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2014-04-10何骁威
施 瑞,何骁威,兰 山
(1.北京理工大学 人事处,北京 100081;2.北京理工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北京 100081)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就需要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1-3]。实验技术队伍的工作是学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可缺少的人才保障[4]。高等院校有了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才能开拓、设计新的实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 实验技术队伍的重要作用
1.1 对提高基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实验技术队伍作为实验室人力资源的重要体现,直接参与具体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高低息息相关。
通常,实验技术队伍承担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拟订有关管理制度和运行程序并付诸实施,掌握实验室的各项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操作使用,并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要求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及辅助工作[5]。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依赖一支素质优良的实验技术队伍,才能开拓、设计新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对科研工作推进和科研成果诞生的重要作用
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需与任课教师、科研团队等各方面配合,为教学科研服务。他们的工作侧重点与教师有所不同,他们侧重于实践操作和运行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成就,常常不是直接、独立的成果,而是融于各种教学、科研成果之中。
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实验室,科研成果也是在充分利用实验室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取得的,例如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技能手段等,而支持科学研究的一系列实验,包括各种数据的取得、分析、处理等都要依靠实验技术人员的辛勤工作[6-7]。可见,实验技术队伍作为实验室的运行管理者和科研实验的具体操作者,在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科研成果的产出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不容忽视。
1.3 对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和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
实验技术队伍是学校实验教学的第一执行者,他们在指导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课程,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课程改革,包括仪器设备自制、改制,推进实验室开放,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8-9]。据统计,我校的开放实验课题80%由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开设,他们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我校高级实验师张婷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基于单片机的声音测距声控小车”曾在ADI中国大学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
另外,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的管理、仪器设备的维修和使用。要提高基础教学实验室的利用率、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实现实验资源共享,特别需要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验技术队伍支撑。
2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导向,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容易受到忽视,其重要性也尚未得到完全体现,其状况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
2.1 综合定位不客观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将实验教学作为辅助教学,使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实验技术队伍也被定位为“教学辅助人员”。给人们的感觉是实验技术队伍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处于辅助性和从属性的地位。“教辅”的定位使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被忽视,从而降低了专业标准和岗位要求。
另外,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拉大了实验技术队伍与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而这又反过来使人们对这支队伍的作用和地位产生了更加消极的认识[10]。
2.2 岗位职责不明确
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够明确。一些教学、科研任务很重的教师还承担实验技术队伍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并时常陷于处理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出思想、搞研究、写论文的时间很少。而实验技术人员本应该是从事仪器设备验收、安装调试、使用操作、维修保养、功能开发、仪器设备自制及改制,以及对技术含量高的实验进行准备和管理等,但由于考核及职称评聘政策对实验技术人员不利,许多实验技术人员不能全身心投入本属自己职责的工作,也去跑项目、争课题、写论文、带研究生,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未能真正起到技术支撑作用,达不到技术积累的效果[11]。
2.3 专业技能不理想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实验室逐步向功能多样化、性能综合化、仪器精密化的方向发展,但实验技术队伍的知识更新速度和综合技能水平却跟不上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验室工作岗位上的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并没有按实验技术的要求接受过专业职业训练,还有部分实验技术人员目前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并不对口,存在学非所用、缺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知识面窄、知识老化、技能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等现象。实验技术队伍中能工巧匠少,一专多能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2.4 后续培养不给力
实验技术队伍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当前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的综合应用,促进了实验技术的边缘性和交叉性。这必然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有一精多通的高素质。
然而,一些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不像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那样受到重视,缺乏培养计划,没有相应的培养举措。另外,实验技术工作是专门的技能性工作,长期以来评聘职务和晋升晋级制度的导向作用,客观上使实验技术人员只注重自己学历的提高,却往往忽视基本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培养[12]。
2.5 发展政策不优惠
在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系列中,高级实验师的职称已经封顶,只有副高级职称而没有正高级职称,不利于实验技术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评聘,往往不是突出实际工作成果和实验技能,而是过多强调论文数量和科研成果,其结果必然出现导向偏差,使实验技术人员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另外,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上还普遍存在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力的措施,并且在专项建设经费上难以保证。
