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日两国大学校关系辨析及其比较*①
2014-04-10田山俊
田山俊
( 内蒙古大学 中国地方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1 )
法、日两国大学校关系辨析及其比较*①
田山俊
( 内蒙古大学 中国地方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1 )
法国和日本都存在大学校这种特殊的学校类型。两国的大学校有着不同的产生背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当前,两者在各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办学定位、招生选拔机制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通过对法国和日本两国大学校的历史追溯和现实比较,可以发现,两者虽然有着共同的名称,但它们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教育机构。
法国;日本;大学校;辨析;比较
引言
“大学校”是一些国家对本国某类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特定称谓,其中以法国和日本两国的大学校最具代表性。在法国,大学校(grande école)始建于18世纪,19世纪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国立行政学校等是其典型代表。在日本,大学校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明治初期的1869年,后几经变迁,在二战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承担特定教育职能和人才培养使命的学校类型,税务大学校、防卫大学校、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水产大学校等便属于此类院校。
由于有着共同的名称,同时日本的大学校创立较晚,且设立时恰逢明治初期日本大兴文明开化政策,在教育上积极借鉴欧美诸国经验,其教育体制又主要以法国为模板进行改革,因此很容易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日本的大学校是学习法国的产物。那么这种印象是否有史实依据?法、日两国的大学校之间是否确实存在上述历史渊源?两者在各自国家的当代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又存在哪些区别?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阐释,有助于廓清对大学校这种特殊学校类型的相关认识。
一、法、日两国大学校的历史溯源及其关系辨析
法国大学校始建之前,法国的高等教育几乎完全由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具有浓厚中世纪色彩的传统大学所主导。当时,这些大学大都处在天主教会的严密控制之下,“以经院哲学和神权为支柱,学术上因循守旧、脱离实际,组织上封闭保守,政治上与国家背道而驰”②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2页。。僵化的教育理念、陈旧的教学内容、落后的教学方法,使传统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富国强兵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720年,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推动下,法国创办了第一所新式专门学校——炮兵学校。此后,一系列以培养军官和军工人才为目的的专门学校陆续建立,如军事工程学校、造船学校、骑兵学校等。在军事类专门学校的示范作用下,为适应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18世纪中后期法国又建立了一些民用类专门学校,如桥梁公路学校、巴黎矿业学校等。新式专门学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大学垄断法国高等教育的沉闷格局,同时,贴近现实的办学定位、严格的招生选拔标准、注重实用的教学模式和高效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也使得专门学校很快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普遍欢迎,迅速成为法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专门学校即后来法国大学校的前身。
18世纪末,传统大学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被取消和关闭,新兴的革命政权将高等教育的重点转向了大革命之前就已存在的专门学校,并以这种新式学校代替大学进行高等教育,为共和国培养所需的各种高级政治、经济和军事人才。为区别于传统的“大学”(universités)和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écoles),当时人们把这种学校称之为“大学校”,意为“大学中的大学”,大学校这一称谓遂由此确立*孟雅君、郭晔丹、常永才:《“一个国家,两轨高教”之谜——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在革命政府的支持下,大学校得到迅速发展,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大学校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拿破仑执政之后,继续实行积极发展大学校的政策,他曾亲自为巴黎理工学校授予“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的锦旗,并评价该校为“下金蛋的母鸡”,以表彰该校在为国家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专家和军事人才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808年,拿破仑政府制定的《帝国大学组织令》对大学校予以确认,鼓励其发展,并且明确规定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将从大学转移到大学校,由此奠定了大学校在法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重要地位。直至今日,大学校作为精英教育的代表,仍然在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社会认可程度远高于一般的综合性大学。
在近代日本,大学校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明治维新初期。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向西方全面学习的大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日本近代化的基础。就教育而言,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教育改革带有鲜明的移植色彩,英、法、德、美、俄、荷等西方诸国成为日本积极效仿的对象,其中尤以法国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明显,如明治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全国性《学制》(1872年)就主要是以法国的教育制度为蓝本制定的,在《学制》参考西方国家教育制度的所有147个条目中,就有64个条目(占比43.5%)学自法国,所占比例在各国中居首*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3页。。
