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活动式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对一节小学语文活动课堂的案例分析
2014-04-10郭雯
郭雯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小学活动式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对一节小学语文活动课堂的案例分析
郭雯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活动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为教学模式的教学。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观,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其旨在打造出“多样、开放、灵活”的个性课堂。通过对一节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案例分析,通过合理分组与任务教学法,体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自由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体现教学形式的有效性;采用多重评价标准,体现活动式教学的评价有效性。最后,探究其有效开展的策略,应该树立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思想,创立特色化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能力。
【关键词】活动式教学 新型教学观 新型教学形式 有效性
由于小学课程具有高学术性和密集的知识覆盖的特点,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知识的灌输,轻学生自学;重间接知识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多方面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通常都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默认这些能力应该通过更多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参加来培养孩子的多元发展。却没有从根本入手,认真思考过在每天都进行的学科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参与活动,学得生动,这就需要教师实施活动式教学。所谓活动式教学,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认知规律为基础,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构成与特点
(一)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构成
活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和教育形式,它的出现,对改革传统教学,克服现行教学中的种种流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无疑都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
首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活动式教学视教学过程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强调活动在学生学习、认知及个性情感形成过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此种新型的教学观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所以要想有效地进行活动教学实践,必须首先明确活动教学的主要思想。
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活动式教学应该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带领下,以学生的兴趣,个性及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并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适当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摒弃旧式课堂中不顾学生的接受水平,一味灌输知识的遗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问题,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接受知识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
二是“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活动教学坚持将“活动”作为自己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强调“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不仅丰富和扩展了教学论的认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在教学实践中将引起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操作的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对象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他的自我作用,靠他在对象化活动中形成内在本质。”[3]因此,活动式教学的教学目标更明确为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的建构,实现自我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教学目标,不是直接指向学生,而是要指向学生的活动,然后再绕道迂回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的。”[4]无疑,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将更有利于相关课程的开展,及实现活动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力的目标。
其次,作为一种具体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则更主要地突现它的个性和特殊性,形成一套有自己鲜明主张和特定目标、内容、方法要求的教学规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及创造性等几个特点。所谓自主性,主要是在明确活动式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以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活动课堂中来,自主获取有效经验,实现自我发展。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开放,即注意及时吸收新信息和新观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思想开放,即教师应较少干预;活动结果开放,即学生的回答应具有多样性。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都应该在明确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基础上,安排活动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中,发散思维,充分思考,获得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知识储备。这样多姿多彩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灵活记忆,培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活动式教学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特点更是不容忽视的,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获真知,最大限度的开放思维,形成创造性十足的教学模式,师生交流融洽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这种教学形式中才能实现学生最自由最彻底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式教学的特点——打造“多样、开放、灵活”的个性课堂
形式上由“单一”到“多样”的动态转变,要求在活动式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模式,而是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多人讨论式,资料采集式及相互评价等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发现问题——运用思考——小组讨论——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学习规律,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
内容上由“闭塞”到“开放”的深刻转化,在活动式教学中真正实现开拓学生的知识。活动中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不简单的停留在课本中,他们会通过亲身实践获得远远超于教师想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学生自身还有可能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所在,扬长避短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尤为重要。
评价上由“呆板”到“灵活”的重要转换,这是活动式教学的基本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要求。活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评价绝不能效仿普通的课堂评价,以学生单一能力来评判高低。在多样的形式与开放的内容基础上,形成灵活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充分考虑到活动本身对于学生进步的意义有多大,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评价要从多方面着手,兴趣、能力、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等都可以纳入评价中去。有些活动式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实现学生自我总结与参与总结相结合,不仅看到自己的进步也应该吸取他人的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善于发现自我的不足,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他人知识经验获得方式与程度的习惯。
二、活动式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在此,作者以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为例,系统阐释一下活动式教学的发生过程。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和迷人之处。文章中运用许多描写手法突出了两种民居的鲜明特色。在这节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活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展开阅读课程,不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重难点,还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及教师的过度传授。
