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科研平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10陈旭凌温小昭宋少云张楚英吴映霞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技术人员仪器

陈旭凌,温小昭,宋少云,张楚英,吴映霞

(中山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公共科研平台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不断的摸索与交流中,各高校在公共科研平台建设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对科研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购置的仪器设备存在利用率低和闲置的现象,这种状况亟待重视和解决。

1 公共科研平台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矛盾突出。国家对科研重视度的提高,对科研投入的加大,使得高校科研团队或重点实验室申请到的经费越来越多,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公共科研平台仪器设备齐全,使用方便[1]。再加上高校的扩建,跨校区的办学,各院系、各重点实验室的独立采购、分开管理、不开放使用,造成了许多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如何解决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的问题是减少资源浪费的首要问题。

(2) 人工登记的管理模式跟不上发展。公共科研平台使用登记、仪器设备验收维修登记、预约使用登记、科研实验管理登记都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而随着“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推进,使得高校各科研团队、各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以及公共平台面积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工登记管理的能力[2]。人工登记管理模式与公共科研平台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高校科研平台管理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3) 缺乏专门化的科研技术人员。科研技术人员管理公共科研平台并承担着大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运行、维修,及系统的优化升级等工作。然而,科研技术人员被归为教辅人员,实验室工作被认为是辅助性工作,大大挫伤科研技术人员的创造性;教师,甚至学生的不尊重,使得科研技术人员不安心工作;薪酬福利低,发展前景不明确,逐渐消磨科研技术人员对工作的耐心;工作量难以用教师的课时数、导师的学术成果、行政人员的考核制度进行评估,造成“工作干不干一个样,事情做得好不好不知道”的局面,严重影响着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以上种种原因,都造成科研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刚刚熟悉如何管理公共科研平台、维护仪器设备,又辞职了。于是,高校一直处于“招聘、培训、流失、再招聘”的窘境中,缺乏专门化的科研技术人员,更制约着高校的科技创新的发展。

(4) 仪器设备使用率低。仪器设备重复购置,除了造成资源浪费,也使相同相似的仪器平均使用率降低。人工登记使实验室或院系不清楚哪里有所需仪器设备,或该仪器设备是否闲置可用,同时也使仪器设备的预约、使用过程变得繁琐,从而降低了使用率。缺乏专门化的科研技术人员,造成设备虽在却无人会用,仪器发生故障却无人修理,系统需升级却无人负责,造成仪器设备闲置。

2 加强公共科研平台管理的对策

2.1 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封闭思想,以及自我掌控、自我支配的本位主义,使得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打破各科研团队、各重点实验室的条块分隔,建立共享的管理平台与监督机制,采用“集中与统一”的管理,进行资源整合。

校级部门(如设备处)负责收集一定金额以上仪器的信息。如所属部门、放置地点、主要用途等,在网上公开,方便查询。各院系应成立一个专职部门负责院系所有的公共平台与科研仪器设备。包括:公共科研平台的开放使用、仪器设备验收、日常维护等;对所有公共经费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统一管理,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开放使用系统,仪器设备不再归属于某科研团队或重点实验室名下。这样,既保留了学校“一级管理模式[3]”的优点,又突出了院系级“二级管理模式”的优势,校级部门整理出一定金额以上仪器设备的清单,院系级专职部门整理出本院系所有的仪器设备清单,层层把关,对重复购置的仪器进行更严格的论证。

2.2 网络化管理

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公共科研平台不断扩建,仪器设备数量快速增加,网络化管理势必取代人工登记的管理模式。

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公共平台、设备的基本信息公开、预约、在线监控、实验数据处理、实时计费等[4-5]。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查询各公共平台的使用方向,平台内设备的主要用途、检测项目和收费标准,并下载设备的使用申请表、操作指南、数据处理软件等;然后通过预约系统了解各公共平台、仪器设备空闲可用的时间段,选择方便、适合自己的时间进行预约,实现时间、空间的开放,并可以责任到人,由用户负责公共平台及仪器设备的安全、卫生等,并对设备的闲置时间公开,杜绝技术人员因为私人原因而拒绝他人使用的问题发生;而技术管理人员可通过在线监控系统,同时对多个公共平台和仪器设备实时监控,对公共平台的违规使用、设备的故障排除、软件升级等,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用户在实验期间无需记录,实验结束后无需拷贝,在与设备相连的任何一台电脑都可实时收到实验数据,进行下载和数据处理,同时让导师了解到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远程实验指导,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6];用户在结束仪器使用后,计算机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收费标准,如使用机时、样品数目、开机费等,准确计算出设备使用费用。

在一些欧美的先进国家相似的系统在企业中应用于设备管理维护已十分普遍,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软件[7]。而在国内高校中,主要都是采用人工管理或以简单的计算机作为辅助,所有设备进行物联网综合管理的研究和软件成品还较少[8]。目前,国内已有高校在从事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但还未普及。

