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岚县岚城面塑技艺及特点

2014-04-10马彦奇

史志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岚县面塑

马彦奇

山西岚县岚城面塑技艺及特点

马彦奇

岚城面塑是地处山西省吕梁山区的岚县民众,在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最重要的“供献”和“礼物”。岚城面塑作品题材丰富、色彩绚丽、工艺精湛、手法多样,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山西众多民间面塑中独树一帜。

岚城 面塑 技艺 价值

岚县岚城面塑是岚县岚城民众为弘扬真善美,用面粉造型寄托自己祈福纳祥情感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主要用于各种民俗具象和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活动,是岚城民众在人生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最重要的供献。从寒食节小巧玲珑的蛇燕燕,到中元节圆润饱满的面人人;从精美绝伦的丧葬面供,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北街供会中色彩艳丽的面塑供品,岚县面塑都承载了当地民众内心最为朴实真挚的情感。

一、岚县岚城面塑历史

岚县岚城面塑历史久远。岚城是岚县的旧县治所在地,从公元六世纪的隋朝建城到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历代均为州或县治所,人文底蕴深厚。岚县(岚城)面塑即生发于这片土地并流传至今。2005年山西省文物局在岚县东河元代古墓中发现,古墓东墙绘有仕女手托面花的壁画,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另有乾隆版《岚县县志》“岚县冬长,人喜蒸花”的记载。岚县面塑出名主要缘于一则民间故事:相传岚城北街有一孝顺媳妇为给婆婆医病,历经八十一难,观音菩萨得知其善行后,大为感动,点化为“白衣大士”,专为百姓医病。“白衣大士”不辱使命,克服各种困难扶危济困,行医乡里,终其一生。岚城民众为了缅怀“白衣大士”的恩德,弘扬真善美,于每年二月十九前一天推磨碾面,通宵蒸馍塑花,巧媳妇们也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一年好运,明争暗赛,绞尽聪明才智和面塑技艺绝活,天不亮争先抬桌摆供于“白衣大士”庙前,长长的摆供达两公里,数百个品种竞相争艳,规模壮观,从明朝至今延续不断。

二、岚县岚城的自然生态空间

岚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东北端,汾河上游。东邻静乐,南连娄烦、方山,西接兴县,北靠岢岚。地理坐标为北纬38°05'00″—38°36′11″、东经111°21′43″—111°50′02″。岚县地处中纬偏南地带,平均海拔150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冷凉,成为晋西北冷舌的一部分。年平均气温6.8℃,年有效积温2948℃。年均气温6.8度,一月均温-8度,七月均温22度。年均降雨量51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五月上旬,无霜期130天。岚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川、沟谷四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5%,位于中心的岚河盆地,地势平坦,是吕梁山上的“小平原”。岚县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现有耕地50余万亩,以种植业为主,牧业、林业为辅。农业作物以谷子、玉米、高粱、土豆、糜子、黍子、莜麦等农作物的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葵花、中药材等,基本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境内的乔木主要有:油松、白桦、山杨、红柳、华北落叶松等,灌木主要有沙棘、毛棒、红酸刺、黄蔷薇等,草类主要有羊草、大油芒、芦草、白羊草、野青菜、金色狗尾草、山豌豆、野大豆、灰菜、大车前等。

此外,小麦(主要是春小麦)也是岚县历史上种植较为普遍的作物,为岚县面塑提供了资源保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县内农村普遍种植春小麦。由于春小麦种植节令性强,耕种方法独特等原因,再加上民众靠天吃饭的耕作传统,当地的春小麦产量极低。因而,白面在当地是极为稀贵的食品,普通百姓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历史时期,以如此金贵的白面捏制面塑来敬献神灵,足以表现当地俗民对村落神信仰的虔诚。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山药(土豆)拌炒面(粗粮混合面)顶如吃好面(白面)”,由此可见白面在当地人心目中是很好又很难吃得到的食物。1980年后,南粮北调,互通有无,白面、大米已成为主食。

岚城镇位于县境中部,1958年建岚城公社,1984年设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12178人,辖24个村民委员会,26个自然村,在现县治所在地东村北15公里处。岚城是典型的农业乡镇,经济落后,这里的民俗文化民间美术依然保留不少原有风韵。

三、岚城面塑题材

岚城面塑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可谓包罗万象。

1.按照色彩可分为彩色和素色两大类,而素色面供又按形制大小及敬献方式不同分为吊供和摆供两类。

素色吊供形制小,内容多以燕子、青蛙、毛虫、蛇等小动物为主。素色摆供形制较大,一般分为爬孩孩、罗汉汉、面虎、面狮等类型,造型简洁粗犷。彩色面供色彩艳丽,造型美观,是岚县面塑供会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2.按照类型可分为传统类、综合类和主题类。

