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
2014-04-10孙增德
孙增德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着重阐释了中国梦及其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讲话中,他还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近代以前,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四大发明就是典型的例子。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工业革命开始发威,全世界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固步自封的清朝封建统治者却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中,自诩天朝上国。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春秋大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欧美列强接踵而至,以武力叩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一系列的通商口岸被迫开埠,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和苦难与日俱深,中华民族开始冀望复兴。在追寻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屡踣屡起,浴血奋斗,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华民族重回世界之巅,“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一、留学生与中国梦
自容闳开始,中国近代曾出现过一支近10万人的留学生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兴力量兴起的标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不仅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还肩负着西学东渐的历史重任,把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希望寄托在向外寻求真理上。从容闳、严复到康有为、孙中山,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留学生出身。在众多的留学生群体中,中国共产党人中的留欧生,是一个有特点的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群体。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中国梦需要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为留欧生展示各自的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共产党人中的留欧生,主要是留法生与留苏生,以其固有的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成为共产党有机体内生动活泼的互动力量。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以李大钊、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留学生在此间功不可没。后来他们和国内的知识分子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骨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生力军。他们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贡献心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90多年历史,实际上就是努力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追逐“中国梦”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与孙中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明确提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基本纲领;随后迅即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洪流中。北伐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举行武装起义,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创建新中国,初步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完成了中国梦的第一步。在实现中国梦的艰辛历程中,早期共产党内的留学生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用不可小觑。
二、中国精神的内涵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何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直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我们以后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精神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认为,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曾经指出,革命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他说:“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意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精神支柱,没有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高昂精神,就会颓落下去。”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所以他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有梦想才有前进的动力,有精神才能继续走下去。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实践中,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有一个具有自身特色、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共同精神家园。中国梦包含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复兴心结,更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信念。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寻中国梦,就是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这一进程是社会存在,离不开社会意识,也就是中国精神的支撑。其背后,是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百余年的回响、亿万中华儿女的渴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自鸦片战争被人叩关后,中华民族开始探索复兴之路。落后与挨打,屈辱与抗争,让民族独立与复兴,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成为近代中国无法绕开的主题,更激发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与行动。农民阶级揭竿而起,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资产阶级倡导变法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接踵而至,这些运动都是为了民族复兴。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说,孙中山喊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仁人志士披肝沥胆。
鲁迅先生曾说,一个民族要有脊梁精神,要有民魂。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样的民族魂,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它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没有了它,民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灵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强。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但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在精神上也要强大起来。
中华民族精神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国精神源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能够发挥正能量的。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到当代,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增添了更新的理念,逐步形成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有机统一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是形成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又赋予了民族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在外敌入侵、国家危亡之际,爱国主义是团结中华民族戮力御辱、救亡图存的奋斗旗帜,岳飞立志要“还我河山”;在民族危亡、战火纷飞的年代,爱国主义是团结中华民族促进祖国统一、中华儿女相亲共睦的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发点就是爱国主义;在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时期,爱国主义是团结中华民族,共建幸福和谐家园的精神力量,“汶川雄起,舟曲加油”。正是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在时下中国,爱国主义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它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凝聚炎黄子孙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十余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孕育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并且凝聚共识,形成了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传统,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这一时代精神融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和社会心理,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必须永远保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一往无前精神,大力发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现中国梦两大要素
1.必须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继承者与弘扬者。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中国精神,包含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形成的伟大精神,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神,在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每一个精神都代表着那一个时期党的奋斗历程。这些精神在新时代下继续闪耀光芒,为中国梦历程提供精神支持。党的伟大精神之所以具有如此重大作用,是因为它们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是共产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国际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的集中体现。党的伟大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符合客观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彰显了科学理性的态度与精神。党的伟大精神在注重科学理性的同时,也关注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这与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一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无论革命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贯穿其中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
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继承者、最好践行者和大力弘扬者。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来进行,体现的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党的伟大精神中“为国争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等,表明了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被我们党在各个时期一以贯之的继承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希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仅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形成了伟大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伟大精神的代表,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倡敢闯敢试,鼓励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强调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不少艰难险阻,党沉着应战,培育形成了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改革创新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精神。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他们也继承和发扬了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培育形成的精神,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在新时代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党继续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支撑。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培育形成这一系列的伟大精神,根本条件是党所具有的先进性,源自我们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些精神都形成于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从实践中来,并且指导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就必须弘扬,革命传统绝不能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精神条件,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2.实现中国梦要凝聚留学生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内的留学生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余年奋斗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留学生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重视留学生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中第一代留学生产生了,他们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留日生。留日学生的主要贡献在于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五四以后迅速为国人所熟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些留日生后来大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人第二代留学生群体是以留法为中心的。民国初年,留日热潮渐退,中国留学运动转向到留学欧洲尤其是法国,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掀起留学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勤工俭学运动达到了高潮。一批批爱国青年学生涌向法国。他们中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有周恩来、彭湃、蔡和森、陈毅、邓小平、刘少奇、邓子恢、赵世炎、何长工、陈乔年、陈延年、任弼时、萧劲光、朱德、蔡畅、聂荣臻、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张闻天、张太雷等。留法学生从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中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因此,他们转向寻求共产主义运动的道路。组建中国共产党成为留法学生最有影响的事件。从1921年起,旅欧勤工俭学生陆续回国。他们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内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骨干。
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代留学群体是以留苏为中心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非常重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积极支持这些国家革命运动的发展。其重要的方法就是为各国培养革命干部以推动世界革命运动的开展。留苏生直接参与和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在全国取得胜利的核心力量。
在留学期间,留学生们在国外不仅学到了革命建国的知识和本领,而且体验了国外的异质文化和生活,这使他们能够洞察和了解外部世界,具有广阔视野的世界眼光,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不论是在革命传统深厚的法兰西、还是新社会制度蓬勃发展的苏联,甚至在东西文化激荡、各种社会思潮云集的日本,留学生始终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东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给中国共产党带来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接触,培养了他们对于世界变化的敏锐感受力,为他们在革命与建设中判断大势走向、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前提条件。周恩来就认为,古今中外都有好东西,就是日本、英国和美国,他们也有长处。“除了他们的国家制度我们不学以外,资本主义生产上好的技术,好的管理方法,我们也可以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想要一帆风顺,没有错误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的可贵之处在于从每一次的错误中惊醒,实事求是,并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纠错,然后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小结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90余年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依靠这笔财富,党领导的事业和党自身的发展已经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近代以来的留学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未来昭示我们:接下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需要党的领导,需要党的伟大精神,进一步利用这笔财富,必将使党的事业和党自身的发展获得新的更大的进步,实现中国梦。而留学生的力量是不可忽视与不可或缺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国梦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人民日报理论部.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最新阐释.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6]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