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探析
2014-04-10汪敏娟吴松强仲盛来
汪敏娟,吴松强,仲盛来
(1.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9;2.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1984年,我国为了提升基础研究的水平,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为主管部门,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部属高校、重点大学、企业(以中央企业为主体)为依托单位建立,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组织管理结构。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本文所探讨的是依托部属高校、重点大学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问题。
1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位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占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50%以上。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的人才、大型仪器和基础设施、综合科研实力等资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和科技攻关任务,产生了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这里集中和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专业人才,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对外开放交流、服务社会、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主管部门(科技部)、依托单位(高校)和高校内部组织管理部门组成。实验室的顺利运行需要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相互协调,寻求一个符合实验室内外部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以保证重点实验室的良好运行。目前,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不同,运行状况也存在差别。因此,制定符合重点实验室自身需要的管理模式对实验室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2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种管理模式
根据对国内一些重点实验室的调研发现,由于各个实验室所依托的高校条件不同,主要形成了3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即依附于学院的隶属模式、学科交叉-多学院联合组建模式和独立二级单位模式[2]。
(1)依附于学院的隶属模式(隶属模式)。重点实验室主要依附于某一学院,人员主要来自于学院,学科布局与学院一致,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实验室领导由学院领导担任,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主要是学院的在岗教授,他们拥有双重身份。重点实验室的办公活动及室务由学院办公室兼管,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实验室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工作也全部依托学院,大型仪器、公共资源和平台基本在本学院共享。
(2)学科交叉-多学院联合组建模式(联合模式)。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学校的优势学科所包含的多个学院的分学科联合组建,实验室的行政地位相当于学校的二级单位,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此2项权利或者在学校或者在学院)。研究人员主要来源于实验室依托的优势学科的在岗教师(这些教师有学院、实验室双重身份),设有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和办公室人员岗位。实验室有独立的管理机制、组织管理结构,有专职的实验室领导和专职的办公室管理人员。实验室人才培养由组建的学院负责;大型仪器、公共资源及平台等优势资源由多个学院共享。
(3)独立二级单位模式(独立模式)。重点实验室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存在,与学院的行政地位平行,直属学校管理。实验室由多个学科交叉并形成多个研究方向;实验室具有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招生权。领导组成、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及办公人员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有独立的人事管理制度、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独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大型仪器平台开放服务。
3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3种管理模式的特点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种基本运行管理模式在实验室整体运行中的作用和效果不同。本文主要从依托单位、实验室内部管理两方面作对比分析[3-4]。
3.1 对多依托单位表现的特点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规定,依托单位是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其主要职责是:优先支持实验室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相关问题;公开招聘和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推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配合科技部做好实验室评估和检查;提出重点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重大调整意见并报主管部门。实验室所依托的学校对实验室建设、发展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对依托学校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行政关系2个方面。
(1)学科方面。隶属模式下的实验室由于是依附于某一学院建立,基本是在学院某一特色或优势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按照学院的情况设立和发展的。这种模式对学院某一学科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它并不利于学科的交叉,也难以对所依托学校学科的全局发展产生影响。联合模式和独立模式的实验室是集中了依托学校的多学科优势和特色建立起来的,充分发挥了优势特色学科的相互结合、相互交叉,可以对所依托学校的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行政管理方面。隶属模式和联合模式的重点实验室并没有完全行使独立的行政管理权限,人事和财务管理权限基本被放置到所依托的某一学院或多个学院。对所依托的学校而言,实验室主要是科学研究基地,是个学术单元,并没有实际地履行学校二级单位的一些行政方面的职能。独立模式的实验室建立的基础是与学院平级的二级单位,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行政事务均由实验室自身完成,人员身份独立、财务独立,对依托学校而言,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实体。
3.2 实验室自身方面的特点
对实验室自身而言,3种管理模式主要在人才队伍建设、运行管理两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5-7]。