法国教育制度对明治初期日本教育改革特别是基本教育制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的大学校首设于明治初期,而大学校又在法国教育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这三个前提并列的时候,很容易给人造成这样一种认识,即同期日本设立的大学校这一机构是效仿法国大学校的产物。那么,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上述学习与移植的关系吗?实际上,这种看似符合逻辑的推论并不具备充分的史实依据,有关日本大学校是效仿法国的产物的认识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读。
如前所述,近代日本的大学校是明治政府在1869年的中央官制改革中设立的。按照此次官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大学校是一种具有双重职能的特殊性质的教育机构。一方面,大学校是中央政府太政官下辖的诸多机构之一,负责管理全国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大学校也是日本的最高学府,其宗旨是“根据神学和国典,明辨国体,兼讲究汉学,以达成实学实用为要”*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86页。。作为此次改革的具体措施,日本政府在东京昌平学校(1868年6月由昌平黉改建)的基础上成立了“大学校”。如果单从称谓溯源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近代日本大学校的肇始。1869年设立的大学校秉持的是神学(国学)为体、儒学(汉学)为辅、洋学为用的教育方针,意在统合国、汉、洋三学派的优势,培养顺应日本天皇政体、满足富国强兵国策需求的人才。不过,由于大学校的前身昌平学校具有浓厚的复古主义传统,强烈抵制引入洋学,因此新成立的大学校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封建教育的窠臼。
由此来看,在创始阶段,日本大学校无论是所承担的职能,还是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与法国大学校存在根本区别。法国大学校是具有近代意义的培养军事、工业等领域高层次实用人才的高等学府,而日本大学校则是兼具教育行政管理和人才培养双重职能的特殊机构。如果从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当时日本的大学校与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政府设立的帝国大学更为相似(当然,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历史渊源也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而与法国的大学校相去甚远。至于两国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显然存在质的区别,所谓日本大学校对法国大学校的学习与借鉴更是无从谈起。
二、法、日两国大学校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比较
如果说创立初期的日本大学校迥异于法国大学校,那么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两国的大学校又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两国的大学校发展到今天还有哪些区别和差异呢?
(一)法国大学校的历史变迁
自18世纪创立特别是19世纪初拿破仑教育改革以来,始终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其在法国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地位没有出现较大波动。可以说,从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开始,大学校作为法国最高层次的精英教育机构的地位从未发生变动。当然,这并非是说大学校的发展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调整,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服务领域也逐渐拓展。如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学校主要集中在军事工程领域,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一批商业和贸易管理类的大学校,与此同时,大学校完全由国家开办和统一管理的格局也开始松动,一些工业企业和商业部门也出资兴办了一批大学校,大学校呈现出了办学主体多样化的特征。此后,大学校的数量保持稳定增长,到一战爆发前,法国已有80余所类型多样的大学校*孟雅君、郭晔丹、常永才:《 “一个国家,两轨高教”之谜——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期间,由于受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校的发展一度放缓。但二战结束之后,大学校开始进入到新的大发展时期。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的大学校数量已经增长到300余所,20世纪末则达到500余所*孟雅君、郭晔丹、常永才:《 “一个国家,两轨高教”之谜——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这使得二战后的半个世纪成为法国大学校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与此同时,大学校的类型也日趋多样,除原有以培养工程师和工商业高级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大学校外,高级公务员大学校也得到快速发展。如1945年成立的国立行政学校,很快就发展成为法国高级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基地,到20世纪70年代,该校培养的毕业生已占到法国高级公务员的一半以上。此外,其他中央部门也先后创办了培养本部门所需公务员的大学校,如经济和财政部设立的国立海关学校、国立税务学校、国立财务学校,邮电部设立的国立邮电行政管理学校,内政部设立的国立警察学校,等等*孟雅君、郭晔丹、常永才:《 “一个国家,两轨高教”之谜——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目前,按照培养类型的不同,法国的大学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工程师类大学校、商业类大学校和艺术类大学校。这三类大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特点是不强调基础研究,注重应用性训练,最终目标是培养各类高级工程师和公共与私人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德国、法国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据法国教育部2010年的统计,目前法国的各类大学校总数已超过600所(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实际数量可能比此要多),远超过同期法国的大学数量(含大学、大学技术学院、大学师范学院,共约220所)。当然,虽然大学校数量很多,但仍然保持了小而精的办学特色,如全法共有163所工程师大学校,而其在校生数却仅为8.7万人,平均每所学校的在校生只有500余人*王文新:《法国教育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25页。。不过,也正是这种精英教育的办学传统,确保了大学校在法国教育体系中的无可比拟的地位。
