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4-04-10罗建林
罗建林
(浙江师范大学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 金华 321004)
浙江师范大学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出发,打通专业壁垒,构建了独立的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体系,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人文、艺术、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等多维度、分层次的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力图研究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建设的一般属性和发展规律,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建设方法与思路。
1 建设背景
1.1 专业文科实验课程发展较为成熟
随大学学科门类确立,例如,浙江师范大学大学外语的语音听力课程、艺术表演的舞台训练环节等的建设,文科实验教学逐步发展形成独立的实验课程,并相对集中在艺术类课程、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目前,从实践上来看,专业文科实验教学已经走过一段路程,在课程建设、实验目标、实验项目设计、实验规范等方面都初步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标准[1-3]。
1.2 专业文科实验课程普遍缺乏独立性
总体来说,文科专业实验课程往往只是理论课程的辅助环节部分,或者服务于某些专业性理论课程,独立性较弱。从教学内容来看,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具体实践,缺乏体系和严密的科学性[4]。
1.3 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方兴未艾
面向文、理、工各科专业学生开设的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是新生事物。目前,国家级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课程开设、实验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也相对比较零散[5-6]。
2 定义属性
纵观浙江师范大学和其他高校开设的同类课程相比,我们对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的外延、内涵进行了梳理,将其定义为: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是在大学人才培养课程序列中开设的,以文科内容为主体,以实验实训为教学手段,以服务文理各科学生为立足点,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这样一批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课程组成的综合性、多层次的课程系统,即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体系[7]。
“实验”、“公共”、“文科”是这一新生课程系统的3个关键词:以其实验身份区别于理论课程,以其公共属性区别于专业课程,以其人文底蕴塑造区别于知识技能培养课程。
2.1 从归属上看,是实验课程
实验既是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的手段,也是该课程的第一属性。一方面,将实验从理论的从属地位解脱出来,变成这一课程体系的中枢。通过动手的过程,让知识存储转化为能力,让创新创造的灵感转化为作品,从而获得美学的升华,素养的提升,最终成就人格的完善;另一方面,实验本身上升成为课程的主体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一直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短板。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倡导“知行合一,学用兼善”。在艺术类实验课程、技能操作型实验等课程中,实验本身就是个人综合技能的锻炼与发展,通过实验,学习创作、操作的方法,实现技能、技术的获得,是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2.2 从格局来说,是公共课程
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开放的构建格局,这决定于课程本身的公共属性[8]。一方面,课程植根于大学课程体系之中,打通文理,打通专业,跨越学科,跨越学院,甚至可跨越校门,吸取社会、民间养分。对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知识内容,适合通过实验教学形式进行传递和获取的,都可以融入到这个体系中来,不存在专业之别,这就是“多元融合”;一方面,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体系面向文、理、工、管等所有专业学生开放。本着厚基础、高素养、完其人格的目标,有教无类,敞开课程给所有的学生修读。理科学生可获得人文熏陶,非艺术类学生可感受艺术之美,文科学生可认识自然,格物致知。技能类课程则针对社会需求,具有不分专业的普适性。以公共品格立其课程,真正通过开放共享,实现大学生的共同受益。
2.3 从内容上看,是文科主体课程
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这必然决定着课程是以文科为主体的课程。一方面,陶冶情操,美育身心,这些都是人文学科的专长。而理工科的知识内容则具有相当的专业性门槛,在素养培养上偏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无法承担这一课程体系的主体责任。
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以综合素养培养为目标,决定着课程内容不能完全放弃理、工等各类学科的知识。而且,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了解一定的物理、化学、工程机械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和锻炼逻辑思维,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完全必要的。而传统专业的大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学生知识的孤立和能力的片面,文科生大学毕业不会换灯泡等类似报道屡见不鲜,从中也可窥其一斑。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不仅厚其人文素养,也要丰其理科基础。
3 构建意义
3.1 文科实验课程的独立设课
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的构建,完全解放了实验环节,充分挖掘了文科实验对于大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的功能,实现了文科实验课程的真正独立。其含义主要有3个层面:一是实现了地位的独立,实验课程不再成为任何一门理论课程的附属,而具备了自主发展构建的能力,其发展路径和规律也与理论课程截然不同。二是在内容上实现了独立,实验课程内容的来源可以来自各学科理论课程,也可以直接从社会、民间中汲取养分,形成课程。例如,剪纸、民间戏曲等课程,就可以利用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等资源形成课程。三是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独立,实验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知行统一,开展系统化的实验,显著区别于理论课程[9]。
3.2 构建了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平台
