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士禛栈道诗的创作模式

2014-04-10李宜蓬

关键词:栈道

李宜蓬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王士禛(1634-1711),清初著名文人,“当康熙中,其声望奔走天下”[1]1522。他一生两次入川,三历栈道,备极艰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仅作《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记录行程,还创作了大量诗篇,先后编为《壬子蜀道集》和《雍益集》,在当时广为传诵,时人谓:“先生《渔洋》前后集及《蜀道》、《南海》集之刻,学者几于家有其书矣。”[2]1057王士禛的栈道诗,展现了山川之雄峻、旅程之艰辛和思乡怀人之苦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表达上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创作模式。目前学界探讨王士禛栈道诗①对于王士禛的栈道诗,学界多有研究,笔者视野所及,有冯述芳、王复忱《王渔洋笔下的连云栈道》(《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洪桥《从王渔洋游汉中诗看他的诗艺和思想》(《文博》1994年第2期)及其《王渔洋蜀道纪行诗笺释》(《文博》1995年第2期)、《王渔洋金牛道诗笺释》(《石门——汉中文化遗产研究2005》,三秦出版社2006年)等,王利民《王士禛纪游诗简析》(《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2期)及其与查紫阳合作《秦蜀驿道上的神韵与性灵——王士禛和张问陶的蜀道诗对读》(《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1期)等,还有梁中效《王世祯蜀道诗的文化史价值》(《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等文章。其中王利民的文章,对王士禛栈道诗的艺术风貌,加以整体观照;冯述芳、王复忱及洪桥的文章,则是对王士禛的栈道诗的内容,予以具体阐释;梁中效的文章,对王士禛蜀道诗的文学风格及思想感情内涵,做了全景式的勾勒。,多侧重对诗篇内涵的具体阐释,尚未见对其创作模式的整体把握,笔者不揣冒昧,试对此予以分析。

一、仰观俯察:视线移动与写景次序

古人行走在栈道之上,或登临绝顶,或穿行山涧;或仰观山势之高耸,或俯瞰江水之奔流,李白《蜀道难》所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244,确实是登临栈道的切身感受。王士禛在登山临水之际,自然也会依据自身的行程和视线移动,以俯仰的视角,观察群山之逶迤与江水之迅疾,以宏阔的时空视野,对山川风貌进行全面观察,从而使仰观俯察,也内化为诗篇描写景物的次序。

自宝鸡南下,进入秦岭的第一站,就是益门镇。益门,顾名思义,是益州的门户,也是北栈的起点王士禛《益门镇》诗云:

天险当秦凤,提封界雍梁。栈云高不落,陇树晓还苍。古堠催征骑,秋风吊战场。山南明日路,渐入武都羌。①本文所引的王士禛的栈道诗,分别出自《壬子蜀道集》和《雍益集》,其中《蜀道集》为多。二书见于袁世硕主编《王士禛全集》(745-758页,1259-1262页),齐鲁书社2007年版。为避冗赘,恕不一一注明。首联,写益门的地理形势和战略地位,益门地势险要,是雍州和梁州的分界线。颔联首句“栈云高不落”,表明作者当时尚在山下,一路爬山,仰望栈道上的高高漂浮的云彩,表面是纯粹的写景,其实也隐含着登山的艰难和疲惫。而下句“陇树晓还苍”,则应该是已经登上了山顶,远眺西北苍茫无边的陇树也对前途生出许多的茫然,正切合“入栈之始,车怠马烦”[2]2542之意。过了益门,来到大散关,《大散关首联“石壁横千仞,盘盘上翠微”,写山势高耸,道路盘旋婉转,是为仰观。颔联“行人萦阁转,鹦鹉下山飞”,写行人绕着栈道,千回百转,终于来到山顶,可见鹦鹉向下飞翔,是为俯察。由此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视线变换。

煎茶坪是北栈的最高处,是秦岭南北的分水岭,王士禛《煎茶坪》诗云:

大壑沉云雾,冥冥万仞梯。孤峰分陇汉,两水划东西。遥直金牛峡,旁临白马氐。当年谁设险,不用一丸泥。

开篇以“大壑沉云雾”写云雾在山谷间弥漫,凸显煎茶坪一带的山高谷深。然后以“冥冥万仞梯”不仅呼应上句,以山路形同直上的悬梯,并且高达万仞,渲染山势之陡峭,此为仰观。颔联首句“孤峰分陇汉”写煎茶坪的地理位置,是汉中和甘肃的分界线;而“两水划东西”则说明此地是秦岭的分水岭,王士禛自注云:“坪东水北流,西水南流。”这正是登上山顶俯视才能清晰辨别的结果。于是作者视线向远方移动,指向了遥远的金牛峡,而那旁边已经是氐族生活的区域,则可以体会到前面的“陇汉”之汉,既是汉中之汉,又是汉地之汉,不仅指明此地是地理的分界点,也是文化的分界点。最后以“当年谁设险,不用一丸泥”作结,说明煎茶坪位于汉氐交界之处,而其险要的地理形势,使其成为天然的战场,根本不需要修筑营垒,以此对煎茶坪的地理特点和战略位置进行了回顾和强调。

凤县古属汉中,北扼秦岭,南开蜀国,是北栈的重要节点。王士禛《凤县》诗即以“险绝岐南路,岧嶤蜀北门”开篇,写凤县位于岐山之南和蜀地北门的重要地理位置。以下“千峰围邸阁”写出群山环绕的险恶形势,“一线望中原”则写了作者瞭望中原的视野。“城下嘉陵水,林间谢豹村”具体写凤县城下是嘉陵江,林间有谢豹(即子规)鸣叫,自然环境优美。所以结尾“衰迟慙凤德,愁向接舆论”表明作者有意隐居而又无法隐居的痛苦心情。凤岭在凤县东南,《凤岭》诗开篇说“南岐地何高,凤岭踞其右”,写凤岭在岐山之南处于最高点的地理形势。“路绝无钩梯,直上若悬溜”,写山势险峻,上山如同攀爬悬绳,则山势之陡峭不言自明。终于爬到山顶,自然俯瞰山下,“俯瞰两当水,奔流下腾凑”,不仅写出了作者随着爬山而自然形成的视角的变化,也写出了由于山势的险峻所造成的涧水的奔腾下泄的气势。

如果说以上诗歌,都是先写爬山路上的仰观,再写登临山顶的俯瞰;而《雨度柴关岭》则是先写俯瞰水势,继写仰观山山形。首联“栈中新涨未归槽,百丈柴关水怒号”,写由于暴雨导致柴关岭下的江水溢出水槽,奔腾呼啸,凸显了当日的天气状况和作者的视听感受。颔联写“鸟语不闻深箐黑,马蹄直上乱云高”,鸟语不闻,正是因为柴关大水呼号的结果;而“马蹄直上”,则写出了当地山势之高峻。《雨趋留坝》也是类似的写法。首联“急雨下乌栊,千峰一线通”,暴雨倾泻而下,则栈道在雨幕之中、千峰之间隐约一线,则前行之艰险不言而喻,写出了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自然环境和人的视线移动。颔联“路遥洋水北,天尽武关东”,写顺着水流远眺的无尽的山峦和无际的道路。颈联“峡偪风雷气,人穿虎豹丛”写近景,峡谷逼凑,虎豹丛生,则道路的艰险行走的艰难不言自明。尾联“谁知星使节,今夜讬牛宫”,则写出了由于道路艰险,而生出的对于夜宿的渴望。

七盘岭地近褒谷口,为北栈的南大门,栈道至此而为之一断。登高望远,汉中千里平畴,尽在目前王士禛《七盘岭》诗就写出了攀登七盘岭的艰难和站在七盘岭上所见的平畴沃野的汉中风光:

