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与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2014-04-10陈春阳仲大业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改革体育课程

陈春阳,余 丹,仲大业,赵 飞

(1.吉林大学 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吉林 长春 130062; 2.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 长春 130117; 3.吉林大学 军需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基础体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7次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比较激进的词语,即“推倒重来”,试图全盘否定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推倒重来”是根本性的变革。进入新世纪后的体育课程改革不应是一种全方位 “推倒重来”的根本变革[1],它仅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状态的一次改革力度较大的变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完善。

1 科学认识与理解“推倒重来”思想

1.1 “推倒重来”思想的历史背景

随着2000年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有的基础教育专家对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即“推倒重来”。他们认为当前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需求,应彻底改革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方法等,即要全盘否定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理念、结构内容与实际操作,重新建立和塑造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育课程模式。

目前我们提出的是“一纲多本”,各地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域与人文特点需要选择适合于学校自身的教材。现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再是一种指令性文件,它更加科学、灵活,更加注重人文性、实效性与时代性,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实际需求。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没有时数分配,在小学与初中段没有教材内容体系,这说明了在教材体系和时数分配等方面不再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真正给予了教师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空间。教师由过去教学大纲的机械执行者变成了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对课程的设计者,是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激励者、引导者。体育教育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阵地,这也使这次体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2]。

新世纪的体育课程改革确有一处反映为根本性的变革,这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彻底改变了全国统一大纲、全国体育教学“一刀切”的现象。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在管理层面上彻底地放开了,体育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终身受益的项目。体育教师由过去教学大纲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体育课程的设计者,更激发了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这样虽然增加了体育教师工作的难度,并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一定的困惑,然而,这仅是整个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对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不能因此决断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是推倒了重来的根本变革。

1.2 科学理解“推倒重来”

“推倒重来”这种想法初衷是好的,它敢于对过去出现的不合理或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的质疑与批判,在否定原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体系。但自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如全部“推倒重来”是不科学的,更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无数体育工作者在多年体育改革中所付出的努力与积累的经验也是不容全盘否定的。我国的体育教育每一次改革都是在对从前教育体系与内容良好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完善的。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强调“要重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和发展体育课程,新体育课程不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抛弃,而是对传统体育课程中的问题的扬弃”。改革是为了改掉传统体育课程中陈旧的与现代不相适应的观念和做法,而不是完全去除;改革属于波浪式前进,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与磨炼;我们应通过不断计划、实践、总结、再实践等去将体育教育改革引向深化与实效。虽在局部的问题上也确实有“推倒重来”的内容,但在总体上仍然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2 继承和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2.1 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目标是原来的继承与发展

课程理念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核心理念转变是当前课程改革中明显的变化,转变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调整原来的教学价值取向,即仅瞄准知识与学科是远远不够的。本次课程改革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激励、引导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向,使得各级学校不得不“智育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负担,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异化甚至是扭曲[3]。而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人的科学、全面发展与完善,这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与升华。就体育教育而言,也必须要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下有所发展和创新,在体育课程目标、实施和评价中均要将增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现代体育教育在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健康意识,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习惯与现代体育文化[4]。

2.2 “三维健康观”是“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继承与发展

1979年,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交流经验大会,提出学校体育要以增强体质为主。目前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提出了三维体育健康大课程观,要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这种表达使体育教育理念更加符合我国目前国情,更为全面、科学与前沿,建设新世纪祖国不仅需要有强健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境、有序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竞争意识,才能保证为高质量工作创设必要条件。这个重大变化是一种继承与发展,具体说就是学校体育除了提高技能与增强体质外,更要注重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运用,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水平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更加体现了现代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2.3 “五个领域目标”是“三项基本任务”的继承与发展

在过去体育教育理念中提出的是“三项基本任务”,以提升体质、掌握技术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现在细分为5个领域与目标的菜单式目标任务,更加理性与科学地提出了身体发展、积极参与运动、形成特定技能、塑造健康身体、健康心理目标与形成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五大目标,把教育目标上升到更全面、深入层面,突现了全方位的长远性体育体质建设、丰富的体育人文关怀和体育精神与道德层面。

从前的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都把提高体育技术技能、全面增强体质列为首要任务,这仍是新课程理念所遵循从而继承与发扬的。新修订的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中,突出表达的是要“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指导思想,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状态,强调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这充分体现了体育健康课程的本质目的与任务,体现了当前体育健康课程与其他理论基础课最本质的区别,这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和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完全符合[5]。

