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类图书监管与公众科学素养
2014-04-10王高峰
王高峰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养生类书籍是近年来图书市场的一大亮点,销量动辄就达上百万,需求非常旺盛。但随着“排毒教父”林光常、“食疗第一人”张悟本、“健康教母”马悦凌等养生大师的谎言接连被揭穿,公众、专家对养生类图书批判也达到了顶峰。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国情下,看养生书是公众最廉价的“自我医疗”,不能因噎废食[1]。公众是养生类图书的服务对象,也是接受、传播、应用养生知识的主体。对于养生类图书监管,笔者认为,公众具备能从良莠不齐的养生信息中找出真经并为之所用的科学素养,与出版社严格把关、政府机构加强监管同等重要。
1 养生和科学素养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2]。不难看出,养生是利用中医学理论来研究人怎么活得更长,是延年益寿的学科。
美国学者Miller将科学素养定义为“阅读、理解、表达科学观点的能力”,包括以下三个维度:对主要科学概念和术语的理解;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质及科学方法的理解;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国际经合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具有科学素养将有助于人们制定与自然相关的决策及理解这些决策对自然的影响。”[4]综合上述概念,笔者认为,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技能三个维度,科学素养中的“科学”应作广义的理解,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数学、技术和医学,同时还涉及到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也包括中国本土的知识和技能,如中医中药。
2 养生类图书的局限性与监管漏洞分析
2.1 养生类图书存在的局限性
受到我国上千年来的中医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养生专家多以中医专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中医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相关疾病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氛围、文化土壤和疗效决定了中国公众对中医药的信任。然而,治病并不是我国古代养生理论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何按照传统医学的天人合一,怎么活得更长些才是养生的精髓[5]。如果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历史上中医能解决的一些疾病,正如前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我国著名健康管理专家黄建始先生所说:“几千年直到10年前的病,因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多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有药可以治好。”而现在的病多是吃饱喝足后的富贵病,在新的问题面前,人们之前遵循的中医经验是否能够完全有用,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用它来解决“富贵病”是远远不够的[6]。
受到在我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宗教如“道教、佛教”的影响,传统养生的一些理论与实践一定意义上有着宗教信仰甚至迷信的色彩,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系统经验,普通民众自然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国内部分养生类图书作者并不是临床医学专家,要么是久病成医,要么自学成才,要么出自中医世家。养生类图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基于作者自身的经验,每个人的身体条件是不一样的,因此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甚至有些养生畅销图书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写出违反常识性的保健知识,提出惊世骇俗的观点,掺杂伪医学、伪科学的内容。同一个问题,不同专家甚至同一个专家在不同书籍中的观点相悖,让读者无所适从。养生类图书中的健康信息非常芜杂,公众需要具有科学地分辨书中的精华和糟粕。
2.2 现行养生类图书监管制度存在的漏洞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出版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实行资质准入制度,严格执行选题论证制度、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作者资质合格但书未必正宗,有些作者仅罗列提纲目录,具体内容由他人代笔。专家集中审读养生类图书的依据是什么,谁来执行审查,没有统一判断标准。即便请来了医学专家执行审查,不同专家有不同的审核标准,到底该听谁的,到底该将哪本书认定为不合格,必定是众说纷纭,难以一致。另外,出版社是逐利的,专家、权威机构在充当裁判时,可能将经济利益置于科学精神之上。
养生类图书的审查不能仅靠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一家,需要综合多部门进行监督。之前,在全国影响很大的“伪养生专家”张悟本的走红有其多重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监管部门的缺失。现在来看,张悟本以食疗为口号,钻了监管的漏洞,只要他不触犯“无证行医”等法规,卫生主管部门也没法监管他,因为他的“食疗”是合规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执法需要卫生主管部门的鉴定调查,只有在卫生部门调查发现其未经许可擅自行医才能得出违规结论,这样,工商行政执法部门才能介入,否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干预。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卫生机构无法对这样的伪养生大师作出定性的监管,作为出版行业监管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自然也没有理由撤销其出版图书的决定,更没理由要求他的书退出市场。在没有定性监管的情况下,“悟本堂”的相关经营性行为只要不违反工商法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就无权干涉。甚至在“悟本堂事件”被曝光后,其《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还在合法流通,最后,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以其编校方面的质量问题,要求收回销毁,可以看出,关于养生类图书的监管漏洞还是存在的[7]。张悟本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人们除了批判他,还要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人,在这么短时间内以低劣的说法获得了社会大众的信任,让人为之疯狂,高峰时,他的挂号费高达2 000元。如果不能从监管层面加强对相关行业的监管,用法律制度来调节,那么,这样的“伪养生大师”还会出现,因为人们发现这样赚钱实在太容易了。