(1)传统类。用发酵的面团制成形体大约10—25cm左右“爬孩孩”“罗汉汉”“蛇燕燕”“面人人”等,风格写意、古朴,构思大胆。

(2)综合类。大量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并将面塑成品设置在做好的面制底座上。如“观音像”“弥勒佛”“财神爷”“老寿星儿”“八仙过海”“游龙戏凤”“二龙戏珠”“神医仙姑”“唐僧取经”“孙悟空”等;如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谷穗”“玉米”“牡丹”“梅花”“喜鹊”“孔雀”“鹿”“龟”等;如取材于历史的“村落民居”、“钟鼓楼”等古建筑。

(3)主题类。岚城供会逢年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巨型面塑作品,用结构式组成生肖形象,把面团制成各式小部件,然后进行组合,形成完美的生肖形象。艺人想法大胆,造型生动、粗犷,形体可达1米左右,如逢马年制作巨型面马作为主题面塑。

这些精美的面塑作为供品,流露出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凝结着一方乡民的智慧和情感,传达着老百姓单纯的愿望和朴素的生活理想。

四、岚县面塑制作工序

岚县面塑制作工序复杂,从和面、塑型、蒸制到插花着色都有着严格的讲究,其工艺精湛,手法多样,既充分利用手指造型又精巧利用了剪刀、梳子、竹签、切刀、筷子等各种工具和红枣、麦子、高山花黄籽、红豆等辅料。其塑型手法有搓、捏、擀、拍、拉等数十种之多,在其技艺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生熟面结合、发面与死面结合,技艺巧妙,表现出整体夸张变形与局部细腻传神的艺术效果,有着重要的传统美术价值。

面塑的基本方法如下:

1.制面。

先把预存的酵只用温水泡开,与少量面和好,在盆中让其发酵。民间称之为“积肥头”。待全部发酵后,依蒸制的面食多少,将白面和肥头置入瓷盆中,用温水和至软硬适中,置于热炕头,用棉被盖好,让其发酵。待面发好后,再加浓度高的碱水(一般是一斤面二钱碱),尽力搓揉。直至盆光面光有弹性即可。再用笼布盖好,以免面干皮。

2.制作。

用面刀割出一块,放在面案上一手揉一手旋转,从里到外用力将面揉光揉匀,一直揉到面表皮白嫩光滑,然后拍在案上,根据所作对象制作。

(1)制作工具:瓷盆、面案(案面要宽,表面光滑平稳)、剪刀、梳子、竹签、切刀、筷子、镊子、勺子、细齿梳子、擀面杖、高粱杆、大头针。

辅料:红枣、红豆、黑豆、染成红色的麦粒、高山花黄籽(岚县民间的一种野花籽,表面黑亮光滑,比芝麻粒微大,圆形,俗称驴尿花,学名披针叶黄华,药名牧马豆,别名野决明、面人眼睛)。

(2)技巧:面塑制作技艺随表现内容而变化,主要分为搓、捏、擀、拍、拉、压、团、盘、揪、剪、切、扎、挑、点、粘、贴、堆等手法。

搓:是制作面塑的第一道工序。以单手或双手把面放在案上均匀用力,将面剂搓开成所需要造型。

捏:比较大的造型要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中指捏拿完成。如龙、凤、鱼的嘴、尾等。

擀:一般做底盘、十二生肖、枣山等,用擀面杖擀成底盘造型再进行加工。

拍:与搓和擀相配合的工艺,常用在整修、纠正造型失误时用。

拉:制作小而巧的形状时用,常与压相结合。

压:常在确定造型、固定造型时采用。可用手掌按压,也用梳子压出花纹,也可用筷子压痕。

团:制作形状较圆的对象时所采用的手法,用双手合夹而团于掌中交替旋转。多用于制作寿桃、花馍时采用。

盘:与搓结合采用,将搓长的圆面缰单盘或双盘成圆形、椭圆形等形制,然后压出花纹,或用筷子夹成各色花角,或剪成花穗,或在盘好的圆形上嵌上红枣,便是单一形状的花角制品。

揪:是常用的手法。食指拇指捏紧面之边缘,揪出造型。如鱼的鳍、老鼠耳朵等。

剪:剪的应用广泛,如制作面羊时羊的角、耳、蹄,在捏好基本轮廓后剪出,在剪开后再采用压、提和扎的手法进行造型固定。如兔子的耳朵,剪开后为避免软瘫,在耳根后用竹签往下一扎,便固定了造型。

切:切的手法不多用,一般需切不易上手的大的物件,小的只用于分段造型。但要切得意断刀不断。有的需直刀平切,如“爬孩孩”的腿,鱼的尾。

扎:可分两种。一为装饰。在制作成的物品上用锥子扎一个个小孔,如猪、虎的爪尖,也可用梳子竖压扎出一排排的小孔,如鱼身上、龙头上,装饰花朵做成后,用锥子挑花往上一扎便固定好了。

