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化工专业联盟 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2014-04-10吴元欣王存文喻发全
吴元欣,王存文,喻发全,王 忠,袁 华
(武汉工程大学 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力争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为此,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以及《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其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内涵的要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最主要的职能之一[1]。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新要求,没有现成的套路,需要大胆实践探索,更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大学应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高等工程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提升[5]。
2011年,武汉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矿物加工工程3个本科专业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试点专业。
2 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
在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石油、矿产、制药等领域发展空间巨大,化学工业发展将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需要大量符合各类企业的化工人才。目前,全国共有303所高校开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仅湖北省高校就有2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为了共同探讨湖北省高校之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学生培养落到实处,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优势,同时需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化工类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之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011年7月,由武汉工程大学倡议发起的“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成立大会”(下称联盟)在武汉顺利召开,加入联盟的有湖北地区设有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20余所高校和具有化学化工行业背景的10余家石油、制药、化工企业。联盟的成立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强湖北省各高校之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之间的联系,有效实现资源共享,而且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针对性,为我省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服务,进而推动化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校企、校校间的多赢格局。因而,化工专业联盟的成立也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
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培养模式
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我校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确立了“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及相关行业为主,立足湖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教育发展目标。
3.1 培养计划
我校首批试点本科专业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矿物加工工程3个专业,每专业60人左右,单独成立班级建制。一方面各试点专业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与企业的研讨,制订和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在通识教育、校内学习、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同时各试点专业要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与能力大纲,重组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之中。在此基础上,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 注重环化结合、环资结合、药化结合、机化结合,确立有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程化的课程体系。
(2) 优化以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实一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工程教育的全过程。
(3)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4) 实施课程开发计划和教材建设计划。加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合作进行教材建设工作。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课程及其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实现由企业界全面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工作。
3.2 培养模式
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累计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真刀真枪”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6-7]。
企业学习阶段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教学安排、实施企业、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企业学习阶段方案含在企业完成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也包含由企业工程师授课的课程,企业学习时间累计一年。
企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应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协同业界一同参与,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应至少有6门以上与企业一起开发的专业课,并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同时有针对性开设双语课程。企业教师主要参与有设计课程内容和适合现场讲授的课程,同时参加指导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
4 化工专业联盟建设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互动
4.1 强化校企交流合作,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联盟于每年12月中旬举办联盟实验技能竞赛和化工设计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旨在推动参与联盟的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化工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掌握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竞赛由各联盟单位轮流主办,每2年举办一次。首届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在武汉工程大学举行,有联盟内的16所高校的39件作品参赛。首届联盟高校实验技能网络竞赛有来自各高校1 000余名学生参赛。
联盟在教师交流、学分互认、交换学生培养方面签订协议,构建定期交流机制。联盟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在各成员间相互挂职交流。联盟内实现彼此学分互认。联盟内高校按照要求提供一定规模课程选修/辅修/双学位教育,并对符合相应条件的学生颁发相应的证书。联盟成员学校还拿出自己的优势特色专业接收交换生,依托联盟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多样性、个性化学习的平台。
联盟成员在教研项目、教材编写方面开展合作,建设具有化工特色的教材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以理论为指导,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来展开。教师和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申报教研项目,在化工专业教育宏观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紧跟化工行业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解决教学内容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矛盾,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网络平台,建成校企合作资源库。整合各部门校企合作信息资源、校友资源、行业资源及合作企业资源,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实现校企合作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使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人才需求、毕业生生源、实习资源等信息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的效果。
4.2 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联盟成员的高校通过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校长基金、实验中心创新实验专项等项目,构建了形式多样的本科生科研究创新平台。同时,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摄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8-9]。例如,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转化为磷矿正反浮选实验,实验选用新型浮选药剂,实现常温浮选和废水的循环利用;黄姜皂素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863”科技攻关重大项目)转化为三段厌氧实验等,实验实现了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的有效控制;非光气法合成碳酸酯过程中的热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化为氧化羰化法制备碳酸二苯酯实验,该实验改变了以剧毒光气为原料的生产工艺,实现了生产工艺绿色化。这些实验充分体现清洁生产理念,贯穿节能减排思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开设这种类型的实验,增强了学生作为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理念。
4.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工程能力培养
联盟依托联盟内高校与企业建立的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挂牌成立相应的实习基地。联盟实习基地挂牌后,将为联盟内成员提供实践共享平台,承担联盟成员单位学生参观、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务。联盟企业派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任指导老师,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求,真题真做,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很好地保证了实习质量。联盟每年利用假期进行校际本科生创新实验交流活动,研究创新实验纳入学分管理等内容,由联盟组成审定委员会对学生实验报告、发表论文和原始记录进行考核,合格后再按规定给予学生学分和指导教师奖励。
例如,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实践环节开始实施试点。为此,学校与中国医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和药明康德(武汉)公司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和战略合作协议,并迅速制定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合作实施方案。每年从制药工程专业和药物制剂专业中选派学生进入签约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工作,真题真做,切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10-11]。
4.4 企业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联盟企业加入校董事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与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题研讨会,了解最新行业发展动态及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满足人才需求岗位的变化。企业参与到“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中来,在企业中建立稳定的互任、互聘联动式交流机制,具体指导人才培养[12]。联盟也可从成员高校中优先选拔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拓展校企新型合作关系,实现学生培养与用人需求无缝对接。
联盟利用在化工、医药、材料、矿物加工等行业的传统优势,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实施“定向就业奖励工程”计划。在校学生与企业通过双向选择方式签订就业意向,企业设立定向就业奖学金,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提供支持,学生学成毕业后为该企业服务。如为联盟成员武汉工程大学设立“定向就业奖励基金”的企业已有10余家,每年能吸纳300多人就业。联盟将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已与云南磷矿化工等13家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长期的订单式培养计划。
5 结束语
化工专业联盟建设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化工专业联盟建设是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交流与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地方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而推动化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1] 崔颖.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南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112-116.
[2] 刘建兴.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双师型教学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2(1):46-48.
[3] 李佑莲.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148-150.
[4] 刘会娥,丁传芹,刘欣梅.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提高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学实效[J].化工高等教育, 2012(1):80-83.
[5] 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6-8.
[6] 吴元欣,刘生鹏,丁一刚,等.反应工程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0(5):25-28.
[7] 吴元欣,杜治平,王存文,等.学生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中的主体地位[J].化工高等教育,2013(2):4-7.
[8]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60.
[9] 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6):213-216.
[10] 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7-128.
[11] 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计划“ 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55-159.
[12] 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