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强化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对策
2014-04-10朱冰
朱冰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市411102)
新形势下强化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对策
朱冰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市411102)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隐性的德育因素,隐蔽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具有滴水穿石的德育力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思想、观念进入到高职校园,面对新的变化,我们应重视并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探索有效对策,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强化 高职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对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德育因素,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藏于各种显性教育的背后,隐蔽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使大学生的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净化与启迪。校园文化的德育过程改变了单纯灌输式的德育格局,将娱乐趣味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使抽象地“空洞”德育说教变得充实、具体、生动,是学生更能主动接受、主动参与、主动内化的教育形式。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却常常容易被忽视或弱化,尤其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寻找更为有效合理的对策强化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进步,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含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师生及学校员工在学校长期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精神、规章制度和校园环境的总和。它是以广大校园人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文化底蕴,以先进社会文化为主导思想的先进文化。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一)导向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对学生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需求和奋斗目标为基础建立的校园文化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育人环境,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在共同建设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积极端正的学习习惯,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营造快乐和谐的生活氛围。
(二)凝聚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将各种要素相互融合,把校园内的教职工和学生吸引在自己的群体中,为实现同一个目标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团结奋斗的过程。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人的人际交往和兴趣爱好,增强了他们的群体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进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形态、心理定势和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这种家园式意识是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本所在,更是校园文化强大凝聚功能的集中体现。
(三)激励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激发广大校园成员的学习兴趣、工作热情,唤起广大校园人的成才欲望和成功感受,促使他们自觉地努力,以便为更好的完成校园的目标而积极奉献。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试着重新认识无奈中选择的学校,逐步关注整洁优雅的环境,感受真诚友善的师生,体验期待已久的社团活动,投身精彩纷呈的多姿舞台。这种良好的校园文化逐渐影响着学生,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地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愿望,以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去学习、生活和工作。
(四)陶冶功能
陶冶功能是指利用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氛围,在高职院校内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情感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是通过培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按照倡导的“美”的标准和规律来美化自己和改造客观世界,并推动校园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是无形的,它融在校园人的情感体验中。
(五)规范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校园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校的发展目标、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产生认同感和义务感,使他们自觉地用约定俗成或者大家共同认可的标准评判是非、对错,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规范的力量是潜移默化地使置身于其中的人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虽然不能时时刻刻地让人直接感受到他的存在,但它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人已进入这个环境就受到一种无形的感染,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强化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的对策
(一)坚持导向性,加强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
校风、学风和教风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良好的校风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崇尚健康向上文明的思想和行为,只有良好的学风才能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掌握技能的欲望,只有良好的教风才能培育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要抓好校风建设就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师生高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提高大学生对校风的感性认识,并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我的言行举止,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正气”品德。要抓好学风建设就要明确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和定位,展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果,激发学生成功、成才的渴望,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鼓励学生自律自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要抓好教风建设就应倡导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创建开放的课堂形式,构建朋友式师生关系,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学习乐趣、分享学习成果营造和谐氛围。
(二)坚持人文性,重视“人性化”管理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是校园制度文化的具体体现,为保证校园主体及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它必须具有稳定性,确保制度不会“朝令夕改”。但是,校园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的主体都是校园人,其出发点是维护校园人的权益,因而它必然要体现人性的特征。高职学生作为校园主体之一,他们是管理制度的建设者和实施者,他们更是管理制度的维护者和评价者,因此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将人文关怀、以人文本的理念融入管理制度的约束性和规范性中,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需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制度内容的时代性,激发学生支持与践行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只有这样,高职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是管理制度的建设、实施主体之一,他们内心获得的尊重感、关注感、使命感,将逐步弱化他们内心曾经对管理制度的反感、抵触情绪,从而尝试着主动适应和习得制度中提倡的纪律观、秩序观、是非观等,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
(三)坚持主体性,强调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我完善与发展,坚持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就是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要将科学的思想和知识融入多种多样,百花齐放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参与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引导学生将每一次活动视为展示自己或团队的一个作品,从而将学生心中那种“被参加活动”的消极思想转变为“期待自己的活动”的积极心态。正因为这样,尽管学生在活动中可能承担不同的责任,扮演不同的角色,体现不同的价值,但他们却会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力求完美,正是这样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会让学生充分展现团结的力量,感受活动的魅力,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一个“由被动变主动”的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交际、应变等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纪律、协作、奉献等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重新认知自己,相信自己,激励他们敢于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四)坚持实践性,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现实的关键是指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一个大熔炉,高职学生需要这样的环境锻炼能力、检验实力、磨砺意志、拓展知识,所以我们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性,要有选择、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知识的重要、竞争的残酷,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的需求、能力的差距等等。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真实可见的课堂,每一个学生在这个课堂中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感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坚持时代性,重视校园网络德育阵地的建设
网络文化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开放性,使其在文化传播、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了往日学校传统教育中的“说教”痕迹,尤其是网络交流的平等性、隐蔽性、互动性和虚拟性往往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畅述观点,宣泄情感,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者应充分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用高雅的文化、主流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占领网上阵地,努力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技术层次、教育功能、科学水平和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当中学习知识、拓展视野、交流思想、丰富兴趣、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他们自身抵制不健康思想的能力,提高他们欣赏优秀民族文化的品位,进而充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六)坚持审美性,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曾就校园环境建设有这样一段话:“无论是种植花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校广播我们都要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在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应坚持审美性,注重校园建筑的协调发展;强调建筑与绿化的和谐布局;重视寓情、寓教育富有感染力的校园景观的搭配;确保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有序。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对生活在其中的校园人潜在地或者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学生正是在赋予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北京:中国海洋出版社,2004.
[3]陈爱娟.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9.5.
[4]王玉荣.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5]吉昌华、郑水泉.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G641
A
1009-8534(2014)05-0118-02
2014-06-27
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新形势下强化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C944。
[作者介绍]朱冰(197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