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韶关学院为例

2014-04-10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韶关校企协同

(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韶关学院为例

梁莹,戴经国

(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路径.韶关学院以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协同创新实践改革,逐步形成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拥有自身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协同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协同创新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高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经过多年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成长最快的新生力量,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1].高等学校要提升创新能力,就必须通过协同创新的纽带,在政府主导下,形成高校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科技教育产业资源,不断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开发、应用人才队伍培养协同创新,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产生“1+1>2”的效用[2].以粤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韶关学院为例,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深入探讨,借此推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1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主要由地方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机构三大科研主体和地方政府构成,这必然导致与其自身所在的区域有着更紧密的联系.随着高校“2011计划”的实施,推进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3].近年来,地方高校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逐步开展了一些协同创新的工作.目的是实现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组织的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把各个创新要素加以整合,使创新资源在系统内实现无障碍流动.通过设立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培育新兴研究领域,建立共享研究平台,高校与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建研发基地,与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申报科技研究项目,整合高校优良的师资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取得了明显成效[4].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创新力量之间尽管存在许多校校、校企、校地的合作平台,但往往以项目为载体,且临时性、松散性、感情性、友好性的平台居多,项目结束,合作即散,缺乏多领域、多层次、多部门有效集成于一体的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和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造成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整体不高,不利于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和国家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制机制还有不少弊端,有关校企协同创新的专项法规尚未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不够规范;促进校企协同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虽然建立,但有待推广,同时,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人民、科学、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些制约着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深入化.另外,由于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的评价机制、社会保障体制不同,导致协同过程中出现人员交流障碍.在高校内对科研工作者的评价以论文为主,企业的人才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擅长解决应用性技术问题,难以适应发表论文的要求;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到企业后往往会失去一些保障,并放弃原有的学术积累[5].在成果转化中对科研人员激励不足,是导致产学研难以有效结合的重要原因之一.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 协同创新模式改革实践

最近几年,以广东省韶关市为中心的粤北地区信息科学与技术水平发展迅速,牵头单位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且行业影响大,竞争实力强,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丰硕成就,影响范围辐射珠三角地区、湖南等周边省市.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韶关学院将所属二级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广东昆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有限公司、韶关市普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沙蓝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省软件测评中心等协同参与单位整合聚集,充分利用在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支付等相关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建成了一些重点学科和重要创新平台,探索了粤北信息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研究的科研模式.同时,在协同创新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协同创新组织与管理经验,在开展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方面已经初见成效.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产学研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组成科技创新联合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基地.

(1)学校与企业.韶关学院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进行了多年合作,在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合作、产学研合作、共建软件学院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2012年学校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示范性软件学院、共建专业和产学研合作协议,正在积极探索“双主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同时与深圳市易思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深圳软件园、深圳市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关系.

(2)学校与行业.学校与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广州市计算机行业协会珠海南方软件产品检测中心建立了市场需求分析、人才培养质量分析和学生实习等合作关系.

(3)学校与政府.学校与韶关市信息中心、莞韶工业园、湖南省软件测评中心确立了共建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

(4)学校与学校.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中南大学软件学院和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教师进修、交换学生和产学研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2010年与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现改名为联邦大学)共同举办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省和教育部批准,被广东省教育厅列为广东省8所教育国际化评价的试点院校之一,为教师出国进修、交换学生和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个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才能保持高效运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处于地方,往往存在地域、办学经费等劣势.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应对如何走出地方限制的深层次问题,努力为学校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韶关学院在协同创新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进行了如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3.1 创新工程人才教育方式,构建“校企一体化211合作教育”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有效运行机制,积极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办学资源,合理设置知识模块、工程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及相应的教学内容.依据双方的特长和优势,合理进行分工合作,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出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策略[6].

“校企一体化211合作教育”中的“2”是指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主要在校内完成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训练,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大学生IT职业素养课、服务外包特色课、外包企业专家论坛等活动;第一个“1”是指大学三年级学生按照专业方向和学生实际需求实施分流培养;第二个“1”指大学四年级学生统一在教育部指定的软件专业大学生实训实习中软国际卓越培训中心(ETC)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打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专业能力培养环节,并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3.2 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课程+(实训)项目”专业课程体系

以软件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构建以提升工程素质为根本、以培养软件工程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融于上述两体系中的工程素质教育[7].突出课程教学、工程实践与工程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平台+模块+课程+(实训)项目”四级课程体系.

建立校企基地管理人员、指导老师及实习学生的信息系统,方便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采用双导师制,按学科专业分别选派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双方导师的磨合探讨,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开发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课件、软件等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包括学习慕课(MOOC)的方式及内容,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注重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文化知识补充、融入课程当中;为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根据相关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组织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通过自编、合编优秀实践教学教材,构建从低到高由简单操作到研究开发的实践课程体系[8].

3.3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三步四环五化”高效优质课堂

以建设优质高效课堂作为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模式的突破口,具体做好“三步四环五化”.

(1)三步:第一步“课前预习”,教师编制预习学案或导读提纲;第二步“课内探究”,针对预案中未解决的问题按小组合作探究,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答疑点拨,升华提高,课堂达标抽检;第三步“课后训练”,精选任务或练习,精讲多练,巩固拓展提高.