(二)日本大学校的历史变迁
如前所述,日本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校是二战之后才出现的,它与历史上的大学校存在根本区别,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历史延续性。
明治初期设立的兼具官、学两种性质的大学校,仅仅存在了很短的时间。1871年明治政府再次进行官制改革时,新组建的文部省就取代大学校成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而在东京昌平学校基础上成立的大学校,也在此前的1870年因自身所具有的浓厚保守性和复古性而被关闭。“大学校”一词由此一度被弃用。1877年,工部省在原工学寮(1871年设立)的基础上组建“工部大学校”,以培养工业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人才为目标,但该校于1886年并入新成立的帝国大学,成为帝国大学的分科大学之一(工科大学)。此后一直到二战结束,日本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再没有出现以“大学校”为名称的教育机构(军事教育领域曾建有陆军大学校和海军大学校两所军事院校,二战结束后被关闭)。
二战结束之后,在美国占领军主导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大学校被重新起用,开始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训练机构出现在日本现代教育舞台上。以1948年警察大学校的设立为标志,日本大学校掀开了战后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已经初步建立起由中央政府各省厅举办、以公务员培训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校群。根据所培训公务员的属性,这时的大学校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所谓“特殊职”公务员的大学校,主要是军、警类大学校,如警察大学校、防卫大学校、消防大学校等;另一类是培养“一般职”公务员的大学校,如税务大学校、社会保险大学校等。在上述公务员培训类大学校蓬勃发展的同时,为了适应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工农业及相关领域所需的技术人才,自60年代起,日本政府各省厅开始大规模建立行业性大学校,如海技大学校(运输省/1961年)、气象大学校(运输省/1962年)、水产大学校(农林省/1963年)、职业训练大学校(劳动省/1965年)、农业者大学校(农林省/1968年)等*相关信息参考自各校官方网站。。受各省厅开办大学校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各地方政府也开始组建职业培训性的大学校(主要面向农业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出现了约40所地方性农业大学校。此外,在日本政府鼓励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促动下,由各类公共机构、社会团体开办的大学校也开始不断涌现。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现有的各类大学校总数已近300所*大学校一览. http://ja.wikipedia.org/wiki/大学校一览, 2013-03-19.,形成了类型多样、职能广泛、修业灵活的发展格局,为各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在职业训练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推动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法、日两国大学校的现实比较
日本大学校自明治初期设立之后,几经变迁,其间甚至曾一度退出日本的国民教育体系,直到二战之后才重新出现在教育舞台上。当代日本的大学校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此时的大学校与明治初年相比已有了显著差异。那么,当代日本的大学校是怎样的一类教育机构?它与法国大学校之间又存在着哪些区别呢?
1.法、日两国的大学校在各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显不同。
在法国,大学校无疑是该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金字塔尖”,代表了法国最高层次的精英教育。法国“大学校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佼佼者和制高点,进入大学校是人们心目中成功的象征”,其地位和声誉远高于普通大学。因为一般而言,“取得大学文凭,即使是一流大学的文凭,也不能保证毕业生找到一个收入颇丰的工作,……然而大学校的毕业生,尤其是那些一流大学校的毕业生则比大学毕业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在进入世界排名前100 所的著名高等学府中,法国的大学校就占了4 所,而大学只有巴黎大学1所”*孟雅君、常永才:《高校追求高声誉的另一种办学模式:法国大学校的启示》,《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大学校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而在日本,大学校并不在日本现行《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范畴之内,是处于该国学校教育体系(即所谓的“一条校”)之外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日本《学校教育法》第一章第一条规定,该法所指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初中)、高中、中专、特殊教育学校、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其中并不包括“大学校”这一学校类型,法案也未辟专章对大学校进行法律界定。由此也可推断出大学校在日本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性。参见:学校教育法. http://law.e-gov.go.jp/htmldata/S22/S22HO026.html, 2013-03-26.。客观地说,其在学术水平、社会声誉以及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等方面都无法与日本的大学相提并论,更比不上法国大学校在法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法、日两国大学校的办学定位明显不同。作为精英教育的代表,法国大学校着眼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全面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工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政府高级公务员等,修业年限为3-5年。这种办学定位既不同于培养多层次、多领域、通识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培养各行业专业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因此,将之界定为培养应用型精英人才的高等专门教育则更为符合大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日本,大学校是一种处在普通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职业培训类教育机构,其服务领域非常宽泛,几乎涉及社会各个行业,教育对象不仅包括高中毕业的适龄学生,也包括成年和老年人(如日本的大学校中有专门的“高龄者大学校”),修业年限根据实际教育需求长短不一,灵活多样。