挑:常用于做小动物的刺毛和花蕊等。可用剪刀直接挑、剪,也可用锥子挑,或用镊子捏起。如寿桃表面上的装饰花的叶脉、小枝就用镊子夹出。

点与染:用于着色,可用手指,或用筷头,或用高粱杆,颜色多用白酒调制,使之更艳丽、透明(一般在蒸熟后上色)。

贴与堆:有些做工精巧的面塑往往由数层造型粘贴捏而成,为避免脱落,先在粘贴部位抹些清水,使其粘连或用竹签扎实固定。

(3)辅料的使用。

红枣选个大、匀称、色泽鲜艳、无虫害、无皮面损伤的,用清水洗净。用于枣山、供献等装饰之用。多在动物的尾部、口中、面花角的正中饰用。麦子染成红色的颗粒作兔子的眼睛,爬孩子、罗汉汉及小动物的嘴。驴尿花籽,作一切动物的眼睛。

当今在装饰物上又增加细竹枝、大头针、图钉、塑料片等。

3.蒸。

先将锅里添足水烧到能听见锅里水的响声时,把制作好的面塑放在箅子上(箅子上须铺笼布,以免粘底),入锅蒸。为防止锅盖不严漏气,在锅沿边盖些笼布,然后温火匀蒸。旧时没有钟表,以燃香计时,一般面塑一炷香燃尽为熟。若形制较大时,时间要更长。现时,蒸十八到二十分钟即可。应注意的是锅里水须添足,以免锅干,拉风箱用力均匀,布火均匀,时辰到了便封火。

4.出锅。

蒸好后,关门闭窗,恐蒸品受冷气寒气侵袭,出现气泡,影响美观。停火后,须马上揭锅盖,一锅鲜嫩可爱的面塑品便蒸好了。用手轻轻掀动挪位,以免时间长了粘底。

5.插花着色。

出锅后开始蘸色点染。点染时要分清部位,先浅后深,先淡后浓,层层点划,千万不可过分点染和花哨艳丽。突出面的色感和质感。体现整体效果。生面花的装饰可在出锅后插上。

6.生面花的制作技巧。

生面花制作是岚城面塑诸多工艺中技巧难度最大的一项,也是面塑艺人最见功底的力作。面塑艺人通过控制蒸煮时间来制作不同软硬的生面花,并根据作品表现的色彩需要,进行深、浅、浓、淡等不同程度的拌色,揉合成不同颜色的彩色面团,并通过使用不同技法,制作成各种单色、单一色相深浅过渡和多色相交融的面塑配饰。因它制作出的花色精巧逼真,鲜艳夺目,故最受人们欢迎,所应用范围和传承都十分广泛。

生面花是区别于发酵面制作而言的。它的制作工序是,将和好的面擀好切成宽面片,下入开水锅中煮至八成熟,捞出控干水,根据色彩的需要,分别深、浅、浓、淡拌入色,揉合成彩色面团即可使用。

彩色面团通过揉、搓、压、剪、捏、推等手段制作成各种单色花草、水果,也可以制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充分发挥大拇指和食指的灵巧配合,也可以多色重叠形成单一色相深浅过渡和多色相交融过渡。这些面塑品广泛在三周年祭祀、满月、祝寿时采用。尤其在岚城面塑供会上更是展示其艳丽夺目的场所。

五、岚城面塑的主要特征及重要价值

1.主要特征。

(1)由于岚县在历史上先后隶属保德州、太原府、兴县专区、忻县专区,岚县面塑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既继承了保德面塑的浑圆饱满,又在造型和色彩的使用上借鉴了忻州面花的丰富。

(2)技艺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生熟面结合、发面与死面结合,技艺巧妙,表达出整体夸张变形与局部细腻传神的艺术效果。

(3)用色特点以红色为主要使用色彩,鲜亮色彩搭配使用。从面龙到面虎再到花篮,几乎每一个面塑上都有红色花朵作为装饰。即使在被称作素色面供的面塑供品上也普遍存在红色颜料的点染。

2.重要价值。

(1)审美价值:造型古朴,色彩绚丽的岚县面塑流露出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凝结着一方乡民的智慧和情感。它具有祭神娱人和比赛竞技的双重意义,体现了“为供塑心”的精神内核,传达着老百姓单纯的愿望和朴素的生活理想。

(2)历史价值:岚县面塑伴随丰富的民俗活动,历经千年盛行不衰,为我们研究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众心理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3)科学价值:岚县面塑制作工序复杂,从和面、塑型、蒸制到插花着色都有着严格的讲究,塑型手法有搓、捏、擀、拍、拉等数十种之多,尤其是生面与熟面结合、发面与死面结合的技艺特点,工艺价值显著。

[1]刘海珍.岚县民俗.山西省内部资料,山西省内部图书准印证:(05)第47号.

[2]康茂生.岚县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3]李彬.山西民俗大观.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3.

[4]张明生.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烹调知识,2004,(11).

[5]栗运成.岚城面塑.影像资料,2005,(2).

[6]张利安.山西面塑艺术的特点及其渊源.山西老年,2006,(4).

马彦奇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岚县面塑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岚县“土豆宴”迈上品牌化发展快车道
岚县为马铃薯技术员“集中充电”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国内外专家齐聚岚县 共谋马铃薯产业发展——2019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在岚县召开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岚县第五届“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