谐音取其“富裕”之意等等。而在英国人看来,蝙蝠是凶恶、丑陋、吸血的动物,由bat构成的习语也大都为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指瞎得跟蝙蝠一样,有眼无珠;“crazy as a bat”指人疯得像蝙蝠;而“have bats in the belfry”则指异想天开。与汉语中它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同样,汉文化中象征厄运的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因为在神话中,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常栖息于她的身旁,因而有“as wise as an owl”(智慧)之说。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因其严肃、聪明而常充当裁判。

由此可见,不同的民族感情和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也对习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弄清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析和认识英汉习语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进而加深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四、研究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现实意义

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所蕴藏的文化信息不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距,因此我们在英语学习以及对外交流实践中都应该注重不同文化背景、文化源头以及文化内涵对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影响,这样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本意的把握,又有利于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从文化角度对动物词汇进行认识,在加深我们对语言符号理解的同时,在对外交流中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与文化震惊。如在提及“亚洲四小龙”时,我们在措辞上就不能形而上地用“four Asian dragons”,而要结合英语文化内涵将其译为“fourAsian tigers”。

其次,通过对比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寓意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理解其联系意义,进而使我们的表达符合各自语言的文化习惯。如当英国人说“She is a cat.”时,我们就要透过其字面意思考虑文化因素,在汉语中将其表达为“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再次,通过结合中英两种文化各自特色以及动物词汇丰富多彩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加以概括总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文化内涵的兴趣,推动英语教学。我们汉语中的动物词汇与生活紧密相关,如十二生肖等,而英语中也有着大量的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如诗歌当中的“cricket”(蟋蟀)、寓言故事当中的“lion”(狮子)、动画当中的“mouse”(老鼠)等等。通过引导学习者分析研究动物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其对语言学习的领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习语作为各民族语言最古老、最浓缩的表达方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习语中频繁出现的动物词汇则相应地被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容,因此,学习习语中的动物词汇,也就是学习文化。而通过了解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能促进我们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中外交流、英语教学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马振国.从汉语习语的文化内涵看汉英动物文化差异[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2).

[4]姚志英.民族文化心理与英语动物习语赏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7,(5).

[5]赵晶.从动物习语比喻看中英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责任编辑:马银华)

H315.9

A

2095—7416(2014)03—0157—03

2014-04-16

左宁(1981-),女,山东济南人,英语专业硕士,山东大学外语教学部教师。刘国伟(1978-),女,山东潍坊人,英语专业硕士,中医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习语英汉源头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常回源头看看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源头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