这种独特的办学定位,使日本的大学校在与普通大学和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法、日两国大学校的招生选拔机制明显不同。严格的选拔标准是法国大学校作为精英教育机构的显著特点。在法国,大学实行的是注册入学制,并不需要考试,而大学校则实行严格的考试选拔。通过高中会考且成绩优秀的学生,须在预备班(有高中附设预备班和大学校自设预备班等不同类型,均属高等教育范畴)学习两年,毕业后再参加大学校入学考试,合格者才能够进入大学校学习。通常大学校的总体录取率仅有10%左右,以巴黎高等矿业学校为例,2009年报考人数有4000多人,进入复试的有1000人,最后仅录取考试成绩前90名的学生*张文晋、张彦通:《法国大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启示》,《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由此可见,大学校入学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法国大学校严格的选拔机制相比,日本绝大多数大学校的招生录取标准要宽松得多,特别是那些以培养训练企业劳动者为主的大学校,招生选拔方式相对简单,如参加短期训练的学生只需递交入学申请,经审核后即可获得入学资格。其他参加长期训练的学生,通常需要参加由大学校自行组织的入学考试,不过总体而言考试方式灵活多样,通过率也远高于法国的大学校*王文利、许启伟:《比较视域下法国与日本大学校特征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除上述三方面区别外,法国与日本两国的大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院校类型结构、管理体制、学位(文凭)授予制度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如在法国,工程师类大学校的毕业生可获得国家颁发的工程师文凭,其他类型大学校的毕业生可获得由学校颁发的相应专业的文凭,这些毕业文凭具有极高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进入上层社会的“敲门砖”。在日本,大学校则不具有学位授予权,学生毕业后只颁发毕业证,仅有少数学校开设了学位课程(须经文部省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认定),修完此类学位课程的学生经学位授予机构审查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不过,在学历社会倾向的影响下,日本大学校毕业生所获学位的含金量远比不上其他正规大学毕业生的学位,其与法国大学校毕业生所获的文凭在社会认可度上更是无法同日而语的。
结语
总体而言,法国和日本的大学校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校类型,尽管拥有共同的名称,但这显然不能成为将两者相提并论的依据。言及至此,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认真反思。在当前有关外国教育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特别是在初入学术门庭的研究生撰写的学术或学位论文中,隐约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为了强调研究对象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或者为了突出国别间特定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者在尚未充分占有和分析相关文献史料的情况下,就在主观上预先建构起某种假设性关系,进而刻意论证这种关系的必然性、实然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体现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实际上,这是对教育史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学术价值的误读。历史与比较研究当然需要考察研究对象的历史延续性、历史影响、相互关系,但这种考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研究态度基础之上,坚持“有一分资(史)料说一分话”,切忌主观臆断,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无端假设。这才是学术研究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当然,本文所探讨的法国与日本两国的大学校,实属教育史和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极端案例,并不是说学界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误解。
Discrimination and Comparison on the Grande École in France and in Japan
Tian Shanjun
(Educ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Local Universities,Inner-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Inner-Mongolia,010021)
The grande école is a special type of institution in France and in Japan. Born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grandes écoles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undergone different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At present, either of the two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o the other in terms of their positions and enrollment mechanisms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of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Through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kinds of grandes écoles in France and in Japan, it is found that the two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ough they bear the same name.
France; Japan; grande école; discrimination; comparison
2014-10-11
田山俊(1964—),男,山东冠县人,内蒙古大学中国地方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①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性高等教育结构整合与发展模式研究”(DIA100286)的阶段性成果。
G40
A
1001-5973(2014)06-0121-06
责任编辑:时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