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是平等性、双赢性及互利性的新型国际关系
——兼驳西方国家“中国非洲剥削论”
2014-04-10张沛霖
张沛霖
(山东管理学院工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中非关系是平等性、双赢性及互利性的新型国际关系
——兼驳西方国家“中国非洲剥削论”
张沛霖
(山东管理学院工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中非关系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中非关系具有平等性、双赢性及互利性,这是由中非政治经济关系所影响决定的。当前,部分西方国家质疑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攻击中国的对非政策,“中国非洲剥削论”甚嚣尘上。其原因是由于部分西方国家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从“冷战”视角看待世界。中国与非洲友谊深厚,任何离间中非友谊、阴谋破坏中国与非洲合作的行为,注定要失败,中非关系会变得更美好。
中非关系;中国非洲剥削论
一、中非关系发展由来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与亚洲西南部相连接,东西分别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北靠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中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似的遭遇,双方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帮助,并在这一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与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殖民奴役相比,在中非两千多年的交往过程中,双方不存在战争、侵略,只有和平及友好往来。早在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之时,带给非洲人民的就是和平,传播的就是和平与友谊。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非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人员往来密切,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频繁。中国理解非洲人民诉求,坚定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发展。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与非洲人民就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发展对非关系,1963年末至1964年初,先后访问了包括埃及、摩洛哥在内的十余个非洲国家,提出了有利于中非互利发展的五项原则,加深了中国同非洲国家的了解及相互认识。中国政府给予非洲国家以大量援助,帮助非洲修建港口、铁路、公路、水坝等基础设施,加深了中非人民之间的感情。
改革开放以来,中非之间的贸易额度在不断增加,贸易范围在不断扩大。步入新世纪,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有了进一步发展。非洲国家在包括政治在内的多领域对中国以坚定支持,中国也继续向非洲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在国际格局持续变化的今天,拥有54个国家、一体化加速的非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新形势下,中国对非政治合作跳出了仅仅局限于中非关系的双边范畴,从国际关系的大局出发去思考和明确非洲在中国对外战略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更加重视发展中非关系。
二、甚嚣尘上的“中国非洲剥削论”
当前,某些西方国家基于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持续高增长、大规模对外投资、军费开支上升等方面的事实,质疑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频频对中国发难。例如,作为美国智囊之一的卡内基基金会在《解读过于自信的中国》一文中指出:“中国经济越来越成功,经济实力日益扩张,特别是在全球衰退之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据此认为全球重心从西方转到东方、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强国也随之衰落,西方认为中国有意对抗美国、寻求取代美国,威胁美国的霸权地位。”[1]作为“中国威胁论”的重要方面,“中国非洲剥削论”甚嚣尘上。西方国家攻击中国的对非政策,指责中国在非洲进行“新殖民主义”,以中国的外汇储备作为对非洲进行掠夺的“工具”,“中国需求”加剧了非洲能源的枯竭,“中国投资”危及非洲国家的“国家安全”等等。指责中国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政治合作的行为方式,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非洲各地开采石油、矿山,抛出了包括“资源剥削”、“资源掠夺”、“新殖民主义”等论调,核心观点是指责中国对非洲国家进行剥削,威胁非洲国家民主发展。之所以存在“中国非洲剥削论”这种声音,是由于部分西方国家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依旧坚持“冷战”视角看待中非关系。这种继续坚持用旧眼光、旧思维去看待日新月异的中非关系的行为,是不符合事实、根本错误和站不住脚的。
三、中非关系是基于平等、双赢、互利基础上的双边关系
中国与非洲之间不存在任何核心利益冲突,对改革现有国际秩序和反对“霸权主义”有着较高的共识。与部分西方国家观念相反的是,非洲国家认为中非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具有平等性、双赢性及互利性。中非关系之所以是一种具有平等性、双赢性及互利性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和非洲经济发展需要。作为最贫困的大洲,非洲有十几亿人口。非洲之所以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其动荡、被奴役的历史。十九世纪开始的非洲非殖民化过程中存在的国家不稳定加深了贫穷。贫穷对非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包括战争、暴力、低寿命等问题,持续妨碍了非洲大陆经济政治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来,频繁的战争及专制统治等行为令非洲的经济雪上加霜。非洲在投资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都较为滞后。在此背景下,中非间合作的开展就变得重要起来。中国向非洲提供其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在非洲加强投资,兴建基础设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帮助非洲发展经济,走出贫困。中国帮助非洲建设学校、医院,并在充分尊重非洲国家意愿的前提下,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人才培养、债务减免等方面,做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工作。“2006年,中国提出了加强中非务实合作的八项举措,2009年又提出了推进中非合作的八项新举措,促进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减贫进程。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追得上全球经济增长的比率。在经济发展最快的非洲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情况”[2]。
中非间合作的开展也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一方面,非洲向中国提供大量原材料及油气能源。非洲资源丰富,种类全,储量大,已知的石油、金、铜、金刚石等的储量在世界上占有很大比重,此外还有锰、锑、铁、锡、锂等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非洲在产业结构上和中国是一种承接关系,在中国产能趋于饱和甚至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非洲为中国产业转移提供了发展空间。这不但有利于推动非洲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自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非洲以来,中非合作领域呈现多元化,贸易额持续上升。2013年广交会上,中非贸易额创历史新高,“广交会展出的建材、机械设备、电子等展区亦最受非洲客商欢迎。”[3]
第二,中国和非洲政治发展使然。与经济层面相比,中国与非洲也需要在政治层面加强合作。同非洲大部分国家一样,中国也属于发展中国家。中非间有着相似的被奴役、被剥削的历史,有着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共同发展目标,加强合作成为双方共同需要。中非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密切合作,中国支持非洲国家的合理诉求,比如,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非援助,使广大非洲国家获得更快发展的机会。非洲国家在涉台、涉藏、涉疆等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给中国以支持。尤其在国际格局呈现“南弱北强”态势的今天,中国和非洲国家间的合作显得更为重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发展理念,双方相互尊重支持,彼此关切,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中非关系,在国际关系领域互相支持,拓展和深化了双边关系。
四、中非关系现实及前景展望
进入新世纪后,中非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有了长足发展,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任期内的首次访问即包含南非、刚果、坦桑尼亚三个非洲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包括赞比亚总统、莫桑比克总统、肯尼亚总统在内的非洲多国首脑对中国进行访问。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了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和非盟总部。如此频繁的首脑互访和会晤背后凸显的不仅是中非友好传统的体现,更是双方对进一步扩大共识与合作政治需求的反映。与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殖民奴役相比,在中非交往过程中,双方不存在战争、侵略,只有和平及友好往来。在中非交往过程中,中国始终遵循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原则去发展对非关系。中国与非洲友谊深厚,任何离间中非友谊、阴谋破坏中国与非洲合作的行为,将注定要失败,中非关系会变得更美好。
[1][3]中非关系:基础深厚友谊牢固[EB/OL].人民网,http://news.163.com/10/0226/10/60EKQ8FM000120GU.html.
[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2/26/ content_13052069.htm.
(责任编辑:王友才)
D822.3
A
2095—7416(2014)03—0132—02
2013-12-26
张沛霖(1986-),男,山东德州人,硕士,山东管理学院工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