(2)四环:第一环“自主学习”,参考导读提纲预习基本内容,对重点难点疑点做好记录;第二环“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第三环“精讲点拨”,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点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规律;第四环“有效训练”,任务驱动,作品点评.

(3)五化:理论教学案例化、课堂讲授双语化、实验教学任务化、作品点评制度化、课程考核项目化.通过案例分析、任务分解、项目设计、阶段点评等方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3.4 打造一流工程化实践平台,构建“六艺二技二专”实践教学体系

利用校企双方优质资源,以共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为重点,将校企联合实验室、校内专业实验室、校内专业实训中心、学生创新实验室、中软国际ETC实训实习基地等实践平台整合为能力素质培养的完整链条.通过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和双主体一体化管理,优化工程实训实习内容,打造出一流的工程化实践平台.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学生六种基本专业技能:(1)熟练掌握一门开发语言,熟练使用相关开发工具,掌握和使用数据库知识和产品,熟悉程序运行环境,文档能力以及熟练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2)两种开发技巧: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算法与数据结构涉及的开发技巧;(3)两种专业能力:运用软件工程相关知识能力,以及从技术咨询走向业务咨询能力.

3.5 通过校、企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构建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

在实训过程中,采用全程多角度考察和测评机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制定能力测评表,从培训初期开始到实训结束,全程对学生项目能力及个人素质做出评价.同时,以“能本管理”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组织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服务评价系统”和“教学质量调控系统”,构建闭环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教师业绩考核机制,打破原有的单纯按教学工作量计算绩效的方式,逐步引入现代企业薪酬设计理念,把业绩、成果、贡献度、学生满意度等要素量化成指标纳入分配范畴,逐步推行双师双薪制,教师带薪参加企业实践项目,特殊人才实行考核年薪制等,强化岗位责任管理与考核,建立充分体现人才价值、业绩和贡献紧密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质量监控,通过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校企双导师点评,建立学生工作业绩评价制度.

4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实践,韶关学院在培养IT领域专业人才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教学内容改革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一系列教育部、工信部主办,与国内外知名IT公司紧密相关的专业竞赛,包括“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广东省机器人大赛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并获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仅2011年至2013年间共获国家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7项、省级一等奖16项.

(2)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薪金不断提高.通过专业竞赛,使得学生有机会进入国际著名IT企业参观、实习,例如近年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其中团队赛决赛环节直接在IBM北京总部进行,省赛获奖选手可以直接提供IBM笔试及面试机会,全国赛获奖选手可以优先进入IBM、百度、微软等企业进行暑期实习.学生参加的“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也提供创业资金及到微软参观学习的机会.由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初见成效,近两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韶关学院毕业生入职企业层次却在不断提高,成功就职的企业包括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多益网络公司和金山软件公司等,毕业生最高年薪已超过15万.

(3)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申报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几年来极其踊跃,每年仅计算机科学学院学生申报的项目数就多达40余项,其中近20项获校级立项,2012年和2013年共获得省级立项8项、国家级立项的2项.同时学校建立健全了成果转化机制,实现“四个直接”: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创业课题和教师科研课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创业课题和教师科研课题直接在企业中研究、试验;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创业课题和教师科研课题技术成果直接解决企业工程实际问题;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创业课题和教师科研课题技术成果直接产业化.从而大大缩短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创业课题和教师科研课题来源途径、研究途径和转化途径.

(4)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生.首届中澳合作办学国际班的学生有65%将出国攻读本科和硕士,有12%的学生收到金钥匙国际荣誉协会(金钥匙国际荣誉协会是全球最大的大学精英荣誉协会,入会必须凭协会发出的邀请函,邀请函仅向全球最优秀15%的二年级以上大学生和成绩顶尖的研究生发放,学术成就是其选择会员的唯一参考标准)邀请加入成为会员.此外,学校在2013年与跨国企业中软国际合作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获得教育部批准,通过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将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合作开设的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所培养的人才将直接面向欧美市场,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5 结语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由于地理环境特殊,信息化服务面临许多问题,如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不平衡、信息化起步晚、协同力度不够、需求不足、设备陈旧且老化现象严重等,导致韶关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地方服务水平不高.作为粤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韶关学院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积极推动广东省经济落后地区协同创新,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目前正以组建粤北信息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自身的优势学科及特色研究方向参与区域协同创新项目,以区域产业特色调整来建设学校的特色专业.在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精神的指引下,建立协同各方共赢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对于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科研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孙东方.新建本科院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3(3):123-125.

[2]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3]谢莹,洪林.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73-75.

[4]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5]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6]孙勇.基于合作要素分析的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124-125.

[7]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8]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local university——Taking Shaogu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LIANG Ying,DAI Jing-guo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The current local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analyzed.The path of local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situation is discussed. Through a series of reform practice abou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oguan University is carrying out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and gradually forms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its own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features.Thes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ransi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local university;the talent training mode;reform practice

G642

:A

:1007-5348(2014)10-0103-05

(责任编辑:欧恺)

2014-05-15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教高司函[2013]48号);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粤财教[2012]361号);韶关学院第十三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YJY20121353).

梁莹(1978-),女,广西桂林人,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韶关校企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