除此之外,运用网络化管理还可构建仪器设备绩效评价系统,并进行科研实验管理[9]。

2.3 提高科研技术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

科研技术人员是科研实验平台管理及科研工作中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技术队伍十分必要。首先,应该吸引一些较高学历、较高职称的人员投入到科研技术队伍中。在吸引了优秀人才以后,还应多开展技术培训,建立进修制度,提高他们的科研技术水平、专业实践能力、管理维护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在日本,高校里的实验室人员属于技术服务系列,独立于教师系列、行政管理系列之外[10],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定时地进行进修、培训,保证了日本高校的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

在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技术队伍后,如何提高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又是一大难题。科研技术人员任务重、职称低、待遇低等现实状况造成了科研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因此在对科研技术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和创收分配时,应该制定出有别于行政人员与教师的考核制度,健全量化管理制度,打破大锅饭,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教师岗位与技术岗位只是分工的不同,学校、学院领导对科研技术人员应该像对待教师一样重视,不应存在高低贵贱的差别,每年进行职称评定,增加针对科研技术人员的评奖评优。国外一些知名高校科研技术人员是最受重视的队伍之一,有的他们的待遇比行政管理人员、教师还高。

在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同时,精神管理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11],要让科研技术人员对自己所处的情况有清晰的了解,知道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劣势,努力提升自己,做出成绩,让别人认识到科研实验平台管理、设备维护的重要性,把工作当成是一种生存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积极性。

2.4 大型仪器专人管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

大型仪器价格昂贵、制造精密,而且操作复杂,需要有专人负责日常维护、检定校准、软件升级,以保证大型仪器的规范使用、数据的准确可靠,降低人为故障,延长使用寿命[12]。科研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掌握大型仪器使用所应具有的学历、专业基础以及实践操作经验,还需要有较强的耐心、责任心。例如对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的管理,首先通过仪器的预约,让科研技术人员根据用户的样品数,推算出大致需要消耗多少氩气(Ar),以确保仪器能正常使用,并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样品集中在一起测试,以降低成本,提高仪器使用率;仪器开启过程,步骤较多,需要科研技术人员亲自操作以保证仪器顺利点火;开启后,需由科研技术人员根据实验情况,选择各元素的检测波长,耐心调整积分面积等,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以及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仪器的使用率。

在日本高校,公共科研平台的环境保护、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都有专职的科研技术人员负责,许多著名的高校都实行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增加了校内、校外的交流学习,也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13]。

2.5 加强公共科研平台的开放管理

公共科研平台的开放包括公共平台时间与空间的开放、仪器设备的开放等,是科研创新的重要保障。但是,时间与空间的开放使得出入公共平台的人员复杂,时间不定,仪器设备的开放使得接触仪器的人更多。这些都会造成公共科研实验平台有更大的潜在威胁,科研技术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公共平台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对每位用户进行合理使用、规范操作的安全教育。同时,对开放公共科研平台的管理应由“技术人员管理为主”变为由“学生管理为主,技术人员为辅”的管理模式[14]。由学院制定出方案,再由科研技术人员将方案细化。学院将公共平台房号、用途、所含的仪器设备、危险品名称及安全规范进行整理,并粘贴在实验室门口;科研技术人员根据公共平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及卫生管理制度,并做好各公共平台的使用登记,仪器设备的维修登记等。

澳大利亚高校针对公共平台的安全管理体系非常值得我国高校公共科研平台借鉴、学习,它们各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安全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管理,让每个进入公共平台的用户都了解到自己可能面对的潜在危险,并知道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应对、如何自救[15]。明确个人进入公共平台后对自己的安全负有责任,不允许未经科研技术人员同意单独进入处于工作状态中的公共科研平台。每个需要过夜处理的实验项目,必须在下午指定时间前告知科研技术人员,并做好相关登记。

3 结束语

公共科研平台管理是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一环,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重视和配合,把科研投入、体制完善、队伍建设、实验改革等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化仪器设备资源配置、保障科研实验顺利进行、培养技术人才队伍的目的,提高公共科研平台利用效率。

[1] 王钢钢,张琦.关于高校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2013(1):249-250.

[2] 章华仙.高校共享实验平台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实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224-225.

[3] 肖玉巍,高智琛.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18-121.

[4] 周建国,周勇,丁立人,等.物联网技术在大型仪器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2(8):74-77.

[5] 周建国,黄云,孟繁星.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现代大型仪器共享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206-209.

[6] 吴文华,杨庆,沈新元,等.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下的实验室开放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72-176.

[7] 侯文瑞,毛建伟,蒋祖华.设备管理及维护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4):53-57.

[8] 杨尚森,高春玲.校园网设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39-42.

[9] 项英,邓晰,沈祥兴.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评价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220-223.

[10] 郁聪.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2.

[11] 高智琛.精神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源泉[J].管理观察,2008(11):67-69.

[12] 朱正国,江敏,吴昊.学院公共科研平台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2(4):102-103.

[13] 沈显生.日本高校实验教学的考察与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35-137.

[14] 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 :12-15.

[15] 王敏.澳大利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65-167.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技术人员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
基于能力培养自制实验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