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辐射安全管理实践与思考

2014-04-10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12期
关键词:医学部放射源场所

盛 路

(北京大学 医学部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北京 100191)

近期,南京发生的探伤放射源丢失重大辐射事故,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辐射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核技术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引发的辐射安全潜在风险越来越多。作为科技创新与研发机构的高校,承担着大量的放射性科研任务,在面临着核技术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深刻的挑战[1],因此结合在高校的工作实践,对如何加强高校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1 高校辐射安全管理现状

北京大学医学部每年涉及放射性应用的科研课题有数十项,参加人员数十人,涉及生物化学、药学、卫生毒理等领域。截止2013年,经环境保护部批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范围为Ⅰ类、Ⅱ类、Ⅴ类放射源,射线装置为Ⅲ类射线装置,有乙级、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1.1 辐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高校在辐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多为校、院、涉源实验室三级管理体系,校级设立放射防护委员会,负责本校的辐射防护安全工作,下设办公室。下设办公室多设置在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和落实辐射防护的日常工作。

北京大学医学部在80年代初成立了放射防护委员会的校级管理组织,负责医学部的辐射防护安全工作。放射防护委员会主任由医学部主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各院系主管院长及辐射安全专家组成。放射防护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2011年,为加强辐射专业技术指导及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置,医学部还专门设立了辐射防护技术小组,由放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研究解决涉源实验室提交的辐射防护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为涉源实验室提供专业指导及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置。

1.2 辐射安全硬件建设

高校一般都十分重视放射工作场所的实体放射防护措施。2007年,医学部以申报辐射安全许可证为契机,对所有放射源库、射线装置应用场所以及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评结果以及国家环保部的相关要求,对医学部放射性工作场所进行了升级改造,确保从硬件上满足辐射安全使用的防护要求。同时,医学部严格执行《北京市放射性物品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地方标准》,建立了放射性物品库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从而在硬件上保证了放射性物品防盗抢。

1.3 辐射安全软件建设

1.3.1 制度建设

医学部根据近年来国家、地方上相关管理要求,结合医学部的辐射工作的变化,修订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管理实施细则”、“北京大学医学部辐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各涉源实验室也根据各自放射实验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验特点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1.3.2 安全培训和防护工作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第449号令)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保部第18号令)的要求,辐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辐射安全和防护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医学部专门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环境保护部组织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通过培训,使辐射工作人员系统地掌握了辐射防护的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医学和工业辐射的防护知识。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55号令)的要求,应该对放射性工作人员每季度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和每年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医学部严格按照要求,每个季度将放射性从业人员个人剂量笔送交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每年组织放射性从业人员在指定医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医学部还专门对从事放射性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每季度的个人剂量监测。

1.3.3 理顺管理职责

随着辐射安全防护工作管理的深入,由原来的单一部门负责逐步变成由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工作。就医学部来说,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牵头负责医学部的整体辐射防护工作,保卫处负责辐射防护的技术安全防范工作,研究生院、教育处分别负责研究生、本专科生的辐射防护安全教育,涉源单位负责辐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防护的培训教育工作。

2 管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放射性工作场所规划布局不合理

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合理规划和分区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不必要的照射。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老校区,因为早期建设没有规划等原因,存在放射源许可使用种类多、源项杂、工作场所和放射源库房分散、分布单位广的问题[2],造成管理上的难度,很容易发生安全隐患。例如,某高校学生就曾经因同位素库房与同位素实验室不在同一楼层,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不慎将放射性同位素遗撒在公共楼道的事件。

2.2 环境影响评价后置

自2004年放射性管理的职能调整到环保部门以来,绝大多数高校都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也取得了《辐射安全许可证》。但是,还有一些教师因为不了解政策法规,在新(扩)建放射性工作场所或购置射线装置后,才了解到需要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造成了场所、设备无法使用,长期搁置,人为地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究其原因,与管理或工作人员更换频繁、管理部门的宣传工作未到位有关。

2.3 忽视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是开展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基础[3]。在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发现,一些放射性实验室的辐射监测工作被弱化,辐射监测,特别是自我辐射监测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实验室没有监测设备,有的实验室有监测设备但实验人员操作不熟练,监测方案、监测记录不全,监测设备没有定期校准,以及监测方案、监测计划、监测记录不全等。

2.4 疏于源头和末端管理

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从管理时间顺序上可以分为源头管理、过程管理、末端管理。源头管理主要指的是放射源的入口管理,过程管理主要指的是放射源的使用管理,末端管理则指的是放射型废物的出口管理[4]。