新中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参考苏联建立,专业性强,相对偏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一直是理论教学的从属环节,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往往是专业性强、知识口径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厚素养、宽口径、强能力”逐渐成为人才需求的关键词,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挑战。而构建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是有效应对这一人才培养需求的有效途径。以人文艺术熏陶厚其素养,以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宽其口径,以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强其能力,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层级性、交叉性的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成为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10-11]。
3.3 实现了多学科、多层次的融合
一段时间以来,如何打通学科、专业,形成复合型、综合性的培养构建格局,是大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12]。构建文科公共实训课程,实现在同一课程体系中的文、理多元课程融合,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尝试与积极突破。
4 建设原则
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全新形态的课程体系,其建设路径与理论、专业课程都有不同之处,根据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建设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1) 目标性原则。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的建设始终要围绕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这一目标,始终从学生受益出发,抓住“育人”关键进行课程建设。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和根本所在,背离这一原则,必将导致课程体系面目模糊、思路混乱,最终失败。
(2) 公共性原则。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不为哪几个专业服务,也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在这个开放性课程平台中,文、理、工、管各科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做”有所乐,知行合一,学用兼善,实现素养、能力的潜移默化,熏陶提升。
(3) 基础性原则。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的公共性质,决定了这一课程体系在内容上较为基础,在层次上低于相关专业课程,不搞门槛准入,有教无类,但求“选则可修,修则有得”。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起到宽口径、厚素养的作用。
(4) 平台性原则。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是一个塑造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平台,围绕育人为中心,平台可以打通,并融合文、理、工、管各类学科,将各类知识素养引入到实验室,通过实验手段的外化内引,成为知行合一、趣味生动的课程。这样的一个课程体系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甚至可以沟通学校和社会。
(5) 整合性原则。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丰富多样,能给与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培养。但是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如果缺乏统筹和规划,没有通盘的整合思考,课程容易散乱,无法形成“素养链”,产生不了“1+1>2”的合力效应。因此,我们认为,要建设一个完善、系统的课程系统,必须要把握好整合性原则,要做到建设前合理规划,建设后,善于整合和优化。
5 建设实践
浙江师范大学从2008年开始启动建设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师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在该课程体系建设上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5.1 确立了课程建设理念
中心提炼和确立了“多元融合、学用兼善”的课程建设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中。彻底转变了“文科教学无实验”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将实验教学放在与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既有机融合又相对独立。
5.2 设计了课程生成机制
中心设计了以依托校内资源为主、合理利用校外地方为辅助的课程生成机制,每年定期编制课程建设规划,发布课程建设立项征集文件。建设规划思路清晰、重点明确,稳步推动课程建设的有序开展。
在学校支持下,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建设立项等同于校级研究课题项目立项,有效调动了各学科教师参与建设这一全新课程体系的积极性。
在评审过程当中,以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为主要原则,注意培育亮点和特色课程,注意课程形成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逐步、有序地丰富课程体系。
5.3 形成初步课程体系
围绕培养大学生人文、艺术、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中心组织教师立项建设了44门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38门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实现了开课;课程初步打通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文理兼备,受益学生各科皆有,原则上文科类专业学生要求修读1门。
5.4 产生了一批成果
所有中心开发课程全部组织编写有实验指导书,并遴选优秀指导书进行优化提升,出版了系列配套教材《高等学校文科综合实验系列教材》,共4册。
6 存在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在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来看还处于“有”的层次,如何从“有”迈向“优”,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承载能力,更好服务于学校育人目标,这是浙师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始终考虑的问题。从浙江师范大学的实践来看,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建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6.1 课程表达外延和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建设过程与专业实验不同,往往是理念先行,概念性、理论性的表述和课程表达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无法实现完全的统一。这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在前期规划中,对于素养培养总体目标的具象化构建路径还不够清晰,课程开发往往落实在量的扩张,没有足够明确的导向;二是部分课程的素养培养目标存在多向和含混不清的现象,一些课程功能重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不断变化,传导到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课程序列与作为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目标的外延表达,两者往往并不能完全严密耦合,存在一定的偏差。
