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探析
2014-04-10许薇
许薇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探析
许薇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贾平凹的散文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挖掘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扩大创作视野,包含对宇宙、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感悟,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他的散文中生命意识浓厚,对生命存在和内涵的感悟,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他对“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散文的“美”是很好的审美教育资源;其散文的哲理阐释方式,娓娓道来,学生易于接受,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在贾平凹散文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个人体验,真正使用好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资源。
贾平凹散文;人文教育;生命意识;审美;体验
贾平凹是陕西当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文坛的“鬼才”“奇才”“独行侠”。他的小说使他闻名于世,然而他的散文却为他赢得了更为广泛的赞誉。费秉勋教授指出:“与写小说相比,写散文似乎更能见出贾平凹的才情和艺术素质。他的散文确实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个性,在全国能自成一家”。自20世纪80时代起,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有二百多万字,数量多,质量高,多篇散文还被多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用,同时,他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散文的创作理念,弘扬“大散文”理论。他的创作一改往日文坛上“御用文学”“政治化散文”或“小家碧玉”“小家子气”[1]141的风气,提出“大散文观”,“一是强调散文的真情,有其生活实感,有史感,有美感。二是强调扩大,或许也是恢复题材面,不能把散文理解为那些咏物抒情式的,要大而化之。”[2]16,具体来讲,就是“张扬散文的清正之气。写大的境界,追求雄沉,追求博大感情。拓宽写作范围,让社会生活进来。继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传统,吸收域外散文的哲理和思辨”[3]231,强调“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之情”[4]125。贾平凹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说理自然,视野开阔,追求大境界,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挖掘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
一、贾平凹散文的生命教育价值
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5]8-9。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逐步提高的生活条件,丰富的物质生活,多样化的娱乐设施,学生在这样现代化便利快捷的生活方式中,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等是当代大学生的标签,学生很少去反思自我,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更有甚者,漠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虐待动物、伤害他人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生命意识的养成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式。贾平凹的散文清新质朴,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
贾平凹散文中的生命意识非常明显,那种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关注,那种对顽强生命的致敬,那种对人生的不懈追求,那种领悟人生真谛的豁达,等等,一篇篇散文都让学生从纷杂的生活中沉静了下来。《一只贝》中那只普通的贝“受着内在的折磨”,“用血和肉磨制成”一颗大珍珠,这是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的小桃树》中一棵随意种下的小桃树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那种坚持不畏冷言冷语;《太阳路》《风筝》《地平线》表达出未来永远在前方,生命在于永无放弃的追求;《落叶》告诉大家“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当我们在感慨落叶凋零时,法桐却是“凋落旧叶,渴着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间长成材了”,凋落是生命的欢乐、生命成长的开始;《小巷》中那些盲人用灯照亮了路,也照亮了身为残疾人但自强不息的生命之路;《丑石》中“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我不是个好儿子》中“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他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母亲的生命在于儿子,每一位母亲的伟大都在于此;《秦腔》中的“秦腔”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命的呐喊,它已与老秦人血肉相融,是老秦人生命的体现。尤其是《秦腔》,做为地域性很强的剧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都能接受这种植根于老秦地的传统文化形式,很多同学表示并不喜欢秦腔,只觉得很吵,甚至就像文中所言,那是一种“惩罚”。然而,读完《秦腔》,他们不仅对这一剧种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懂得了这种传统文化形式不仅是一个剧种,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秦人生活的缩影。贾平凹的这些作品都体现出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人生的终极关怀。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只是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尤其是“90后”的青少年生活条件普遍优越,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但缺乏对生活、人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贾平凹的这些作品能够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开阔视野,学会从生命、人生的高度去思考。学生阅读贾平凹的这些作品,感悟平时随处可见、常常被忽略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人都是生命的赞歌,反思自身原有对生命、对人生的观念,也开始对人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人本主义精神的培养。
二、贾平凹散文的审美教育价值
1921年,周作人就已经指出散文应是“记叙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贾平凹在20世纪90年代创办了《美文》杂志,这一杂志成为他“大散文”观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大散文”的核心即是“美文观”[6]22。贾平凹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幅“美”的画面,贾平凹用质朴的文字和语言创造出一个个“美”的意境,每一次读这些散文,都是一次感受“美”的历程,而贾平凹对于“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首先,“美”来源于文章的“真”。贾平凹认为:“散文在有了最真挚的感情作为最起码的要求之后,它是再无需求的。”[1]125贾平凹的作品都是他真情实感的自然表露,纯真的童年趣事,儿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生活中平凡的物和事,与家人平淡而真挚的感情,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这些都是作者真实生活的真实感悟和对生活美好的追求。这种“真情”并不是儿女情长、矫揉造作,而是要弘扬散文的“清正之气”,来自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关怀之情。这种创作的角度拓宽了散文创作的领域,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打开很多学生的博客、空间、微博、微信,除下吃喝玩乐的记载,便是无来由的郁闷和惆怅,学生的视野始终放在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情绪上,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给了他们全新的阅读和思考视角。