七日行褒斜,目瞆耳亦聋。浊浪崩崖垠,征衣碎蒙茸。不知天地阔,讵测造化功。岌然土囊口,鸡帻摩苍穹。镫道上七盘,大翮排天风。绝顶忽开阔,白日当虚空。褒水出谷流,汉江绕其东。巴山跨秦蜀,蜿蜒连上庸。川原尽沃野,天府如关中。橘柚郁成林,稻苗亦芃芃。襄阳大艑来,千里帆樯通。当年号天汉,运归隆准公。将相得人杰,驱策芟群雄。一战收三秦,遂都咸阳宫。智勇久沦没,山川自巃嵸。跋马向褒国,日落烟濛濛。

诗歌开篇写出了多日来行走在褒斜道上的整体感受,山势险要,川流迅疾,为之惊心动魄,为之精疲力竭。但是登临七盘岭,看到“绝顶忽开阔,白日当虚空”这样壮丽的景象,精神也当为之一振。随即俯视山下,则可见脚下褒水南流,汉江东去;远方巴山跨越秦蜀,蜿蜒万里。心境更加爽朗。而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水陆方便的汉中,形同天府,号曰天汉,正是刘邦建功立业的根基。这样就将人物的行动和视角的变化,以及自然景物的巨大差异,充分地表现出来。

仰观俯察,本是人们习惯性的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山水诗特有的写法。王士禛的栈道诗,“总是选取远望的镜头”[4]197,通过仰观俯察的行踪和视线移动,写出了栈道上山川的雄奇和伟岸,显示了诗人宏阔的胸襟和诗歌清晰的思路,对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透视和体察诗人的心胸,都具有明显的标志作用。

二、模山范水:视听印象与景物刻划

如果说仰观俯察,主要是对山水之形势做总体的概括;那么,在王士禛的栈道诗中,继之而起的则多是对山水之形态的具体描摹。“以清新俊逸之才,模山范水,批风抹月”[1]1522,本是王士禛山水诗的主要特点,但是栈道上的险关要隘和飞瀑急流,则使王士禛栈道诗的景观特点为之一变,而王士禛模山范水的写作技巧,在其栈道诗中也有了别样的发挥。

《柴关岭》写大石雄踞的骇人效果:“大石立两关,势如猛虎踞。世无飞将军,磨牙尔何怒。蛟龙喜昵近,气夺生忧惧。”大石状如猛虎,磨牙噬人,而世人绝无飞将军李广的勇气和膂力,因此面对仿佛随时向人扑来的怪石,就不免惊心动魄,心生恐惧。《马鞍岭》则具体刻画山石的千姿百态:“铲疲登降,纤路亦修整。或厂如连轩,或植如负屏。或如岐阳鼓,或如宛朐鼎。如鸟或跂翼,如鱼或骨鲠。殊状纷角逐,诡类争一逞。”诗中连用六个“如”字,采用散文所惯用的铺陈排比手法,体现了对山石穷形尽相的刻画和一气呵成的气势。而且就其比喻而言,也体现了栈道的不同特点。“或厂如连轩”写山崖高悬,形同连轩;“或植如负屏”写山势高耸,形同屏风。“或如岐阳鼓”写山形圆润如鼓;“或如宛朐鼎”写山势峭拔如鼎。“如鸟或跂翼”写山势外展,如鸟之展翅;“如鱼或骨鲠”写山势硬朗,如鱼之骨鲠。古人谓“叠用六或字,句法本《南山诗》”[5]790,指出其文法效仿韩愈的《南山诗》;今人又以为“劲硬之笔,以文为诗,比喻新颖,颇类苏、黄”[6]821,这个分析就更加全面。概而言之,王士禛此诗,确实体现了以文为诗和比喻新奇的特点。描写马鞍岭的山势,非如此不足以表明其奇形怪状,非如此亦不足以表现王士禛的视觉感受和文学才华。以下王士禛写道“峭岸势欲坼,捷足不遑骋。二分垂在外,趾压后人顶”,这正可以说明山势之陡峭,栈道垂直角度之大,形同云梯直上,又可以与《凤岭》“路绝无钩梯,直上若悬溜”相印证,说明栈道之艰险。五丁峡则是南栈上最艰险的一段,在《五丁峡》诗中,王士禛对于峡谷之高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渐入五丁峡,谲诡骇闻见。斗壁何狰狞,十万磨大剑。攒罗列交戟,茫昧通一线。”峡谷之中,宽仅一线,仰面而视,其山势如宝剑般锋利,如交戟般直立,如此则五丁峡的险峻地形和狰狞状态,跃然纸上。