2.6 人员队伍不稳定
实验技术队伍中存在能干者不稳定,不能干者则很稳定的情况。一些有能力、高水平的技术骨干不安心本职工作,常常以实验技术岗位为跳板,最终离开实验技术队伍另谋出路,或攻读各种学位来为“跳槽”打基础[13]。实验技术队伍的不适当定位,打击了实验技术队伍的热情和积极性,优秀毕业生不愿意留在实验室工作,专业技能强的技术人才也不愿意进实验室工作,从而导致实验室人员流失和队伍不稳。
3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3.1 采用灵活的用人方式,稳定实验技术队伍
根据不同学科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实行事业编制(固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首先,为确保实验队伍的稳定,引进具有一定科研基础、表现突出的硕士毕业生充实实验技术队伍,纳入实验室固定编制的人员,原则上不得转岗或转系列;允许通过校内调剂方式,将热爱实验室工作的教师转岗到实验技术队伍,解决实验室队伍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确保实验教学的良好运行。
其次,鼓励学院利用流动编制聘请实验技术人员。流动编制的人员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人员为技术骨干,聘请一些较高层次的实验专家、技术骨干和到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他们安排在专业性较强、实验级别较高的重要岗位;另一部分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这样,既能补充固定编制的不足,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又给学校节约资金。
3.2 设立专项经费,拓宽实验技术人员培养渠道
学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便利的条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讲求实效,努力创造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成长和发挥才干的环境和条件。
首先,我校每年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中列支实验技术队伍专项培训经费,用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交流,做到专款专用,经费有保障。其次,通过开办专题讲座和定期组织研讨等形式,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先进技术、专业技能的培训。比如新开实验或引进新技术的上岗培训,常规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培训等,加强对实验技术队伍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应用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另外,学校每年分批派送实验技术人员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参观学习,交流实验室管理经验。
学校应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人文素质培养,强化其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实验技术工作的服务质量。
3.3 增设实验技术队伍正高级职称实验岗位
一直以来,实验岗位没有正高职称,高级实验师便是实验技术队伍的最高职称。由于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不对等,容易挫伤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鉴于实验岗位的重要性,实验技术队伍应该有单独的职称评定体系,着重考核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而学历、论文和科研成果仅应作为次要参考标准。对于在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而其他方面条件有所欠缺的实验技术人员,可破格晋升职称。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实验技术队伍职称评定的新思路,打通实验技术队伍职称通道,增设了正高职称实验岗位,规定达到一定条件的高级实验师可以申报研究员职称,让实验技术人员有盼头,有发展目标,有努力方向。特别是在各级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大型公共测试平台设置少量关键岗位,并增设一定数量的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或实验技术开发重点岗位,以吸引、稳定技术骨干。
3.4 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实验技术队伍潜能
一方面,要重视实验教学团队带头人的选拔工作,实行实验教学队伍单独评聘制度,设立奖项(如设立实验室技术成果奖、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突出贡献奖、创新奖等),开展评优活动,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课题,支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自制改制仪器设备、进行技术开发等工作,支持他们申报实验室开放课题、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编写实验教材、参与科研活动、发表科研论文等。同时,鼓励大型共用仪器设备实现校内外开放共享,给予实验技术人员一定的报酬或计算工作量;鼓励双向交流、互换岗位,使实验技术人员在自己相近或相关专业上得到全面发展;激发实验技术人员潜能,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实验教学工作。
4 结束语
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是创建高水平大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需求不可缺少的人才保障,只有充分认识实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做到政策到位、经费保障、晋升有道,在队伍的补充、培养、管理上多做工作,创造条件,才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从而推动实践教学高质量地开展,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
(
)
[1]陈文倩,宋军,战永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93-195.
[2]邹用民.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稳定与发展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3(2):51.
[3]黄崇林,蔡业彬.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研究[J].大众科技,2012(11):129-130.
[4]杨美珠.诌议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J].广东化工,2013,40(2):145,151.
[5]闫光兰.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179-180.
[6]李井葵,张海彬.新时期高等学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践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3):98-99.
[7]潘信吉.浅谈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科学,2009(3):17-19.
[8]赵晶,蒋志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158-160.
[9]朱丽,董先明,杨乐敏.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分析及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310-312.
[10]杜奔新.研究型大学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112-115.
[11]杨新建,李红.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实验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80-182.
[12]张杰.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之见[J].甘肃科技,2009,25(6):152-153,147.
[13]何东钢,周敏.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分析及建设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0):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