首先,通过合理分组与任务教学法,体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学生按照座位顺序被分为四组,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讨论学习,学生有组织性的参与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在这堂课中,教师应该先告诉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要达成的任务。例如,找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分别有什么特点,用概括的语言描述出来。文章中在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进行描写时分别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结合历史原因,总结出两种民居具有独特结构的缘由。学生先对课文进行几分钟的大致阅读,再结合老师给出的题目,带着问题进行精读。先提出目标的任务教学法,可以在教学前期引导学生的方向,明确学习目的,使教学目标更加的清晰直观,为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其次,自由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体现教学形式的有效性。当学生大致了解了文章中的关键信息,也找出了相应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可以引导、示意学生可以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交换意见,总结概括出最恰当的答案。此时的课堂一片热闹的景象,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在活动进行中遇到了瓶颈或者争执不下的问题,可以举手询问老师。教师可以从旁协助,给出恰当的解释和分析。小组之间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暂停学生间的讨论,然后让每个小组选出三名代表,分别在黑板上写出刚才那几个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要遵循自觉自愿的原则。此时学生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恰当的讨论。在时间准许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认为本小组的代表没有完全的整理出问题的思路,可以随时上去补充。这时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充分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注意维持课堂秩序,以免发生不可控制的局面。活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活动性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开放式的讨论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采用多重评价标准,体现活动式教学的评价有效性。当学生把问题的答案都总结出来并写在黑板上的时候,教师以比较短的时间带领着学生们在书中找出这些答案。再结合着黑板上每个小组的答案,让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并给予奖励。书中可以找到的答案,以答案的准确度为评价标准;自我总结的写作技巧手法则根据找到的越多越合理为标准进行评判。这样公平公正的进行,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学生进行鼓励。活动式教学是以活动课堂为主要模式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绝不可单一机械。采用多重评价标准,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可以鼓励表现力较弱的学生鼓起勇气,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这样,在一节生机勃勃的活动课堂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技能。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提升了勇气。使得学生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精神,变得更加勇于表现自己并及时发现别人和自己的优缺点。在一篇普通的小学语文的课文学习中,不难看出活动式教学的创新所在,并充分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当然,不仅是课文的学习,课外读物的鉴赏,作文的写作课程中都可以看到活动式教学的迷人之处。不论学生水平高低,智力如何,性格特点,活动式教学都可以做到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表现自己,达到实现学生在学中乐,在活动中发展的目标。
三、活动式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活动式教学是新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虽然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和肯定,但因为种种原因,其开展过程并不乐观。由于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与模式,可能一时无法真正改变和接纳活动式教学。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开展活动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差距明显。并且活动式教学也会因不同学科不同课程有着千差万别的教学方法。如何探究这些方法,如何克服这些阻碍,如何让活动式教学真正走入课堂,扎根课堂,如何满足小学阶段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进行活动式教学开展的教师也会有不必要的担心。害怕自己专业能力不足,担心学生无法完成活动中的任务分配,更加注重活动式教学的教学评价过于随意化。其实,这些忧虑都阻碍着活动式教学深入课堂的步伐,如何走出重重困境是当前的一个难题。
(一)树立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思想
树立以活动为主的观念是活动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新策略首先从观念入手,改变教师、家长和学校关于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固有思想。教师及学校要提倡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融入活动,在活动中实施教学。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思想是实施活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化,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转变教师思想,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师完成角色由教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地位由主导到辅助的转换。不再高高在上“指挥”教学,而是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校也应该积极投入热情,活动式教学不能仅仅存在于活动课程中,应该走入平常的学科教学中来。为传统的学科教学固有形式注入一股新生力。教学过程不再模式化、刻板化,使一线教师喜欢并乐于尝试这种新型教学,为学科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
(二)创立特色化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机械、呆板、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语文教学中,不管有无必要,仍然未能摆脱“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结构层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六大板块”或“六大工程”[5]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其实,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近距离的走进文章,走近作者,体会作品的用意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改革,多给学生留出思考和体会的空间,在活动中领悟作品的精华,与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平等交流,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精神。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打破墨守成规的死寂,集思广益,举一反三,由语文课堂的学习可以运用到其他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一套系统,扎根于学生的思维与行为中。
(三)结合实际,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能力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媒体日益信息量传播如此之快的今天,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无法从学校中学习到实际有用的知识,而只是被禁锢在一个环境中。要想扬素质教育之长避应试教育之短,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与教学都要跟上时代和学生发展的步伐,必须要考虑当前的实际,立足实际,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活动式教学提倡“以活动促发展”的主体观念,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张扬,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应该理解的知识,获得意想不到的技能开发。
由此,应该倡导新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式教学可以完成的任务,而需要大家的认可。如何实施,怎样实施,何时实施,谁去实施?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难题。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应该予活动于教学,予快乐与儿童,予活动于发展。活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扎根学生发展需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轨迹,那么他必将带领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释:
[1]田英男.小学语文中活动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2]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教育研究,1998(4).
[3]陈建翔.教育中项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
[4]陈建翔.教育中项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
[5]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J].宁波出版社,2000(35).
参考文献:
[1]陈建翔.教育中项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
[2]刘先捍.活动课程教学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7.
[3]吕文娟.中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4]潘洪建.论活动教学[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1996.
[5]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教育研究,1998(4).
[6]田英男.小学语文中活动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7]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动[J].教育研究,1997(6).
[8]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M].宁波出版社,2000(3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4)05-0196-03
[收稿日期]❋2014-08-21
[作者简介]郭雯(1989-),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