山谷之中,孕育着长江大河。奔腾的洪流,喧嚣的声浪,总是引起王士禛的关注,成为其笔下描写的重要对象。《凤岭》写两当水的气势:“俯瞰两当水,奔流下腾凑。转石类搏撠,画沙成篆籀。初疑饥蛟蟠,更作外蛇斗。”“搏撠”写水石相击,针锋相对;“篆籀”写水过沙留,自然成画——这是直接描写。而“饥蛟蟠”和“外蛇斗”则用比喻性的手法,写出了山势逼仄,水势奔腾的形态——这是间接描写。二者结合,就把两当水的状貌表现得清晰如画。

悬崖峭壁之上,往往有瀑布倾泻而下,瀑布不仅以其水势惊人,更以其声势夺人。“乱山斜月朦胧里,一夜风雷瀑布闻”(《宿观音菴》),初入栈道,瀑布的奔流之声,就让王士禛难以入眠;“瀑急雷霆斗(《和尚原》),写瀑布与雷霆之声互相呼应的赫赫声威;“急瀑何砰訇,磐石成巨防”(《观音碥》),写瀑布与磐石激荡所产生的巨大声音;“黑龙远鸿洞,万瀑齐奔赴”(《柴关岭》),写瀑布的众多;“飞瀑时界道赴壑力愈猛”(《马鞍岭》),还写出了瀑布的迅猛——瀑布的各种状貌,以及对人的视听冲击,都被王士禛收入笔下,成为惊心动魄的艺术形象。

栈道之上,气候多变,风雨雷电,几乎无日无之,由此导致水势就更加浩大。《雨度柴关岭》、《南星雨发》、《雨趋留坝》、《宁羌夜雨》等诗歌,都在标题中直接表明了当时的天气。“行行到柴关,云低雨倾注”(《柴关岭》),写暴雨如注的场面;“骤雨南星道,秋阴草木风”(《南星雨发》),写风雨交加,秋意阴冷的状态;“岷峨连雨气,沔汉走江声”(《宁羌州》),写由于阴雨连绵,则汉水奔流之声音萦绕耳际;“不信无晴日,曾闻有漏天。武都连夜雨,巴子几人船”(《宁羌夜雨》),更是写出了连日阴雨,以致作者产生天都漏了的遐思,而江上船只稀少,亦可以看出江水盛大已经不适合行船,则行程之艰难可想而知。

观音碥一向被认为是北栈中最险峻的地方,王士禛《观音碥》写道:“观音碥绝险,连山列天仗。奔峭洶波涛,大石蹴龙象。造物郁磊砢,及兹乃一放。急瀑何砰訇,磐石成巨防。渟为千丈湫,潭潭不流宕。怪物中屈蟠,岂无锁纽壮。傥然牛渚犀,穷此精灵状。”前一部分写观音碥一带山水之势,群山陡峭,如同天上的仪仗;大石突兀,仿佛脚踏龙象;瀑布奔流,激荡磐石,发出轰鸣;潭水深不可测,静止不流。眼前的山石就像怪物一样,好在还被锁纽所捆束;但是水中却隐藏着很多精灵,就像牛渚犀一样。①清人伊应鼎对此诗进行了具体分析,值得体会,文长不录,见《渔洋精华录集释》,794页。