6.2 课程形成渠道相对单一
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普遍依托学校现有专业开设,与理论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有益于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又使得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的形成来源过于单一,课程设计难以突破现有课程体系,对形成具有自身鲜明“个性”的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十分不利。
6.3 课程评价、反馈机制尚待建立完善
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和反馈机制对于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为目标,课程效果呈现相对隐性和滞后,为课程的评价和反馈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6.4 课程针对学生需求层次的区分度模糊
课程体系的公共属性要求课程面向全校文、理、工、管各科学生开设,这一方面提高了课程的覆盖面,但一定程度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别。课程层次的缺乏,使得课程的弹性空间、立体梯度方面相对不足,学生自主探索、提升层次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7 解决思路
7.1 拓展外延
这包含2个方面含义:一是要适时调整课程建设规划,不断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自身素养和能力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二是要持续有效生成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通专业、打通文理,形成丰富的多门类课程。惟有如此,才能不断弥合课程序列和课程培养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数量、门类上,不断接近、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有效外化表达。
7.2 优化内涵
一是拓展容量:丰富课程内容来源,实现文理融合、古今融合,将一切有益学生素养培养的元素融入到实验课程中来;二是提升质量:开发若干融多个知识点、多种实验方法、具有文科综合特色的经典实验项目,加大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比例;三是建立有效科学的课程监测机制,对课程教学、课程效应、课程评价进行全程跟踪和数据调查收集,构建机制管道,实现优胜劣汰,最终提高课程与培养目标、学生需求、社会要求的契合度。
7.3 强化整合
一是要强化前期整合:结合现有课程,做好总体规划,形成梯度式、互补式课程开发态势,逐步建立基础性、研究性、创新性3个主要课程层次,形成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又具有层次性、交叉性的课程体系;二是创新资源整合方式:大胆尝试综合多门课程资源,开发生成全新课程,形成交叉型、立体型知识素养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三是整合现有课程资源,优胜劣汰,逐步形成系列化、模块化、“套餐式”课程形态,让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培养需求,“点餐式”选择多门课程组合而成的“课程包”,实现素养能力个性化、“订餐式”培养。
7.4 凸显特色课程
一是要培育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通过外联、内生,着力培育若干有名师、名人领衔,有品位、内涵,有吸引力、影响力的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并通过品牌课程群的建设,形成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的集群效应;二是要不断凝练成果,加大教材编写力度,继续探索完善一套符合文科公共实验教学规律的编写体例与模式,出版能满足学生素养、能力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列实验教材;三是要注意课内课外的结合,以综合素养培养为结合点,实现实验空间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环境的对接,通过支持相关社团活动、开展相关学科竞赛等形式,让大学生素养和能力培养“提升有力 应用有效”,为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8 结束语
文科公共实验实训课程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要吸收来自理论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寻找到这一新生课程体系自身的独特个性,把握好课程目标,一切从“人”出发,探索出符合课程体系自身发展规律的路子和办法。
[1] 武宝瑞.转变观念,着力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5):2-4.
[2] 杨积堂,张宝秀.文科跨专业综合集成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4-6.
[3] 孔鹏.高校文科类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8(2):26-27.
[4] 刘建生,彭名华.实验室向学生社团开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32(5):26-27.
[5] 钟育三.高校文科类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32(5):69-74.
[6] 杨嫚,何华刚.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文科实验教学实践 [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9):116-119.
[7] 许桂芳.建立新型的高校文科实验教学体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93(3):32-35.
[8] 刘秀凤,张天学.大学文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1(3):115-116.
[9] 何雄辉.文科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和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2):121-122.
[10] 彭新一.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1-3.
[11] 于海燕.研究性学习背景下高校文科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09,13(1):94-96.
[12] 袁哲峰.演示实验和文科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J].现代阅读,201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