2.3.1 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从前的体育教育目的就是要突出基本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三基”教育,这是体育教育课程永恒的重点。不论体育课程如何改革与完善,“三基”教育永远是重要教育内容与目的,这是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发展的载体。没有或否定“三基”,体育教育就无从谈起。“三基”教育必须要在不断继承下创新与发扬。新健康课程在“三基”教育基础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以致用”、“终身体育”,更加注重要掌握技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更加体现出了现代体育教育的科学化、合理化与人性化[2],应当说这是一种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良好继承与发展。

2.3.2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育不应忽视的教育核心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思想中,都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实际教育与评价流程操作。在我们的体育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实际的教育盲点,而当前的体育健康课程中通过体育课程教学,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体现在更为具体与实效的塑造学生体育道德与合作精神,要培养个性与自信心,展现勇敢与顽强的精神力量。这就使以运动实践为主的体育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塑造更为具体和科学。从 “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到体育教育的“五个领域目标”,最切实的变化就是重视了体育的以人为本,注重了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比重与发展,即对人的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塑造与提升[6]。

2.3.3 学生主体作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继承与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过去一直是被大家所认为的最重要的教导方式,也是实际上的表现形式,但是当前的教育理念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相互补充与融合。过去的体育教育由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实质上基本都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的,目前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一个理念上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的不明确、不系统到现在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充分强调了应科学审视教学地位与关系。不同阶段、不同教育目的下教学的主体核心地位也是相对变化的,尤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该以学生为本的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但需要教师引导、示范和修正的阶段,教师也必须完成好自身的职责,这需要两者更加协调与统一[7],这是教与学地位与关系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2.3.4 学习内容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初期,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内容都是“三基”教育为主,全国体育教育内容大同小异,强调统一性,没有真正体现各地区的差异与特点,缺乏科学的针对性与灵活性,因此也极大地限制了体育教师教学上的创新,压抑了不同身体心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发扬。目前的体育课程改革除继续保持传统体育课程中的三大球、羽毛球、游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外,还应积极尝试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较为时尚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到体育课程之中,在教材内容上也要更加具有科学性与灵活性,既有必修,又有选修,既注重基础素质提高,又强调特长完善发展。对学生实施“菜单式”服务[9],寓教于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受益终身。同时,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延伸性方面大大增强,更加注重长远效益、身心健康、终身体育,让教师和学生感受更大的潜力挖掘与自我完善空间,这都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更多、更为丰富的合作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方式的教学探索[9]。

2.3.5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评价体系是继承与发展中的评价

我国的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多年来基本上属于以学生运动能力为主要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基本上忽略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从而也使我国的体育教育多年来都存在着客观的不公平现象。由于身体素质差异与原始素质不同,有些学生即使认真努力学习也得不到优异成绩,而另一些学生由于以前曾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或身体素质优异,接受较快,即使学习不努力也会得到高分,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体育教育评价的不客观与不公正。忽略过程评价,也会忽略督促与激励学生不断修正自我、提高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挖掘和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10]。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明确提出了在体育教育评价中,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过程性与终结性的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的结合等,更强调学以致用与终身体育的良好结合,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素质基础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与提升机会,更加注重了评价的科学化与人性化,这是在继承基础上最务实有效的发展[11]。

3 结束语

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思想就是体育教学论与课程实施,它是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丰富完善的,体育教育改革也是在继承和发展中逐步推进的。继承和发展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应只是单纯的主观判断。有继承才能有发展,有摒弃才能有收获[12]。历经几十年教育改革,中国体育教育也从体质教育到素质教育,踏出了非常坚实的步伐。从前体育教育中很多科学的、优秀的、经过实践证明非常实用的理论、模式、内容与方法都要继续地继承与发展下去,对于历史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积极汲取国内外更加先进、前沿的理念与思想,求真务实,踏实实践,创新性地学习,跨越式发展,保障中国体育教育事业改革的继续深入。

[1]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 李卫红.李卫红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2-02-22(003).

[3] 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热点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 顾渊彦,张春宝,嵇明海.对体育课程改革中“推倒重来”和“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观点的质疑[J].体育教学,2005(1):12-14.

[6] 毛振明,郭键.体育新课改教学门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1-68.

[7] 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抉择[G].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2001.

[9]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忧思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0] 吴昊,黄爱峰,顾渊彦.整合优化: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观[J].体育学刊,2004,11(6):133-135.

[1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 李鸿江,尹军,刘海元,等.阳光体育总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改革体育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