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分析探讨

2014-04-10佳,王杰,梁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基地大学生建设

任 佳,王 杰,梁 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北京 100083)

为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11月,北京市教委发了《关于开展北京高等学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通知》(京教函[2011]702号),据此,北京市各高校积极开展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共有50所高校提交了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规划报告,范围涵盖央属、部属和市属高校。

1 北京市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概况

1.1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

大多传统的以工科、理科为特色专业的院校由于专业特点,创新实践意识较强,一贯重视培养学生注重动手与实践创新,对本科生的培养采取基础教育和专业实践及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是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创新实践形式之一[1]。这部分院校已有成熟、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顺畅,活动载体和项目内容丰富,既有场所与设备,又有经费保障,在原有基础上,整合资源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和完善实践创新平台[2]。 如清华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和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是传统的实践教学基地,一直以来面向学生开放。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清华大学校内规模最大、设备齐全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机械制造实习基地和电子制造实习基地各实习工种车间都设立了开放区域。北京理工大学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搭建了开放式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体系,目前已经建成针对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阶段3个类型的创新实践教育子基地,在中关村、良乡两校区总占地面积大于约5 700 m2,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障,覆盖全校20个学院的4个年级本科生14 000余人,并辐射到部分学院研究生。北京工业大学在传统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主要以“知行楼”为核心,建设了校内实践基地,开辟建设了独立的创新实践基地,有面向本科生的基础平台,也有面向研究生的提高平台。

1.2 积极规划和建设实践创新基地

一些以文科及经济类为特色的院校由于其优势学科更侧重于理论性,实践性相对较弱,或是由于实践场所的限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实践环节相对较少[3]。而人才的竞争力不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单一的专业知识,社会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思路开阔、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4],并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部分高校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逐渐重视和积极建设实践创新基地。如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构建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的本科实践创新平台,目前正在逐渐规划、建设和完善5个创新实践基地,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理科公共平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等综合性平台,以及有针对性的专业平台。中央财经大学规划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主要包括5项:“中央财经大学商业文化创新实践基地”、“中央财经大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践基地”、“中央财经大学经济金融贸易应用创新实践基地”、“中央财经大学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实践基地”和“中央财经大学公共组织管理创新实践基地”。

2 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特点

2.1 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模式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1) 采用三级管理制度,以综合各级力量提供制度保障。大多数院校采用三级管理体制,采用由校级主管部门、依托学院、学生自主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这一模式有利于综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建立校级领导力-部门协同力-教师支持力-学生参与力-专家指导力五力合一的支撑机制,为实践创新基地运行的可行性、长效性提供制度和可行性的保障。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论证建设布局,调配各项可利用的建设经费;所依托学院负责基地的建设内容规划、建设实施和配套经费支持;各子基地负责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实施、仪器设备管理、实验人员管理、指导教师安排和安全责任[5-6]。

(2) 采用部处统一管理,以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为了充分利用资源,统一调配,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部分院校建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部统一管理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各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所有的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创新实践基地及开放实验室[7]。如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将纳入教学计划外的创新项目、个人制作、独立创新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等,由实践教学管理部统一安排开放实验室和金工车间,同时安排指导教师现场指导,以保证学生安全操作、提高效率。

2.2 创新实践基地引入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利用率

多种形式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基地日常运行维护工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基地要达到最大使用效率,单单依靠教师和基地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为实践创新基地的开放和效益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时间保障。基地的运行中突出学生自我管理[8],教师起主导作用,由学生自行组织。有的学校在基地归口学院成立学生创新工作办公室,采用聘用制聘请学生来管理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行,如北科大、中央民族大学等,有的主要由各类学生社团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组织学科知识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等。

3 创新基地建设特点

3.1 建设规模大、学科类别及学生层次覆盖面广

此次提交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规划报告的高校包括央属、部属、市属院校,涵盖理、工、文、管、经济、艺术、医学等学科,创新实践基地可提供各种层次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满足各年级本科生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合作的创新团队。如北京理工大学形成各种实践教育平台优势互补的完整体系,其中工作坊式自由实践基地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各级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面向专业教育阶段的三、四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北京工业大学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有“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果展室”、“专业创新实验室”、 “研究生综合实训平台”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立体式培养构架。