其次,“美”来自于质朴。贾平凹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语言,读起来总是能闻到不着粉饰的原生态的味道。这种味道一是来源于贾平凹的散文中多有花草木石,这些花草木石植根于土地,而且是“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这些物象本身就带着泥土天然质朴的味道。另外,贾平凹的散文题材多是以其从商州到西安的生活经历和秦地民俗等为主,描写植根于这片大秦土地的人与事,“商州三录”、《静虚村记》《延川城》等,乡土气息自然非常浓厚;二是来源于贾平凹的作品文字朴实清新,不做作,“求朴求素,删繁就简”[2]16。“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月迹》)备受世人称赞的《月迹》就是用这样质朴、不加修饰的文字和语言写成的。贾平凹用自己的作品告诉世人,散文的“美”不是指华丽的辞藻的堆砌,而是真情在笔尖自然的流淌。
再次,“美”来源于优美的文字创设的“美”的意境。“每一个艺术大师,无不是在作品里极力强调自己的感受,而这一切又是那么地追求着气韵、意境、含蓄和心灵内在的谐和。”[7]193《月迹》中那纯真的童年,纯净的月亮;《落叶》中“那叶背面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贾平凹的散文用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创造了特有的意境。这样的意境,这样的美,是贾平凹在长期实践的创作中语言运用的锤炼。这样的“美”的散文,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烈的感染和熏陶,读这样的散文,学生才能扩大视野,才能知道什么才是“美文”,提升学生对“美”的品味。
贾平凹的这些作品不仅用自身的“美”感染学生,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引导学生发现“美”。《访兰》中家养的兰草虽“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而“这么精神的野兰”的“不俗处”是“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丑石》中的那块石头是丑的,毫无用处,遭到“世俗的讥讽”,谁知道它是从上天来,且是“以丑为美”。“秦腔”是“惩罚的代名词”,“你要不怎么样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然而,它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大秦之地的老秦人的生活、生命的呐喊,是这片大秦文化的象征。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什么才是“美”,“美”的标准并不是外在的形象,而是它存在的价值和内涵,而是它内在散发的文化积淀;《月迹》中寻找月亮的足迹就是在寻找“美”,“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美”实际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三、贾平凹散文哲理阐释方式的教育价值
贾平凹的散文读到最后,我们总能发现触动我们心扉的一笔,发人惊醒,而这种说理却并不枯燥,他善于“以小见大”“借事说理”“借景抒情”,善于用身边熟悉的事情和感情来传达自己人生的感悟,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8]1。可以说,这是贾平凹散文哲理阐释方式的最好诠释。贾平凹散文的哲理阐释方式极具特点。
一是散文哲理阐释的视角都是以身边常见事物为切入点。《月迹》《落叶》《访兰》《我的小桃树》《丑石》《一只贝》《风雨》《秦腔》等,都是在对万事万物、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感悟中引发人深思。这样的视角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读起来不觉枯燥,更有亲切之感。例如《访兰》,儿子疑惑世人都爱父亲种养的兰花,父亲却不再种养,在跟随父亲访兰时,才懂得“野兰”的美在于“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以及做人“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的道理。从兰花的品格到人的品格,这样的创作视角,以及这样的哲理阐释视角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风筝》里寻找的那只风筝叫做“幸福鸟”,那“幸福鸟”是要我们“继续寻找”,永不停息的寻找的。从找风筝入手探讨人生的幸福在于不断地追求,类似这样的创作视角均是从生活入手、从日常小事入手,这样的视角是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方式之一。生活中的教育资源非常广泛,这提醒我们在育人过程中,“假大空”的道理已经不符合当代学生的教育需求,寻找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加以引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是散文阐释方式是循循善诱,启发引导。《访兰》中儿子从疑惑到释疑,再到做人道理的理解,这个过程是循循渐进的;《丑石》中大家从对“丑石”之“丑”的厌恶、误解,到天文学家告诉大家“它是以丑为美”,再到作者“深深地赶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这个过程是逐步深化的。学生在读这些文章的同时,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和思想境界的提高。这样的哲理阐释方式不是“灌输式”的说教,而是从身边可知可感的小事说起,注重引导和启发的力量。启发引导是教育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它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自我认知的生成,将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贾平凹散文充满人文关怀,以启发引导作为哲理阐释的方式,遵循教育规律,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被生活化的场景打动,或回味、或反思,从而得到自我认知的提高,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核心及其终极目标即是人的培养,培养的不仅是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型人才,更是关注社会、自然、人生的“人”。贾平凹“大散文”观的视野,散文作品中浓厚的生命意识、审美意识、哲理阐释方式都为我们提供了可采用的人文教育资源。这样的散文在教学中,应避免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读者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只有“在体验的世界里,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9]20。在体验中,学生才能真正跟随贾平凹对宇宙、历史、自然、社会、人生有所感悟。
[1]贾平凹.关于散文的日记[M]//贾平凹散文大系:2卷.漓江:漓江出版社,1993.
[2]贾平凹.散文研究:雪窗答问——与海外人士读大散文[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3]贾平凹.贾平凹文集:走向大散文[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31.
[4]贾平凹.散文就是散文[M]//贾平凹散文大系:2卷.漓江:漓江出版社,1993.125.
[5]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6]廉文澄.贾平凹的散文观及其艺术风格[J].唐都学刊, 2006,22(2):22.
[7]贾平凹,穆涛.平凹之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4:193.
[8]贾平凹.贾平凹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9]科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是学习的力量[M].黄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20.
(责任编辑:李继高)
A Study of the Humanism in Jia Pingwa′s Prose
XU Wei
(School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Jia Pingwa′prose is highly evaluated by students.We should make an overall discussion about the humanism in teaching.The concept of"big prose",put forward by Jia Pingwa--affections for universe,nature,history,and life,expands the horizen of composition and reflects humanism.In his prose,the strong sense of life,the feeling of life existence and connotation,the ultimate care for people,are very good education resources.His unique idea about beauty is as good as aesthetic education resources.His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in his proses--persuasive manner,makes students easy to accept,with strong education value.Students′physical experience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 his prose are valuable resources in teaching.
Jia Pingwa's prose;humanistic education;life consciousness;aesthetic;experience
I206.7
:A
:1674-0033(2014)05-0007-03
10.13440/j.slxy.1674-0033.2014.05.002
2014-07-25
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JXJY02010);商洛学院科研项目(09SKY037)
许薇,女,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