李白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244来形容栈道上山势之高耸入云与瀑布之奔腾喧嚣,这种描写,对王士禛的栈道诗的写法有直接的启发。王士禛的栈道诗,写景状物,往往将山水的具体形态以及它带给人的视听冲击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先写山水的形态继写山水带给人的印象;或将山水带给人的印象揭示出来,再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这样,不仅写出了行走栈道所见山水的视觉和听觉印象,还把这种视觉和听觉所激发的内心感觉展现出来。三者互相作用就将栈道沿途群山之高峻与激流之奔腾的景观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王士禛的栈道诗,具有了高古雄放”[2]1156的艺术风格,与其此前山水诗的“清新俊逸”有了本质的差别。

三、触物伤怀:沧桑之感与羁旅之愁

人身处客观环境之中,不能不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登高怀古,寻幽访古,自是题中应有之义。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7]1栈道上的高山大河,往往幻化为历史的烽烟;而身处绝域的疲惫与痛苦,往往转化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沉情思。因此王士禛的栈道诗,就充满了沧桑的历史感和难以言喻的羁旅之愁。

栈道沿线,有很多古迹,也留下了很多传说。王士禛每到一处,都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故事联系起来。在经过益门镇时,王士禛就抒发了“古堠催征骑,秋风吊战场”(《益门镇》)的怀古之情。接下来经过大散关,又借“战垒空埋镞,严关几合围”(《大散关》),表达其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而二十年后的故地重游,王士禛更加感慨:“碧油幢引向西川,取次重过二十年。壁垒又经新战伐(奋威将军破贼于此),关河不改旧风烟。”(《宝鸡县南入栈感成》)这份沧桑的历史感就是双重的,一是感叹关河依旧,而战事再起;二是感叹自己故地重游,而岁月已逝。行经凤县及凤岭,王士禛不由想起流传在当地的传说“闻昔周文王,盛德及灵囿。凤鸟此来集,世远事悠谬”(《凤岭》),凤鸟集聚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抚今追昔,既让人感到时代的变迁,又让人生出许多对古时的向往和对当下的慨叹。《南星雨发》写“僭忆公孙帝,危知大禹功”,则以公孙述僭越称帝,而大禹劳苦功高,而无意称王,以此表现对世事人情的认识。在初次入川时,王士禛《大安驿》云:“汉相经营地,氐王驾驭才。”表明当地是诸葛亮经营多年北伐中原的古战场,又是历代氐王的根据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据地。在二次入川时,复作《大安驿雷雨》,其尾联为“谭毒关前磊,英风尚飒然”,王氏自注:“谭毒关,宋刘子羽退敌处。”宋子羽是南宋谭毒关守将,曾与吴玠兄弟共同抗金。这些诗都表达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怀念。《百牢关》一诗不仅写出了百牢关的形势,而且写出了当地的风俗,更写了发生在这里的汉唐的事迹,“汉臣传谕蜀唐计失征蛮”,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安定巴蜀;而唐代征讨南诏,却损失惨重,铩羽而归。因此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反省,对治国用兵之术的思考,结尾以“历历前朝事,孤云落照间”,再次表明往事如烟的沧桑之感。

在栈道上,王士禛也忍不住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其《怀朱人远》结尾“金牛寒峡里,北望苦相思”,表达了对友人才情的欣赏和无限的怀念。而世事沧桑,人事代谢,总是难免的,王士禛对已经逝去的师友怀念更加动人。《年来钱牧斋吴梅村周栎园诸先生邹汙士陈伯玑方尔止王亦世董文友荣洞门诸同人相继殂谢栈道感怀怆然有赋》云:

载酒题襟处处同,平生师友廿年中。九原可作思随会,四海论交忆孔融。春草茫茫人代远,落花寄寄墓门空。白头骑马嘉陵路,唯有羊昙恨未穷。

孔融,东汉名士,“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8]2277;羊昙,东晋名士,与谢安友善,在谢安去世后,“昙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9]207王士禛在此将钱谦益、吴梅村等师友比作孔融,而以羊昙自比,抒发了往日诗酒高会而今师友凋零自己独行栈道无限悲慨的情绪。

蜀道难是众所周知的,因此走在崎岖艰险的栈道,很自然地会引发行人对前路的畏惧和对不知身归何处的茫然。李白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244表达了蜀道难行的叹息,王士禛栈道诗的结尾处,也往往发出了行路难的慨叹。王氏在尚未入栈时写下的《宝鸡道中》诗,就哀叹“龙锺三十九,白尽老夫头”,此后更是一叠声的悲叹:“不知投宿处,樵响隔云端”(《自长桥至草凉楼》),写无处投宿的茫然;“秋风吹散关,一夕惊老瘦”(《凤岭》),写行路的艰难所造成的容颜的憔悴;“渐达褒城驿,遥遥度七盘”(《宿马道江上》),写褒城驿在望但是七盘岭仍然漫长艰险的的矛盾;“五丁虚斧凿,愁绝畏登临”(《雨度五丁峡》),写五丁开山的功绩,但是即便如此,山势的险峻仍然让人惧怕;“咄咄复何言艰虞一身贱”(《五丁峡》),写道路艰难使得作者以身涉险艰辛备尝的苦恼;“荒城闻鼓角,回首意茫然(《宁羌夜雨》)则更是写作者回望来路的凄惶。

正是因为路途的艰险,所以自然会诱发思念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怀。“江流太悲壮,客梦自难安(《宿马道江上》),说的就是这种情绪。在《宝鸡县南入栈感成》中,王士禛最后说:“陈仓五夜荒鸡早锦水三春旅梦悬。长白山前一茅屋,何时送老白云边。”此长白山在济南邹平县西南,是王士禛幼年乡居之地,作者在此寄寓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对归老故园的渴盼。《和尚原》虽为写景,其实抒情,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由眼前的山川而诱发思乡的情怀,诗歌开篇写“纳纳乾坤大,吾胡淹此留”,以一个反问点出作者的身处异地的不适应和对久别故乡的思念。“箐竹连虎穴,毒雾起龙湫。瀑急雷霆斗,天荒魑魅愁”四句写出了蜀道的老虎出没毒雾弥漫的艰险,瀑布飞流直下的声势和雷霆轰鸣的声势以及地老天荒的凄凉和令魑魅愁绝的荒凉,由此引出最后两句“思因飞鸟背,浩荡返齐州”,作者梦想思念之情能寄身飞鸟,自由飞翔,最后返回千里之外的故乡。《栈道怀归》一诗更是明确地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栈云千叠打包来,两鬓萧条万虑灰。陵跖几能开口笑,鸿蒙真拟掉头回。驽牛驽马从时好,功狗功人未易才。梦里故园渔钓稳,金鹅飞处白蘋开。”家乡的安逸和美好,和眼前的艰险的栈道正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托梦寄情,通过梦到在家乡平静地垂钓,梦到家乡田园的美景,充分地表达他的故园之思。

在栈道上,王士禛特意寄出了两封家书,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写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寄家人云:

京洛分襟七夕前,南岐驿路五更烟。故园刀尺齐纨素,远道风花蜀国絃。断续鹦飞深坞里,横斜雁度夕阳边。栈云陇树重重隔,闺梦何由向左绵。

此诗的好处在于“此诗叙夫妻离别及相思相念之情,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其妙处,尤在各联所采取的交错写法,即一面写妻,一面述己。虽山川遥隔,千里难知,然状两人相依之景,如在月前,至为感人。”[10]42行走在大山里,前路茫茫,唯有平安是最重要的,也是对家人最大的安慰。岑参《逢入京使“凭君传语报平安”[3]2109一语,为千古传诵,而王士禛《武关寄家书》开篇写“驿骑千山里,平安两字书”也道出了平安二字的重要性。“高堂衰白早,儿女死生馀”,写家中有年事已高的父母,他们已经两鬓斑白,有少不更事的儿女,他们有的健在,有的则刚刚夭折。“听雨思兄弟,临风问起居”,眼前淋漓的细雨,逗引出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处于这样的凄风苦雨之中。最后两句则笔峰一转,转入妻子对自己的惦记和忧虑。“白头吟更苦,莫负锦江鱼”,这里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据《西京杂记》曰:“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11]21传说卓文君所作的《白头吟》,其中有“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12]600,这里以竹竿的摇动和鱼尾的摇摆,暗喻男人的变心,王士禛在此以表示自己不会辜负妻子,即使身处异乡,也会坚贞自守。《百牢关怀家兄子底礼吉子侧》中说:“行尽山南路,前峰入宕渠。残秋杜陵雁,斜日锦江鱼。一别四千里,何因频寄书。祗思风雪里,灯火共吾庐。”正是因为与亲人远隔四千里,无由寄送家书,则作者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就更加强烈。尤其是在风雪里与亲人同居一室的幸福,已难以复现,那份对家庭温暖的期待和无望,是那么的打动人心。

对故园的思念,对亲人的留恋,对远游异乡的痛苦,在王士禛的《夜至黄坝驿短歌》表现的最为集中:

氐道森沉十日雨,石林冥冥断行旅。洪涛殷地四山动,百折盘涡噤难语。前有蝮蛇后豺虎,红鹤哀嚎奋毛羽。吾生胡为狎此曹,命轻如毛争一缕。妻孥漂泊寄京国,欲归不归在何所?乡关回首四千里,纵有苦心谁告汝?

氐道之上,阴雨连绵,石林耸立;江水涌浪,百转千回。奇禽怪兽,嚎叫炫目。而人的生命的渺小和卑贱就显得格外突出,尤其是孤身一人,远客他乡。所以诗人才在最后集中表现了对寄居京城妻儿的怀念对自己无力返乡的无奈,对相思情深而又无由传达的痛苦。《嘉陵江上忆家》对此也有深刻的抒写:“自入秦关岁月迟,栈云陇树苦相思。嘉陵江上三千里,处处春山叫画眉。”清人伊应鼎对此诗有精辟的阐发:“‘岁月迟’者,思归之切,倍觉其迟也。‘栈云陇树’句,又从‘自入秦关’句细细写来,云不一云,树不一树,日不一日,月不一月,恍若年不一年,相思之情与云树而俱盛,且与岁月而俱积,可谓苦之又苦矣。无奈此嘉陵驿路三千里中,画眉鸟声又复处处撩人归思也。”[5]1905

王士禛的栈道诗,是其行走栈道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记录。它以仰观俯察的视角变化,宏观展现了栈道山水的高峻雄奇;以模山范水的写作技巧,微观描绘了栈道山水的奇崛险怪;以触物伤情的情感内涵,抒发了王士禛对故乡对亲人对师友的怀念。王士禛的栈道诗,虽然没有李白《蜀道难》那样脍炙人口的名作,却以其批量的创作和成熟的手法,完善了栈道诗的创作模式,使之成为栈道诗这一特殊题材的典范作品。同时,王士禛的栈道诗,也是其由于王士禛的栈道诗是每到一地,都即景赋诗,具有写景生动准确的特点,也使之成为了解清代栈道沿线尤其是汉中地区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栈道
栈道暮色
玻璃栈道
中国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游玻璃栈道
远古遗韵
玻璃栈道惊魂
玻璃栈道
栈道
西班牙开通“世界最危险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