3.2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实践的主力

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是创新实践基地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学生社团完善了学生创新实践的组织模式建设。各类型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的创新活动常态化,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的环境。学生在兴趣驱动的自主实践中,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为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实践的热情[9-10]。参加俱乐部的学生的研究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他们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基地成立的机器人队、程序设计队,近年来在亚太机器人、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连续获得多个奖项。

3.3 创新创业项目在基地运行中发挥了凝聚作用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设立,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践项目形成了有效的互补。实践创新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场地、设备、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保障;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创新实践活动赋予了内容载体,也使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真正有内容、有开展、有收获、有成果[11]。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数年以来,利用这一平台,很多高校培养出了不少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绩斐然。创新创业项目在基地运行中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3.4 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得到重视

传统的创新实践基地以及早期的开放实验室多是以某个学科为依托,定位为专业实践基地,而此次基地建设中,交叉学科的“杂交优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资源共享的优势逐渐受到重视,一些院校开始建设综合性大学科的创新实践基地。如中国人民大学正在建设和运转的“中国人民大学理科公共平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该基地以“人文社会科学环境下的科学素养及创新思维培育”为建设宗旨,通过组织开展面向广大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如理科公共课程开设与教学改革、文理综合类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支持、理科文化节及科普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培养广大人文社科类学生的科学精神,推动其实现文科思维方式与理工科思维方式相融合,促进其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结合。

3.5 校企合作加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学科来说,创新实践基地不能脱离社会单独来实现人才素质的提升。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为发挥学校科研智力优势,并有效利用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12]。在实际生产情境中,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应用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如北京科技大学“勤敏轩”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培育的“秋菠网”、“教育资源共享kejian.tv”等创业项目,获得了风险投资并注册了公司,进入了实际创业,市场前景良好。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建设吸引了17家合作企业加入基地建设,为基地提供空间、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提高企业行业竞争力;企业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提供合作条件,满足学校“试验式”合作教学的需要,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4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 普遍缺乏激励机制。由于创新实践基地的对外开放时间长,且倾向于基础训练,指导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费时费力却往往拿不出高精尖的成果,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职称晋升没太大帮助,因而积极性不高。要做好这件事情,需要从学校层面上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倾向。比如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可采用学分兼顾创新实践成绩的办法、优先对实践基地骨干教师进行科研基金的立项支持、对优秀指导教师评职称给予加分等[13]。

(2) 创新实践基地功能不明确。有些院校实践创新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实验室功能区分不清,其原因有些是专门用于基地建设的条件有限,如缺乏专门的场地、管理人员、经费、政策支持等,有些是对基地的概念及作用理解模糊。创新实践基地依托于学校现有的各级各类平台建设,但应有灵活的机制,保障基地正常运行。基地应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区”,基地的运行也应给予足够的政策自由度,不应与其他平台等同看待。加强对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分类指导,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性意见,督促学校重视基地的建设工作。

(3) 创新实践基地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需进一步发挥。创新实践基地工作若长期坚持,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必将日益凸显。运行过程中应建设和总结共抓,积累与宣传并行,加强创新基地建设的成果集成和推广,注重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发挥,为利用好这一平台,发挥更多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打好基础。

[1] 钟玲,张纯明,张志佳.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79-180.

[2] 郑志远,董爱国,张自力,等.理工类非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66-168.

[3] 郑小林,邹成诚,冯斌,等.强化创新实践基地作用,提高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5):41-44.

[4] 韩德强,邵温,张丽艳.实验室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80-281.

[5] 刘长宏,戚向阳,王刚,等.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创新实践人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141-143.

[6] 姜志胜,戴剑勇,张新华,等.完善产学研基地培养模式与机制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82-85.

[7] 刘宏升,刘晓华,王正,等.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56-158.

[8] 李艳利.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03-104.

[9] 李慧,魏红伟,尤文.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339-341,344.

[10] 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维创新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98-200.

[11] 孙爱良,王紫婷.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96-98.

[12] 钱政,夏红霞.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创新实践基地组织形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75-77.

[13] 刘长宏,张恒庆,李洪磊,等.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88-190.

猜你喜欢

基地大学生建设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我的基地我的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