2011年7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24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养生保健类图书名单》,不合格均是因为出版社在编校时文字错误率超过了万分之一,而并非内容或者作者有问题,其中有4种为具备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所出版[8]。不难看出,由于养生类图书的特殊性和现行监管政策的不健全,即便是通过官方资质认证的书籍,也可能存在内容粗制滥造的问题,公众仍需要具备鉴别内容真伪的科学素养。
3 建 议
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公众自身、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鉴于我国公众在思想观念上仍存在着一定的愚昧、封建迷信思想,各种各样的伪科学现象和虚假健康信息仍然十分流行,因此,公众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采用批判思维分析理解健康信息比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3.1 公众应树立正确的养生理念,能分辨真伪养生
公众应明白养生重在日常、重在自己,养生不能取代看病吃药。依赖某个“专家”在短暂的时间内带来异常效果的养生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也使假专家有机可乘。著名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灿王甲提出了正确的养生理念,他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将其融入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并没有一种单纯的方子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9]
而对于养生类图书的作者,要看其有无医学、药学或营养学的背景,是不是专业人员,是不是一直从事相关领域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业界是不是专家,在学术界有没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学术地位和学术权威。即便是专家所著图书,也非句句都是真理,对颠覆传统的健康观念要看能否拿出科学证据,宣讲的内容有无医学证据,有没有做临床随机分组双盲对照实验,样本数多少,有没有临床前瞻性研究。
3.2 政府部门和媒体应普及养生基本知识,纠正错误的养生观念
2010年的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82.7%的公众对医学与健康信息最感兴趣[10],从“排毒教父”林光常到“食疗第一人”张悟本,再到“健康教母”马悦凌,中国公众一次又一次上当受骗,说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还有巨大空间。现在媒体教给公众的都是“术”,没有“道”;公众追求养生速成法,希望得病不用吃药,对于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还非常模糊。众多原因导致公众无法科学地认识养生手段,往往很容易受骗上当,让低劣的“伪养生大师”轻松行骗。而监管制度的缺乏,加上公众理解养生科学素养的不足,行政管理部门也无法轻易识别,难以制止。而提高公众的健康科学素养是最有效的措施,让骗子无立足之地,政府部门提倡,媒体加以宣传,让公众明白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科学的养生手段,这才能避免“悟本堂”类似事件的再次出现。
正确权威的养生知识图书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会同医学专家组织编写,还应该花大力气来研究怎么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把养生理论讲得简单通俗、深入浅出,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这样的普及健康科学素养的科普读本,是值得学习和推荐的参照对象。管理部门和媒体对于不合格养生类图书不能光公布书目了事,还应公布书目中的具体错误内容,解释错误原因,并加以科学论述,避免读者再次上当。
3.3 学校教育应强调养生知识的分析应用
受到传统生活习惯以及教育体系设置的影响,我国公众获取保健、养生相关知识主要来自公众的家庭,还有相关利益集团出于利益需求的宣传引导。而政府主导的正规的面向公众(包括成人与学生)的健康宣教工作比较缺乏。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掌握中医药养生的常识并有正确的认识,将其和日常生活和需求结合在一起。
尽管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有数年时间,但现实是现阶段我国学校的教育方式仍然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弱;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而形成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习惯,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健康信息学习时,需要学生的综合、抽象等思维能力,而自主能力的缺乏,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信息。在面对这些健康信息时,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出发,普及健康信息。提高科学素养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认识正确健康信息过程中的判断、识别能力,也就是不应只给学生一个结论,要给学生导出该结论的解构分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综合素养。
[1]郑霄阳.保健养生类图书缘何热销[J].出版参考,2008(16):27
[2]董梦久.浅谈《黄帝内经》的养生学思想[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1):57-58
[3]Miller JD.Scientific litera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J].Daedalus,1983,112(2):29-48
[4]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PISA 2003assessment framework-mathematics,reading,sci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knowledge and skills[J].Source OECD Education & Skills,2003(13):1-200
[5]蒋力生.中医养生学释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35-37
[6]黄建始.要健康,光养生是不够的[EB/OL].(2010-06-06)[2014-02-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88d7330100j460.html
[7]高玲.简论养生保健类图书内容质量的把关[J].科技与出版,2011(7):48-49
[8]张卓冉.图书编校质量浅谈[J].中国出版,2011(23):35-37
[9]重庆日报.张悟本从专家成“砖家”养生之道今后听谁的[EB/OL].(2010-06-09)[2014-02-14].http://health.sohu.com/20100609/n272662955.shtml
[10]高宏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J].中国科学基金,201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