实验人员关注最多的是如何安全使用放射源的过程管理,而忽视了源头和末端的管理。其问题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多头申请、台账不完全、缺少领用记录、放射性废弃物的随意丢弃、含源设备按一般设备报废处置等。

3 对策探讨

3.1 早期规划,合理布局

高校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品种多、源项杂、活度小、人群密集的特点,所以在规划放射性工作场所时,应该将放射性操作场所与非放射性操作场所分开,可以将不同放射性核素操作或不同放射性污染水平的工作场所分开。布局和分区应该充分考虑从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引入到最终处置整个过程的安全,以及对人员、公众及环境的影响,这些应从项目最初立项或者建造、改造计划阶段就纳入考虑,且遵循辐射防护的纵深防御理念[5]。

3.2 加强安全文化教育

虽然高校是高等教育机构,但并不等于高校里的教师、学生就自然了解辐射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放射性的安全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开展相关的法规政策的宣传,特别是辐射安全方面政策的宣传,避免因为不了解政策而造成违规。同时,高校放射工作的从业人员相对比较集中,可以定期集中开展辐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育健康的辐射安全文化[6]。

3.3 做好辐射监测工作

良好的辐射监测能力是做好自身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前提,通过监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污染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对于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保证教学、科研、生产顺利进行,以及加强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管理起到了监督作用[7]。辐射监测可分为工作场所监测和个人监测。

对于高校放射性实验室而言,监测重点关注外照射水平、空气污染和表面污染监测;个人监测重点关注内照射、外照射和皮肤污染监测[8-11]。高校不仅要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方案及其计划,还应该培训相关人员,配备合适的监测设备,使他们能够按照规范执行监测计划,测量出客观实际的数据,建立严格的监测记录档案,做到有据可查。

3.4 强化源头和末端管理

有效地控制放射源的入口和出口,是落实国家对放射源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管理要求[12]。

(1)放射性同位素。除了要求定点储存、采取屏蔽和安保措施外,还应特别注意建立出入库登记制度,建立完善的使用登记制度,做到台账清晰可查,做好核素种类、活度等有关信息标志。

(2)放射性废物。应按照其形态(主要是固体和液体)分开收集,按照核素类型、含量、浓度及其半衰期等分类存放、标志。其中固体废物的处理,一般需要存放核素的10个半衰期并经监测符合要求后,可做一般废物处理,半衰期很长的收集后应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对于液体放射性应委托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固化处理后,参照固体废物处置。

(3)报废的含源设备。I、II、III类放射源,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应与放射源销售单位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并明确废旧放射源的返回方式和相关费用;IV、V类放射源或是属于豁免范围内的含源设备,一般应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将源取出、去污,放射源参照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去污后的设备可按一般设备处理。

[1]陈实,潘铁京.科学规范管理高校辐射安全工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68-169.

[2]齐孟文,朱庆鸿.高校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漫谈[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2):208-209.

[3]李恩静,张志强,张聂彦,等.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辐射安全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81-183.

[4]宋培峰,王晓涛,陈栋梁,等.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辐射防护通讯,2011,31(4):16-18.

[5]廖洪春,华彩群,董云.核医学护士辐射防护现状调查和对策[J].柳州医学,2013,10(11):150-151.

[6]战永佳,于秀敏,佟庆伟.香港与内地高校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工作比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305-308.

[7]李恩敬,何平,张志强.北京大学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全过程管理[J].辐射防护通讯,2013,33(6):27-30.

[8]杨晓和,竺文才.工作场所辐射监测与核安全辐射防护管理[Z].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1:23-25.

[9]张平,孙玉玉.江苏省辐射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核安全,2008(2):5-9.

[10]陈翠英,做好高校辐射安全管理工作的尝试[J].中国辐射卫生,1997,6(4):209-210.

[11]蒋云,陈东兵,宋福祥.北京市辐射安全监管实践与思考[J].核安全,2010(1):28-41.

[12]陆继根,蒋云平,范磊.放射源实时监管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2):224-225.

猜你喜欢

医学部放射源场所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一种多吡啶双核单功能铂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抗癌活性
宁夏铱-192放射源辐射事故调查及分析
一起铯-137放射源失控事故应急监测探讨
听的场所
Correlations among 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and body mass index
远离不良场所
放射源在线监控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分析
恋爱场所的变化
医学院毕业生质量分析——以武汉大学医学部2010-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