(1)人才队伍建设。隶属模式的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合理,缺少竞争力,但相对稳定。联合模式的重点实验室根据实验室研究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规划,能够合理规划人才梯队,充分利用资源搭建人才发展的平台。但是由于人员是双重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激励机制,有些人员缺少危机感和责任感。独立模式重点实验室注重队伍的建设,能够吸引年轻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偏向年轻化,为实验室的发展储备了竞争的优势。但是,此模式的实验室研究方向多而杂,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总体科研学术水平不稳定,难以形成稳定的实力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2)运行管理。隶属模式的重点实验室基本以所依附的学院来管理,缺少激励措施和人员竞争的动力,缺少鲜明的实验室文化和人员的核心凝聚力。联合模式和独立模式的重点实验室会设立一套规范化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政策,包括科研奖励条例、仪器运行维修条例、项目申报管理、文化建设,设立专职的内部事务管理办公室等完备的内部管理体制。总体而言,这2种管理模式的实验室运行规范、总体良好。
4 一些国家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在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一般由国家出资支持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实验室主要从事与国家相关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工作,政府对国家实验室进行政策方面的干预。根据文献,这些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8-10]。
(1)规范的组织结构和运行管理模式。美国国家实验室主要的管理模式是董事制,实验室人员实行合同制,制定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英国的国家实验室大多数规模较小,专业相对集中,一般采用自我管理模式,政府不干涉实验室具体的事务。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具有开放性,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绩效由同行专家进行定期、定量和定向评估。
(2)完善的监督和质量考评机制。美国国家实验室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监督机制,定期或随机对实验室的运行质量进行监控。评估采用同行评议的办法,进行项目评议、工作审查和晋级评议。“合同人管理”是将实验室编制安排到政府部门下面,实验室合同范围内的所有事务均要上报合同管理人批准,有效监督实验室的动向。
(3)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国家实验室的经费来源渠道并不单一,既有来自于政府的拨款资助,也有来自于与企业、社会团体合作的研究经费,甚至有慈善机构的捐助,共同资助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实验室科学研究的水平的提高。
5 建议
我国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每种管理模式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不论哪种管理模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都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比英美等国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特点,归纳了如下改进建议[11-12]。
(1)理顺与所依托学院的关系。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与所依托学院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尤其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学院发展目标一致。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来自所依托的学院,他们在学院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验室完成科研任务,成果署名以实验室为完成第一单位,同时学院也可共享其研究成果。因此实验室在确定发展目标时要参照学院发展目标,理顺之间的管理。
(2)合理的学术梯队和有效流动人员机制。同类实验室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才能形成竞争力。重点实验室既需要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也需要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后备军,这是重点实验室建立起稳定、具有核心力量科研团队的关键,也是实验室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
(3)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增加经费渠道。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交流的重要基地,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服务社会,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实验室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合作,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互利互惠、资源共享,促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推进成果转化的同时,增进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拓宽获得研究经费的渠道,更好地促进实验室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6 结束语
加强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实验室整体实力和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应重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选择,不论从宏观方面,还是从微观方面,都要力争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健全各项奖惩制度,保证重点实验室的良好运行。
(
)
[1]危怀安,王福涛,王炎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0-151.
[2]王鹏.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想象与现实的冲突[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55-57.
[3]庄越,叶一军.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2):21-24.
[4]王丰超,吴恒祥.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支持系统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33-136.
[5]吕萍,柳卸林.开放性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1(6):185-192.
[6]危怀安,杜鹃.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的新近进展[J].学术论坛,2009(5):176-179.
[7]满杰.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1999(3):20-21.
[8]杨少飞,许为民.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64-68.
[9]宋伟,宋小燕.中美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刍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6(1):56-59.
[10]满杰,汪克夷.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英国大型实验室组织管理模式比较[J].科技与管理,2000(4):19-21.
[11]谢焕瑛,张健.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61-65.
[12]路云,王竞.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尚需政策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07-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